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會考試主觀題答題方法
一、注會主觀題,到底難在哪里?
每年注會考試結束后,總能聽到考生吐槽:“客觀題感覺還行,主觀題完全寫不出來!”“明明知識點都學了,一到主觀題就大腦空白”“寫了滿滿一頁,結果只得了2分……”
其實,注會主觀題的“難”,從來不是知識點本身,而是“命題人想考什么”和“考生該答什么”之間的信息差。比如《會計》的合并報表綜合題,考生往往糾結于分錄是否寫對,卻忽略了題干中“判斷交易性質”“說明會計處理理由”等隱藏得分點;《稅法》的綜合題,很多人埋頭算稅,卻忘了“政策依據”“納稅調整說明”才是閱卷老師的采分重點。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不談虛無縹緲的“答題技巧”,而是結合六科主觀題的命題規律,給你一套“拿來就能用”的答題框架,幫你把“學過的知識”真正轉化為“考場上的分數”。
二、3步審題法:先搞懂“命題人想考什么”
主觀題失分的最大原因,不是“不會”,而是“答非所問”。比如《審計》的簡答題,題目問“指出審計程序的不當之處”,你卻花大量篇幅寫“正確的審計程序是什么”,即便寫得再好,也只能拿一半分。
正確的審題步驟,應該分3步走:
1. 圈畫“題眼”:鎖定核心考點
拿到題目后,先別急著讀材料,用10秒鐘掃一遍問題,圈出關鍵詞。比如:
《會計》:“判斷是否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計算商譽減值金額”“編制合并報表調整分錄”
《財管》:“計算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判斷項目是否可行”“指出敏感因素”
《稅法》:“計算應納稅額”“說明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簡述稅收優惠政策”
這些關鍵詞就是“題眼”,直接對應教材中的核心考點。比如看到“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立刻聯想到“補價比例是否低于25%”“換入資產成本的計量”等知識點,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效率會提升50%。
2. 拆解“問題邏輯”:明確答題層次
有些主觀題會包含多個小問,比如“(1)判斷甲公司的會計處理是否正確;(2)如不正確,說明理由并編制更正分錄”。這種情況下,必須嚴格按“判斷理由分錄”的順序作答,少一個環節就會丟分。
我見過最可惜的考生,明明判斷對了,也寫對了分錄,卻漏了“說明理由”,直接被扣掉一半分數。記?。鹤饔^題是“按點給分”,每個小問的答題層次都是命題人設計好的,缺一不可。
3. 警惕“隱藏要求”:別被細節坑了
命題人經常在題干中埋“隱藏要求”,比如:
“金額以萬元為單位,保留兩位小數”(不按要求寫會扣分)
“涉及計算的,寫出計算過程”(只寫結果不得分)
“根據最新會計準則作答”(用舊準則會全軍覆沒)
這些細節雖然不起眼,但直接決定“能不能拿分”。建議在審題時把這類要求用“”標出來,避免答完題才發現“格式錯誤”。
三、“關鍵詞+邏輯鏈”答題法:讓閱卷老師一眼看到得分點
很多考生覺得“主觀題寫得越多越好”,其實大錯特錯。閱卷老師每天要批改上千份試卷,只會找“關鍵詞”和“得分邏輯”,冗余的表述不僅浪費時間,還會掩蓋你的得分點。
1. 關鍵詞前置:把“采分點”放在最前面
比如《經濟法》的案例分析題,問“甲公司的行為是否構成違約?說明理由”。正確的答法是:
“構成違約。根據《民法典》第57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本案中,甲公司未按合同約定時間交付貨物,構成違約。”
這里的“構成違約”“《民法典》第577條”“未按合同約定時間交付貨物”都是關鍵詞,直接對應得分點。如果把理由寫在前面,閱卷老師可能看不到關鍵詞就略過了。
2. 用“邏輯連詞”串聯答案:讓條理更清晰
主觀題答案一定要“有邏輯”,比如用“首先其次最后”“因為所以因此”“(1)(2)(3)”等邏輯連詞串聯。比如《財管》的綜合題,計算項目凈現值時,可以這樣寫:
“(1)計算初始現金流量:設備購置支出100萬元,營運資本墊支20萬元,初始現金流量=-120萬元;(2)計算第1-4年營業現金流量:稅后收入=200×(1-25%)=150萬元,稅后付現成本=100×(1-25%)=75萬元,折舊抵稅=(100/5)×25%=5萬元,營業現金流量=150-75+5=80萬元;(3)計算第5年現金流量:營業現金流量80萬元+營運資本回收20萬元+殘值收入10萬元=110萬元;(4)凈現值=-120+80×(P/A,10%,4)+110×(P/F,10%,5)=XXX萬元。”
這樣的答案條理清晰,閱卷老師一眼就能看到你的計算步驟,即使結果算錯,步驟分也能拿到。
3. 案例結合知識點:別空談理論
