平時在家如何護理頭發
每天看著鏡子里的頭發,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崩潰時刻:明明剛洗了頭,下午就油得貼頭皮;發尾分叉像枯草,梳頭發時一扯就斷;用了網紅護發精油,結果頭發更油膩……其實啊,護發真不是往頭上堆貴價產品就行,很多人花了錢、費了勁,卻因為踩了“隱形坑”,頭發反而越來越差。今天就把我踩過無數雷、試了大半年總結出的“在家護發全攻略”分享給你,從洗頭到吹發,從日常養護到應急修復,全是能上手操作的干貨,看完就能用,堅持一個月,頭發真的會變軟、變順、掉得更少。
一、先避開!這5個“護發誤區”,比不護理還傷頭發
很多人護發沒效果,不是產品不好,而是第一步就做錯了。我之前就是典型例子:為了讓頭發“蓬松”,每天都洗頭;覺得護發素“營養”,連頭皮一起抹;吹頭發嫌麻煩,隨便揉干就出門……結果頭發又油又干,還狂掉發,去理發店托尼老師都嘆氣。后來才知道,這些習慣簡直是在“虐待”頭發!
誤區1:洗頭越勤,頭發越干凈?
大錯特錯!頭皮和臉一樣,有自己的“油脂屏障”,頻繁洗頭(比如一天一次)會把保護頭皮的油脂洗掉,反而讓頭皮代償性出油更多,變成“越洗越油”。而且過度清潔會讓頭皮干燥、敏感,甚至引發頭屑。正確頻率:油性頭皮2-3天一次,中性/干性頭皮3-4天一次,夏天出汗多可適當縮短,但別超過兩天一次。
誤區2:護發素、發膜隨便抹,頭皮也不能放過?
我以前覺得“多抹點才夠營養”,結果護發素糊滿頭皮,第二天頭發就油成一縷一縷。其實護發素、發膜里的油脂和營養成分,是用來修復發尾的,抹到頭皮上會堵塞毛囊,導致頭油、頭癢,甚至掉發!正確做法:護發素只抹發尾10cm,發膜從耳朵下方開始涂,避開頭皮,停留2-3分鐘就沖掉,別想著“多捂一會兒更有效”,停留太久反而讓頭發變黏。
誤區3:吹頭發傷發,自然晾干最健康?
很多人怕吹風機傷頭發,洗完頭就濕噠噠地披在肩上,結果等頭發干了,發現更毛躁、更易斷。其實濕發的毛鱗片是張開的,此時頭發最脆弱,長時間潮濕會讓細菌滋生,還會拉扯發根(比如低頭玩手機時,濕發重量會拽頭皮)。正確做法:洗完頭先用干發帽包5分鐘(別用力搓!按壓吸干水分),然后用吹風機吹干,距離頭發20cm左右,溫度調“中溫”,吹到8成干就停,剩下的讓它自然晾干。
誤區4:梳頭隨便梳,一把梳子梳到底?
你是不是也習慣從頭頂直接梳到發尾?尤其是頭發打結時,硬扯硬拽,結果梳掉一大把頭發。其實梳頭發的手法比梳子還重要!正確步驟:先梳發尾,把打結的地方輕輕解開(可以噴點護發噴霧潤滑),再梳中間,最后梳頭頂,這樣能減少拉扯,保護發根。
誤區5:精油、發膜用越多越好?
“貴婦精油買都買了,必須使勁用”——這是我以前的想法,結果頭發油得像抹了豬油,還黏了一堆灰塵。其實護發產品講究“適量”:精油一次1-2滴(長發最多3滴),抹在手心搓熱,再抓發尾;發膜每周1-2次就夠,用多了頭發會“營養過剩”,反而變沉重、沒光澤。
二、手把手教你:4步“在家護發流程”,比去沙龍還管用
避開誤區后,正確的護發流程其實很簡單,每天花10分鐘,堅持下來頭發會肉眼可見地變好。我現在頭發又軟又順,發尾基本沒分叉,掉發也少了一半,全靠這四步:
第一步:洗頭——水溫、手法比洗發水還重要
很多人選洗發水只看“控油”“去屑”,卻忽略了最基礎的“水溫”和“手法”。我之前用滾燙的水洗頭,覺得“洗得干凈”,結果頭皮越來越敏感,還長了小紅疙瘩。后來才知道,洗頭水溫要控制在38左右(和體溫差不多,手感微溫不燙),太熱會破壞頭皮油脂屏障,太冷洗不干凈。
手法上,別用指甲抓頭皮!要用指腹(就是手指肚)輕輕按摩,像“畫圈”一樣揉頭皮,重點洗發際線、頭頂這些容易出油的地方,發尾一帶而過就行(發尾不臟,主要是干燥)。洗發水別直接抹頭上,先在手心搓出泡沫,再涂到頭皮上,不然容易殘留化學物質,導致頭屑。
不同發質怎么選洗發水?
