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老掉發_洗頭嚴重掉發
每次洗頭,看著水池里纏繞的頭發,心里都咯噔一下——這頭發再掉下去,是不是就要“禿”了?其實不止你,我身邊好多朋友都吐槽過:“以前洗頭掉幾根,現在一抓一大把,地漏都快堵了!”
老掉發、洗頭時掉發嚴重,不一定是“病”,但大概率是你的頭皮在“抗議”。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到底為什么洗頭時掉發這么厲害?哪些習慣在悄悄“薅”你的頭發?以及最重要的——怎么把頭發“穩住”?
先搞清楚:你掉的是“正常頭發”還是“異常脫發”?
很多人一看到掉發就慌,但先別自己嚇自己——頭發本來就有“生命周期”。就像樹葉會換季掉落,頭發也分生長期(2-6年,占90%)、退行期(2-3周,占1%)、休止期(2-3個月,占9%)。
正常掉發量:每天50-100根。這些掉發大多是“休止期頭發”,發根已經萎縮,輕輕一梳、一洗就會脫落,屬于自然更新。但如果每天掉發超過150根,或者頭發明顯變稀(比如發際線后移、頭頂能看到頭皮),那可能就是“異常脫發”了。
怎么判斷?教你個簡單方法:洗完頭第二天,用手指從頭頂抓一撮頭發(大概50根),輕輕拉一下。如果掉下來3根以上,且持續好幾次都這樣,就得注意了——這可能是頭皮健康出了問題。
洗頭時掉發嚴重?這5個“隱形殺手”最容易被忽略
1. 水溫:你以為“熱水洗得干凈”,其實在“燙死”毛囊
我之前有個同事,冬天洗頭總用“燙水”,說“熱水沖頭皮才舒服”。結果半年后,她發現洗頭時掉發翻倍,頭皮還經常發紅。
頭皮其實很“嬌弱”,最適宜的水溫是38左右(接近體溫)。如果水溫超過45,就像用熱水燙皮膚——會破壞頭皮的油脂層,讓毛囊變得脆弱,頭發更容易脫落。尤其是油性頭皮,別以為熱水能去油,反而會刺激頭皮分泌更多油脂,形成惡性循環。
正確做法:洗頭前先用手腕內側試水溫,不燙皮膚就行;沖洗時水溫可以稍微調低一點(35左右),幫助收縮毛鱗片,減少掉發。
2. 洗發水:“跟風買大牌”不如“選對成分”
“網紅洗發水說能防脫,我用了反而掉更多?”這不是洗發水的錯,可能是你選錯了類型。
比如干性頭皮用了強力去油的“硫酸鹽表活”洗發水(成分表有“月桂醇硫酸酯鈉”“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鈉”),會把頭皮洗得太干,頭發失去滋潤,變得易斷;油性頭皮用了含硅油的洗發水,硅油堆積在頭皮上,堵塞毛囊,頭發自然長不牢。
怎么選?看頭皮狀態:
油性頭皮:選“無硅油+氨基酸表活”(成分表有“椰油酰谷氨酸鈉”“月桂酰肌氨酸鈉”),清潔力適中,不堵塞毛囊;
干性/敏感頭皮:選含“神經酰胺”“泛醇”的洗發水,修復頭皮屏障,減少干燥掉發;
掉發多的人:可以試試含“咖啡因”“米諾地爾”(藥妝,需遵醫囑)的洗發水,幫助刺激毛囊活性(但別指望立竿見影,至少用2-3個月才見效)。
3. 洗頭手法:“用指甲抓頭皮”=“扯斷頭發”
你洗頭時是不是這樣:擠上洗發水直接抹頭皮,然后用指甲使勁抓?快停下!
指甲邊緣很鋒利,抓撓時會劃傷頭皮,破壞毛囊;而且沒起泡的洗發水直接接觸頭皮,會刺激皮膚,導致頭屑、炎癥,間接引發掉發。
正確步驟:
先用溫水把頭發沖透(30秒以上),讓頭皮和頭發充分濕潤;
洗發水擠在手心,加少量水搓出泡沫(泡沫越豐富,清潔力越溫和);
用指腹(不是指甲!)輕輕按摩頭皮,打圈揉搓(重點洗發際線、頭頂這些容易出油的地方),時間2-3分鐘就夠;
沖洗時一定要沖干凈,尤其是后腦勺和耳后,殘留的洗發水會讓頭皮發癢、掉發。
4. 吹干方式:“濕發睡覺”或“高溫直吹頭皮”都是坑
“洗完頭懶得吹,自然晾干多省事。”如果你也這樣,趕緊改!
