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發馬尾怎么扎好看
說起直發馬尾,估計很多人跟我一樣,默認它是“懶人發型”——隨手一扎就能出門,方便是方便,但總差點意思。要么貼頭皮顯臉大,要么半天就塌成“雞窩頭”,偶爾想精致點,又不知道從哪兒下手。其實直發馬尾真不是“隨便扎扎”就行,選對方法,它能從“路人感”逆襲成“氛圍感神器”,顯顱頂、藏肉、提氣質,還特百搭。今天就把我踩過N次坑總結的“好看馬尾公式”分享出來,從基礎款到進階款,手殘黨也能跟著學,看完就能上手!
先說說:為什么你的馬尾總差點意思?
扎馬尾前,得先搞懂“普通馬尾”的bug在哪兒,不然再努力也是白費功夫。我之前踩過的坑,你肯定也遇到過:
貼頭皮=顯臉大+顯禿
為了“精神”,把頭發梳得根根貼頭皮,結果顱頂塌成“平地”,太陽穴和臉頰的肉肉全暴露,正面看臉寬了一圈,側面看頭型像“被拍扁的饅頭”。
扎太緊=扯頭皮+顯廉價
用細齒梳使勁梳,皮筋勒到頭皮疼,結果不到兩小時,頭皮被扯得緊繃,發際線還往后移;發尾因為拉扯變得毛躁,風一吹像“炸開的蒲公英”。
沒層次=像“劉胡蘭頭”
不管長短發,一股腦全扎起來,沒有碎發過渡,后腦勺扁平,脖子后面堆一坨頭發,顯得頭重腳輕,秒變“學生氣”(不是說學生氣不好,但咱們想要的是精致感?。。?。
不看場合=違和感拉滿
穿小裙子約會,扎個高馬尾蹦蹦跳跳像去運動;穿西裝上班,扎個松散低馬尾又顯得沒精神。馬尾和場合不搭,再好看也白搭。
其實這些問題,都能靠“小心機”解決。下面分步驟說,從基礎到進階,咱們一步步來。
基礎款:3步扎出“一整天不塌”的空氣感馬尾
先搞定“不塌、不貼、不扯頭皮”的基礎款,這是所有好看馬尾的“地基”。我現在每天通勤都扎這個,同事問我“是不是噴了定型噴霧”,其實全靠手法——
第一步:逆向梳發根,“墊”出高顱頂
別直接從上往下梳!拿一把寬齒梳(細齒梳會扯掉太多頭發,還容易貼頭皮),從耳朵上方開始,把頭頂的頭發(大概一個拳頭大小的區域)往前梳,梳到發根有點“炸開”的感覺(別怕亂,這是蓬松的關鍵)。如果發量少,還可以用梳子尖輕輕挑一挑發根,制造“空氣感”。
第二步:分段扎,拒絕“一把抓”
頭發分兩部分扎:先扎下面一半(從耳朵下方到發尾),皮筋別勒太緊,留一點松量;再把上面一半頭發蓋下來,和下面的頭發一起扎成馬尾。這樣做的好處是:后腦勺會自然鼓起,不會扁平;而且上下兩段頭發互相“支撐”,比“一把抓”更不容易塌。
第三步:扯松3個關鍵位置,瞬間顯瘦
扎好后別急著出門!用手指(別用梳子,會梳塌)輕輕扯這3個地方:
顱頂:從發際線往后扯,每次扯1-2根頭發,扯到顱頂微微鼓起(像“小山丘”一樣,不是“爆炸頭”);
耳后碎發:扯出幾縷碎發,垂在臉頰兩側,能修飾顴骨和下頜線;
馬尾根部:輕輕拽一下馬尾根部的頭發,讓頭皮別那么緊繃,后腦勺更圓潤。
小提醒:皮筋選“無痕款”(黑色或膚色),別用帶大疙瘩的皮筋,會勒出印子;如果頭發滑,扎完可以在發尾抹一點護發素(別抹發根!),增加摩擦力,不容易散。
臉型適配:圓臉/方臉/長臉,這樣扎立刻顯瘦
同樣的馬尾,不同臉型扎出來效果天差地別。比如圓臉扎高馬尾可能顯臉更圓,方臉扎低馬尾可能顯下頜線更硬。教你“按臉型調整”,精準藏肉——
圓臉:留“C型碎發”,拉長臉型
圓臉的bug是“臉圓+下巴短”,馬尾別扎太高(會顯得頭重腳輕),中高馬尾最合適(馬尾位置在耳朵上方2指寬)。重點是留“C型碎發”:
扎馬尾前,在臉頰兩側留兩縷頭發(從耳前到下巴長度),用卷發棒(或直板夾)夾出自然的C型弧度(往臉外側卷),既能遮住臉頰肉肉,又能拉長臉型。
顱頂一定要蓬松!參考前面“逆向梳發根”的方法,讓頭頂高一點,臉會顯小一圈。
方臉:側分+耳后碎發,柔和下頜線
方臉的下頜角比較明顯,馬尾別扎太正,側分馬尾更合適(分縫從眉峰斜著分到耳后)。扎的時候注意:
耳后到下頜角的位置,留幾縷碎發(長度到鎖骨),別扎進去,讓碎發自然垂下來,能柔和下頜線的棱角;
馬尾往斜后方扎(別垂直往下),比如扎在右耳后方,視覺上讓臉“拉長”,不會顯得方方正正。