油性頭皮:選含“水楊酸”“吡硫翁鋅”的,控油同時去屑,但別長期用,每周2次即可,其他時間用溫和的氨基酸洗發水(比如含“椰油酰甘氨酸鉀”成分),避免過度清潔。
干性/受損發質:選含“神經酰胺”“泛醇”“水解蛋白”的,修護毛鱗片,洗完頭發不干澀。
中性頭皮:隨便選,溫和無刺激就行,別買太便宜的(可能含硅油過多,導致頭油)。
第二步:護發——護發素、發膜、精油,用對順序和頻率
很多人分不清護發素和發膜的區別,其實它們功能不一樣:護發素是“日常護理”,每次洗頭都能用,主要作用是“順滑頭發”;發膜是“深層修護”,每周1-2次,像給頭發“敷面膜”,修復受損發質(比如染燙后、發尾分叉)。
正確順序:洗發水護發素(日常)/發膜(每周1-2次)精油(吹發后)。
護發素:洗完頭后擠掉多余水分(頭發不滴水就行),取硬幣大小抹在發尾10cm,用手抓勻,停留2分鐘沖掉,沖的時候別用熱水(溫水沖,保留一點油脂更順滑)。
發膜:代替護發素使用,用量比護發素多一點(長發兩泵,短發一泵),從耳朵下方涂到發尾,用梳子梳勻,然后用熱毛巾裹住頭發(或者戴浴帽),停留5分鐘(別超過10分鐘,不然頭發會悶壞),再用溫水沖干凈。
精油:吹完頭發后,取1-2滴精油在手心搓熱,像“抓頭發”一樣抓發尾(別梳!會讓精油分布不均),重點照顧分叉、毛躁的地方,能讓頭發有光澤,還能減少靜電。
第三步:吹發——3個技巧,吹完頭發蓬松又順滑
吹頭發是很多人忽略的“護發關鍵”,用對方法,頭發會更蓬松、更少掉發。我以前吹頭發隨便亂吹,結果頭發越來越貼頭皮,后來學了托尼老師的“吹發技巧”,現在洗完頭頭發能蓬松一整天:
吹發根:低頭,讓頭發垂下來,吹風機對著發根吹(溫度中溫,距離20cm),吹10秒左右抬起來,發根會自然立起來,頭發更蓬松。
吹發尾:發尾別用高溫!調成“冷風”或“低溫”,用梳子把發尾向內或向外卷,吹風機跟著梳子吹,能讓發尾更順滑,減少分叉。
吹完別馬上出門:剛吹完的頭發毛鱗片還沒完全閉合,馬上出門遇到冷風或灰塵,頭發容易變毛躁。吹完后等5分鐘,讓頭發“冷靜”一下,再出門。
第四步:日常養護——3個“不起眼”的習慣,比護發產品還重要
護發不只是洗頭那一會兒,日常的小習慣對頭發影響更大。我之前掉發嚴重,后來調整了這3個習慣,掉發量少了一半:
梳頭:每天早晚用寬齒梳梳頭發(別用塑料梳,容易起靜電,選木梳或牛角梳),每次梳100下,能促進頭皮血液循環,減少掉發。梳的時候動作輕一點,別扯頭發。
扎頭發:別扎太緊!尤其是馬尾辮、丸子頭,扎太緊會拉扯發根,導致“牽引性脫發”(發際線后移)。扎頭發時留一點松度,晚上睡覺最好披散頭發,或者戴絲綢發帽(減少摩擦)。
飲食:頭發主要成分是“角蛋白”,需要蛋白質、鐵、維生素B族來滋養。平時多吃雞蛋、瘦肉、魚(補充蛋白質),菠菜、黑豆(補鐵),堅果、香蕉(補維生素B)。我以前不愛吃雞蛋,頭發又細又軟,后來每天吃一個水煮蛋,三個月后頭發明顯變粗了。
三、應急修復:頭發突然“炸毛”“掉發”?3個小方法快速救場
就算平時護理得再好,偶爾也會遇到頭發“不聽話”的情況:比如熬夜后頭發油得快,染燙后發尾干枯,或者換季突然掉發變多。別慌,這3個應急方法親測有效,10分鐘就能讓頭發“回春”:
頭發太油:用“干洗噴霧”救急
早上起來頭發油得貼頭皮,又沒時間洗頭?噴點干洗噴霧(選無硅、清爽型的),距離頭發15cm噴在發根,用手抓勻,等1分鐘,頭發會立刻變蓬松,油光也沒了。注意別噴太多,不然會有白色粉末殘留,噴完用梳子梳一下就行。
發尾干枯分叉:用“護發素+精油”做急救
發尾分叉嚴重,梳頭發像“割草”?取一點護發素(比平時用量多一倍),加1滴精油,在手心搓勻,抹在發尾,用熱毛巾裹3分鐘,沖掉后頭發會變軟很多。如果沒時間洗,就只抹精油,抓勻發尾,能臨時改善毛躁。
掉發突然變多:用“生姜水”擦頭皮
換季掉發多?別著急買防脫洗發水(很多防脫洗發水含藥,不對癥反而傷頭皮)。取一塊生姜切片,煮10分鐘,放涼后裝在噴瓶里,每天早晚噴在頭皮上,用指腹按摩1分鐘,堅持一周,掉發會明顯減少(生姜里的姜辣素能刺激毛囊,促進頭發生長,但別用太濃,會刺激頭皮)。
其實啊,好頭發真的不是“養”出來的,而是“護”出來的——少踩坑,用對方法,比買10瓶貴婦護發產品都管用。我以前頭發又油又干,發尾分叉到不敢扎頭發,現在堅持這套護理方法半年,頭發又軟又順,連同事都問我是不是去做了護理。你看,護發真的沒那么難,從今天開始,試試這些方法,相信我,一個月后你會回來謝我的。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Stylist/70432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