濕發時,頭發毛鱗片是張開的,非常脆弱。如果濕發睡覺,頭發被壓在枕頭上摩擦,容易斷裂;而且潮濕環境會滋生細菌,引發頭皮炎癥。
但吹干也有講究——用高溫檔貼著頭皮吹,等于用熱風“烤”毛囊。之前有個朋友為了快點吹干,每次都用最高溫,結果頭皮變得又干又癢,掉發越來越多。
正確吹干法:
先用干發帽輕輕按壓吸干水分(別用力搓!會扯斷頭發),吸到不滴水為止;
吹風機調至“中溫檔”,距離頭皮20-30厘米,順著頭發生長方向吹(從發根到發梢);
吹到八成干時關掉吹風機,讓頭發自然晾干(避免過度干燥);
吹完后可以抹一點護發精油(避開頭皮,只抹發梢),減少毛躁斷裂。
5. 生活習慣:“壓力大、熬夜、挑食”正在“掏空”你的頭發
洗頭時掉發,看似是“頭皮問題”,其實和全身狀態息息相關。
壓力大時,身體會分泌“皮質醇”,這種激素會讓毛囊提前進入休止期,導致頭發批量脫落(醫學上叫“休止期脫發”)。我之前備考時,每天熬夜刷題,有次洗頭掉了一大把,嚇得趕緊調整作息。
熬夜會打亂內分泌,影響頭皮的新陳代謝;挑食(比如不吃肉、不吃蔬菜)會導致蛋白質、鐵、維生素B族缺乏——頭發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缺鐵會讓毛囊供血不足,頭發就像“沒施肥的莊稼”,長得細、易脫落。
最簡單的自測:看看自己的指甲有沒有“豎紋”,眼瞼內側是不是發白(缺鐵的表現);最近是不是經常失眠、情緒低落?這些都可能是掉發的“隱形推手”。
不想“洗頭掉一把”?這4個“養發小技巧”現在就能做
知道了原因,解決辦法就簡單了——從“頭皮護理”到“生活習慣”,一步步把頭發“養結實”。
技巧1:每周給頭皮“做次SPA”,促進血液循環
頭皮和臉一樣需要“按摩放松”。每天花5分鐘按摩頭皮,能促進血液循環,給毛囊“輸送營養”。
按摩方法:
用指腹(食指、中指、無名指)從發際線開始,向頭頂打圈按摩(力度適中,感覺頭皮微微發熱就行);
重點按“百會穴”(頭頂正中央)和“風池穴”(脖子后發際線凹陷處),每個穴位按10秒,重復3次;
可以配合“頭皮按摩梳”(木質或硅膠材質,齒距寬一點),每天梳2-3次,每次5分鐘。
技巧2:吃對“養發食物”,讓頭發“有營養可長”
頭發“缺啥補啥”:
補蛋白質:每天吃一個雞蛋、一杯牛奶,或者瘦肉、魚蝦(頭發的“建筑材料”,缺了會變細、易斷);
補鐵:多吃菠菜、動物肝臟(每周1-2次就行,別吃太多)、黑豆(缺鐵性脫發的“克星”);
補維生素B族:燕麥、堅果、香蕉(維生素B7能促進頭發生長,缺乏會導致“斑禿”);
多喝水:每天喝1.5-2升水,頭皮不干燥,頭發更有韌性。
技巧3:別讓頭發“負重”,減少“物理損傷”
扎頭發別太用力:馬尾辮、丸子頭扎太緊,會拉扯頭皮,導致“牽引性脫發”(發際線后移就是這么來的),盡量松一點,或者換“鯊魚夾”這種不拉扯頭皮的發型;
少燙染:燙染劑里的化學物質會破壞頭發結構,一年最多燙染1次,而且兩次之間至少間隔3個月;
選對梳子和枕頭:用寬齒梳(濕發時用)和圓頭梳(干發時用),避免塑料梳(容易起靜電);枕頭選“真絲枕套”,減少頭發摩擦斷裂。
技巧4:如果掉發太嚴重,別硬扛,及時看醫生
如果每天掉發超過150根,且持續3個月以上;或者頭皮出現“圓形脫發斑”(斑禿)、頭發明顯變稀,別自己瞎折騰——趕緊去醫院掛“皮膚科”或“脫發專科”。
醫生會通過“拉發試驗”“頭皮鏡檢查”判斷你是“休止期脫發”“雄脫”還是“斑禿”,然后針對性治療(比如外用米諾地爾、口服維生素,嚴重的可能需要植發)。記住:脫發越早干預,效果越好,別等頭發掉光了才后悔。
其實大部分人洗頭時掉發,都不是“絕癥”,而是長期不良習慣積累的結果。就像我那個愛用燙水洗頭的同事,調整水溫、換了氨基酸洗發水后,2個月掉發就少了一半。
頭發和人一樣,需要“細心照顧”——少一點折騰,多一點耐心,它自然會慢慢“長回來”。下次洗頭時,不妨試試上面的方法,說不定過段時間,你會發現:水池里的頭發,真的變少了。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Stylist/318359.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