長臉:低馬尾+蓬松兩側,縮短臉長
長臉的問題是“臉太長+中庭顯長”,高馬尾會讓臉更長,低馬尾(馬尾位置在頸椎上方)更合適。關鍵是“橫向拉寬”:
扎完低馬尾后,用手把耳朵兩側的頭發往外扯松(像“擴音器”一樣,別扯太狠,自然蓬松就行),增加臉部兩側的寬度,平衡長臉比例;
可以在馬尾上別一個小發夾(比如珍珠夾、金屬夾),位置稍微靠上一點,吸引視線往上移,減少對“臉長”的關注。
進階設計:3個“小心機”,讓馬尾秒變精致
如果想讓馬尾更有設計感(比如約會、聚會),不用學復雜編發,加幾個“小心機”就夠了,我試過好幾次,被朋友問“是不是找托尼老師做的造型”——
小心機1:“發尾纏繞”,藏起皮筋更高級
普通皮筋露在外面很廉價,用“發尾纏繞”就能解決:
扎好馬尾后,從馬尾底部挑一縷頭發(大概手指粗),繞著皮筋纏幾圈,直到把皮筋完全遮住;
把發尾塞進皮筋里(或用小發卡固定),瞬間從“學生氣”變成“精致感”。如果頭發夠長,還可以把纏繞的頭發留一點發尾,垂在馬尾上,更有飄逸感。
小心機2:“側邊編發”,增加層次感
不用全頭編,側邊編一小段就夠:
從發際線(比如左側)挑一小縷頭發,編三股辮(別編太緊,松松垮垮才好看),編到耳朵后方,和其他頭發一起扎成馬尾;
編好后輕輕扯一下辮子兩側的頭發,讓辮子更蓬松,增加后腦勺的飽滿度。這個方法適合發量少的姐妹,視覺上顯發量多。
小心機3:“配飾加分”,10塊錢提升氛圍感
配飾是馬尾的“點睛之筆”,但別選太夸張的(容易顯土),簡約款最百搭:
通勤:選黑色/棕色皮質發圈,或金屬細發夾(比如一字夾、小珍珠夾),低調不張揚;
約會:選絲帶發圈(絲綢材質,顏色選淺粉、米白),或小花朵發夾(別在馬尾側面),溫柔又靈動;
日常:戴一頂棒球帽,把馬尾從帽子后面的孔里穿出來,休閑又遮油頭,懶人必備。
場景化馬尾:通勤/約會/運動,3種風格切換
馬尾的好處是“百搭”,但不同場合需要不同風格,不然會顯得格格不入。分享3個我常用的“場景公式”,照著扎不出錯——
通勤:利落高馬尾+低飽和度發圈
上班要“專業又精神”,高馬尾(馬尾位置在頭頂和耳朵中間)最合適,但別太緊繃:
按前面“基礎款”的方法扎,顱頂蓬松,耳后留少量碎發;
發圈選低飽和度顏色(深灰、藏藍、奶茶色),別用大紅色、亮黃色,容易顯得不正式;
如果穿西裝,馬尾可以稍微歪一點(往肩膀方向斜),增加隨性感,不會太死板。
約會:慵懶低馬尾+珍珠發夾
約會要“溫柔又有氛圍感”,低馬尾(馬尾位置在肩胛骨上方)+ 微卷碎發是絕配:
扎之前用直板夾把頭發夾出自然的大波浪(不用太卷,有點弧度就行),扎低馬尾時別扎太緊,讓頭發自然垂落;
在馬尾側面別2-3個小珍珠發夾(分散別,別擠在一起),或用絲帶發圈扎馬尾,風一吹頭發飄動,氛圍感拉滿。
運動:穩固拳擊辮馬尾
跑步、健身時,馬尾最怕“晃來晃去”,拳擊辮馬尾又穩又好看:
把頭發分成左右兩部分,從頭頂開始編拳擊辮(三股辮+不斷加頭發),編到發尾用小皮筋扎住;
把兩條拳擊辮合在一起,在腦后扎成馬尾。這樣不管怎么動,頭發都不會散,還顯得元氣滿滿。
最后:發量少/毛躁星人救星
如果你的頭發是“細軟塌”或“沙發毛躁”,別擔心,這兩個小技巧親測有效:
發量少:扎馬尾前,用玉米須夾(溫度別太高,160度就行)夾一下顱頂和后腦勺的頭發,蓬松度能維持一整天;
毛躁星人:扎完馬尾后,在發尾抹一點護發精油(別抹太多,黃豆大小就夠),用手抓勻,發尾會變得順滑有光澤。
其實直發馬尾的精髓,從來不是“完美”,而是“自然又有細節”——一點蓬松的顱頂,幾縷修飾臉型的碎發,一個恰到好處的配飾,就能讓普通的馬尾變得亮眼。不用追求“網紅同款”,適合自己臉型和風格的,才是最好看的。
希望這些技巧能幫你解鎖馬尾的新可能,下次扎馬尾時,不妨試試其中一個方法,說不定會發現:原來簡單的馬尾,也能扎出“精心打扮”的感覺呀。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Stylist/515213.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