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設成本控制措施,行業大佬自述經驗
各位工程界的同仁們,大家好!我是老王,在工程行業摸爬滾打了整整25年,從最初的施工員到現在自己成立公司做項目管理,經手的大小項目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今天之所以想跟大家聊聊工程建設成本控制這個話題,實在是因為見過太多因為成本失控導致項目虧損、團隊散伙甚至公司倒閉的案例。說實話,成本控制這事兒,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關鍵在于你有沒有找對方法、用對人、把好關。這篇文章,我就結合自己這么多年的實戰經驗,從項目全周期的角度,跟大家掏心窩子分享一些實實在在的成本控制措施,希望能給正在坑里掙扎或者即將入坑的兄弟們一點啟發。
一、項目前期:決策與設計階段,成本控制的“源頭活水”
很多人覺得成本控制是施工階段的事兒,其實大錯特錯!項目成本的70%-80%在決策和設計階段就已經基本確定了。這就好比蓋房子,地基沒打好,后面再怎么修修補補都沒用。
1. 可行性研究,把好“第一道關”
我早年剛做項目經理的時候,就吃過一次大虧。當時公司接了一個市政道路項目,業主催得緊,可行性研究報告做得比較倉促,對地質條件的評估不足,結果施工到一半,發現地下有大量巖石層,原定的土方開挖方案完全行不通,只能改成爆破,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最后項目虧了近百萬。所以,可行性研究階段,一定要舍得投入時間和精力,把市場調研、地質勘察、政策風險這些都摸透了,千萬不能拍腦袋做決定。特別是對一些隱蔽工程、特殊地質條件,該做的勘探一點都不能省。
2. 設計階段,“限額設計”是法寶
設計階段是成本控制的“牛鼻子”。我現在要求我們公司所有項目,必須推行“限額設計”。什么意思?就是在設計任務書里明確投資限額,設計師在這個限額內進行設計,不能天馬行空。舉個例子,之前我們做一個商業綜合體項目,建筑設計師一開始為了追求外立面效果,想用一種進口的特殊玻璃幕墻,單方造價非常高。我們成本部一看,遠超限額,馬上跟設計院溝通,一起優化方案,最后采用了國產替代材料,效果雖然略有差異,但成本降低了30%,甲方也很滿意。所以,設計階段一定要讓成本工程師提前介入,與設計師緊密配合,多方案比選,在滿足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把不必要的“花哨”去掉。還有,圖紙會審一定要仔細,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很多時候一個小小的設計失誤,到了施工階段就是大麻煩、大成本。
二、招投標與采購階段:精打細算,選對“合作伙伴”
招投標和采購階段,直接關系到項目的“真金白銀”。這一塊水很深,稍不注意就容易被“套路”。
1. 招標文件編制,要“滴水不漏”
招標文件是招投標的“憲法”,一定要嚴謹。我見過有些項目的招標文件,工程量清單漏項、描述不清,導致后期結算時扯皮不斷,增加了很多額外成本。編制招標文件時,工程量清單要盡量準確,合同條款要清晰明確,特別是關于工程變更、簽證、結算、違約責任等關鍵條款,一定要寫細、寫死,不留模糊地帶。我們公司現在有專門的法務和資深造價師審核招標文件,就是為了避免這些坑。
2. 評標定標,不能只看“價格最低”
很多業主或者項目經理,評標時就盯著報價看,誰價格低就選誰。這是非常危險的!我曾經有個朋友,接了個項目,把鋼結構工程分包給了一家報價最低的單位,結果施工過程中發現對方偷工減料,鋼材厚度不達標,最后只能返工,損失慘重。低價中標往往伴隨著高風險。我們評標時,會綜合考慮投標單位的資質、業績、技術方案、履約能力,當然價格也是重要因素,但絕不是唯一因素。我更傾向于選擇報價合理、信譽良好、有類似項目經驗的合作伙伴,雖然可能單價高一點,但后續合作省心,質量有保障,反而能降低綜合成本。
3. 材料設備采購,“貨比三家”是硬道理
材料費通常占工程總成本的60%以上,控制好材料成本,項目就成功了一半。我們公司有自己的采購平臺,大宗材料都是集中采購,這樣議價能力強。對于一些特殊材料,我們會要求供應商提供樣品,組織技術、質量、成本部門一起評審,不僅要看價格,還要看質量、供貨周期、售后服務。我還會鼓勵采購員多跑市場,了解行情,甚至直接對接生產廠家,減少中間環節。比如鋼筋、水泥這些主材,價格波動比較大,我們會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在價格相對低位時適量備貨,但也要注意倉儲成本和資金占用。
三、施工階段:過程管控,“摳”出來的利潤
施工階段是成本控制的“主戰場”,也是最能體現管理水平的地方。這一階段的成本控制,就是要“摳”,一分錢一分錢地省。
1. 優化施工組織設計,向管理要效益