《審計》《戰略》等科目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比如《戰略》的主觀題,問“分析甲公司采用的競爭戰略類型及實施條件”,不能只寫“成本領先戰略”,還要結合材料說:“甲公司通過擴大生產規模降低單位成本(材料中‘年產量從100萬件提升至200萬件’),屬于成本領先戰略。其實施條件包括:市場需求具有較大的價格彈性(材料中‘消費者對價格敏感’)、企業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材料中‘擁有行業領先的生產線’)?!?/b>
記住:脫離材料的答案,最多只能拿一半分。
四、六科主觀題“差異化答題策略”
不同科目的主觀題特點不同,答題方法也需要“對癥下藥”。
1. 《會計》:分錄是骨架,文字說明是血肉
核心得分點:分錄編制(科目、方向、金額)、交易性質判斷、會計處理理由。
答題技巧:
先判斷“要不要寫分錄”:如果題目問“編制會計分錄”,直接寫;如果問“說明會計處理”,需要先寫判斷(如“應確認收入”),再寫分錄,最后簡要說明理由(如“符合收入確認條件”)。
分錄金額要帶單位(如“萬元”),科目名稱要寫全稱(別把“合同資產”寫成“應收賬款”)。
2. 《審計》:程序要具體,結論要明確
核心得分點:審計程序的恰當性、錯報判斷、風險應對措施。
答題技巧:
寫審計程序時,要具體到“做什么、怎么做”,比如“檢查銀行對賬單”不如“檢查銀行對賬單及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關注未達賬項的真實性”。
遇到“指出不當之處”的題目,先回答“不恰當”,再說明理由(如“未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最后寫“應實施的程序”。
3. 《稅法》:算稅要細心,政策要寫清
核心得分點:應納稅額計算、稅收優惠適用、納稅調整理由。
答題技巧:
計算步驟要完整,比如增值稅計算要寫“銷項稅額=XXX”“進項稅額=XXX”“應納稅額=銷項-進項”,不要直接寫結果。
涉及稅收優惠時,要注明政策依據,比如“根據《關于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的公告》,小規模納稅人月銷售額不超過10萬元的,免征增值稅”。
4. 《財管》:公式是靈魂,過程是保障
核心得分點:公式應用、計算過程、決策結論。
答題技巧:
一定要寫公式!比如計算凈現值時,先寫“NPV=Σ(現金流量t/(1+r)^t)”,再代入數據計算,公式對了即使結果錯了也能拿分。
決策題要明確寫出結論,比如“項目凈現值大于0,因此可行”。
5. 《經濟法》:法條是依據,案例是支撐
核心得分點:法律條文引用、案例事實對應、結論判斷。
答題技巧:
法條不用一字不差,但關鍵詞要對,比如“不安抗辯權”的條件“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等。
結構要清晰:“結論法條案例對應”,比如“甲公司有權解除合同。根據《民法典》,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的,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本案中,乙公司遲延交付貨物3個月,經甲公司催告后仍未履行,因此甲公司有權解除合同?!?
6. 《戰略》:模型要對應,分析要深入
核心得分點:戰略模型應用(如SWOT、波特五力)、風險識別、戰略選擇理由。
答題技巧:
先寫出模型框架,再結合材料分析,比如用SWOT分析時,先列“優勢(S):技術領先”“劣勢(W):資金不足”,再對應材料中的具體描述。
避免空泛的詞語,比如“加強管理”不如“建立風險管理委員會,制定風險應對預案”。
五、考場實戰“避坑指南”
1. 時間分配:主觀題至少留2/3時間
注會考試各科主觀題分值占比60%-70%,比如《會計》主觀題60分,《財管》主觀題55分。建議按“客觀題30分鐘+主觀題90分鐘”的節奏答題,遇到不會的題先標記,別在一道題上死磕。
2. 機考注意事項:善用復制粘貼和標記功能
遇到題干中重復出現的公司名稱、數據,可以復制粘貼,節省時間。
用“標記題干”功能標出關鍵信息,避免反復閱讀。
分錄、公式盡量用機考系統自帶的“會計分錄”“公式編輯器”輸入,格式更規范。
3. 別空題!寫了就有分
即使完全不會,也要根據題目關鍵詞“編”一些相關內容。比如《稅法》算稅題,至少把稅率寫上;《會計》分錄題,把科目名稱寫對也可能拿0.5分。記?。鹤荚嚒安赛c給分”,多寫一個關鍵詞就多一分希望。
六、最后想說的話
注會主觀題確實難,但它難的不是“知識點深度”,而是“答題邏輯”和“細節把控”。我見過很多考生,知識點掌握得一般,但因為答題方法對了,照樣通過考試;也見過不少“學霸”,因為忽略了審題和答題規范,最終遺憾落榜。
從現在開始,做主觀題時別再“憑感覺寫”,而是刻意練習“審題找關鍵詞邏輯作答”的流程。記?。?b>注會考試不是“知識競賽”,而是“得分游戲”——你不需要把所有知識點都吃透,但必須把“會的知識”轉化為“到手的分數”。
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649159.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