一個好的施工組織設計,能極大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我剛當項目經理那會兒,有個項目場地特別狹小,材料堆放、機械設備進出都很不方便。我們最初的施工方案是分階段流水施工,但效率不高。后來我組織團隊反復研究,優化了施工順序,采用了一些小型化、模塊化的設備,還利用了夜間進行材料運輸,不僅解決了場地問題,工期還提前了15天,節省了一大筆管理費和機械租賃費。所以,施工前一定要組織技術骨干對施工組織設計進行反復論證和優化,選擇最經濟、最高效的施工方案。
2. 嚴格控制工程變更與現場簽證
工程變更和現場簽證是成本失控的“重災區”,我見過太多項目因為變更簽證管理混亂而超支的。我們公司現在有一套嚴格的變更簽證管理流程:任何變更必須有業主、設計、監理、施工四方簽字確認,變更前必須進行成本測算,未經審批的變更堅決不能施工。我要求我的項目經理,對于現場簽證,一定要做到“日清日結”,當天發生的事情當天確認,并且要附詳細的影像資料和工程量計算式,絕對不允許事后補簽。有一次,我們一個項目的施工隊想多報簽證,偷偷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內容,被我們的現場工程師及時發現并制止了,避免了幾萬元的損失。
3. 加強材料管理,杜絕“跑冒滴漏”
施工階段的材料浪費是非常驚人的。我曾經去一個合作單位的工地檢查,發現鋼筋加工場地上散落著很多短鋼筋頭,問他們怎么處理,說當廢鐵賣了。我當時就火了,這些短鋼筋完全可以用來做馬鐙、預埋件啊!后來我們公司制定了嚴格的材料管理制度:材料進場要驗收,不合格的堅決退回;材料領用要限額,根據施工預算發料;施工現場要做到工完場清,邊角料要回收利用。我們還在一些項目上推行了“材料節約獎勵制度”,如果施工班組能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節約材料,就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效果非常好,工人的節約意識明顯提高了。
4. 提高施工效率,減少窩工返工
人工成本和機械租賃成本也是施工階段的大頭。要想控制這部分成本,關鍵在于提高效率。首先,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免工序脫節造成窩工;其次,要加強對工人的技術交底和培訓,提高施工熟練度;再次,要做好機械設備的維護保養,保證其正常運轉,避免因設備故障影響工期。我記得有個項目,因為塔吊司機操作不熟練,導致吊裝效率低下,窩工嚴重。后來我們趕緊換了一個有經驗的司機,效率馬上提上來了。還有,返工是最大的浪費,一定要加強質量管理,嚴格執行“三檢制”,把質量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四、竣工結算階段:最后一關,“錙銖必較”
很多人以為項目完工了就萬事大吉了,其實竣工結算才是成本控制的最后一道關口,這一關沒把好,前面的努力可能就白費了。
1. 及時整理結算資料,做到“有理有據”
結算資料一定要齊全、準確、規范。我們要求項目完工后一個月內,必須把所有結算資料整理完畢,包括竣工圖紙、工程量簽證單、變更洽商記錄、材料認價單、隱蔽工程驗收記錄等等。這些資料是結算的依據,缺一不可。我見過有些項目因為資料不全,導致結算拖了好幾年,工程款遲遲拿不回來,資金成本增加不少。
2. 熟悉定額和政策,“寸土不讓”
結算的時候,一定要熟悉當地的定額、取費標準和相關政策法規。對于審計單位提出的不合理核減,要敢于據理力爭。我有個老伙計,在結算一個政府項目時,審計單位以“某項工藝不符合常規”為由,核減了一大筆費用。我那老伙計不服氣,翻出了當時的施工規范和設計變更文件,證明我們的施工是完全合理合規的,最后審計單位不得不認可了我們的結算金額。所以,結算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耐心和毅力,跟審計單位“磨”,把我們應得的錢一分不少地拿回來。
成本控制是一門大學問,也是一個系統工程,貫穿于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以上這些,都是我這些年在工地上摸爬滾打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教訓,可能不夠全面,也可能有些地方說得不對,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但有一點我堅信,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把成本控制的理念深入到每個員工的心里,落實到每個施工環節中,就一定能把項目成本降下來,實現項目的盈利目標。工程行業不容易,大家且行且珍惜,希望我們都能在這個行業里走得更遠、更穩。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Construction_division/741477.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武漢優路教育整理的工程建設成本控制措施,行業大佬自述經驗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