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會考試答題方法
摘要
注會考試被譽為“財會第一考”,每年都有超百萬考生報名,但通過率常年維持在10%-20%。很多人不是輸在“學得不夠”,而是栽在“答得不對”——明明會的題,要么沒時間做,要么答不到采分點,要么因為粗心丟了關鍵分。這篇文章結合歷年考生的真實踩坑案例,從“避坑指南”“審題技巧”“分題型策略”“時間管理”到“最后搶分”,手把手教你把“會的分”都拿到,把“模糊的分”盡量搶,幫你在3小時內實現答題效率最大化。
一、先搞懂:注會答題最容易踩的3個坑(90%的人都中過)
備考時我們總盯著“知識點會不會”,卻忽略了“答題時怎么不丟分”。每年考完都有考生說“題都會,但時間不夠”“明明算對了,結果選錯了”,其實都是踩了這些“隱形坑”:
1. “審題刺客”:一字之差,答案天翻地覆
去年有個考《會計》的朋友,綜合題里問“計算2023年應確認的財務費用”,他看成了“2022年”,結果整道題白算,直接丟了15分。注會題干里藏著很多“陷阱詞”,比如“不正確的是”“不考慮”“錯誤的認定”,一旦漏看或看錯,后面寫再多都是白費功夫。
2. “完美主義”:一道題卡殼,整卷節奏全亂
《財管》計算量大,有考生為了“拿下第一道綜合題的最后一步”,硬是耗了40分鐘,結果后面3道題沒時間做——要知道注會是“按分賦時”的,1分對應1-1.5分鐘,一道10分的題最多花15分鐘,死磕難題就是“撿芝麻丟西瓜”。
3. “答題散裝”:寫了一堆,沒踩中采分點
主觀題不是“寫得多就得分高”。比如《審計》簡答題問“指出內部控制缺陷”,有考生寫了3行“背景描述”,卻沒點明“控制活動缺失”“不相容崗位未分離”這些關鍵詞,閱卷老師找不到得分點,自然給不了分。
二、審題:比“會不會”更重要的是“審沒審對”
注會答題第一步,不是“趕緊寫”,而是“審清楚”。分享一個我當年親測有效的“3步審題法”,幫你避開80%的審題坑:
1. 第一遍“掃題干”:圈畫3類關鍵信息
拿到題目先花10秒快速掃讀,用鉛筆圈出3樣東西:
“題眼”:比如“不正確”“錯誤”“屬于”(注意!看到“不”字立刻畫個,提醒自己別選反了);
“限制條件”:比如“不考慮增值稅”“所得稅稅率25%”“計算到小數點后兩位”(這些直接影響結果,漏看就白算);
“數據/主體”:比如“甲公司2023年”“無形資產原值100萬”(尤其是綜合題,多個主體或年份容易混,圈出來能避免“張冠李戴”)。
舉個例子:《稅法》單選題問“下列行為中,不屬于增值稅視同銷售的是( )”,第一眼就要把“不”字圈起來,避免選成“屬于”的選項。
2. 第二遍“拆問題”:主觀題先看“問什么”
主觀題(計算分析、綜合題)別著急讀背景材料,先看最后1-2行的“問題”。比如《會計》綜合題,先看“要求(1)計算2023年合并商譽”“要求(2)編制合并報表調整分錄”,帶著問題讀材料,就能快速定位關鍵數據,避免浪費時間讀無關內容。
3. 第三遍“回頭看”:寫完答案再核對題干
很多人答完題就直接下一題,其實可以花5秒再掃一遍題干,確認“有沒有漏看條件”“有沒有答非所問”。比如問“計算應納增值稅”,你是不是寫成了“應納消費稅”?問“2023年”,數據是不是用的2022年的?這一步能幫你挽回不少“粗心分”。
三、分題型突破:客觀題“穩準快”,主觀題“踩點得分”
注會6科題型基本一致:單選題、多選題(客觀題)+ 計算分析題、綜合題(主觀題)。不同題型有不同的“得分套路”,學會了就能“事半功倍”。
(一)客觀題:30分鐘拿下40分,這3招最實用
客觀題占分40%左右,看似簡單,但陷阱多、耗時間,目標是“30-40分鐘內做完,正確率80%以上”。
1. 單選題:“排除法+關鍵詞定位”,1分鐘1道題
單選題4選1,就算不會也有25%正確率,用“排除法”能快速縮小范圍:
先排除明顯錯誤的選項(比如《經濟法》里“決議無效”和“決議可撤銷”的區別,記不清就先排除肯定不對的);
再用題干關鍵詞“定位知識點”:比如題干提到“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立刻想到《公司法》里獨立董事的任職條件、職權,對應選項找匹配的。
示例:《財管》單選題:“下列各項中,屬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是( )。A. 折舊費 B. 管理人員工資 C. 廣告費 D. 生產工人工資”
關鍵詞“酌量性固定成本”,回憶定義:“可以通過管理決策改變的固定成本”,排除A(折舊不可變)、B(管理人員工資通常固定)、D(生產工人工資是變動成本),選C。
2. 多選題:“保守策略”為主,不確定的不選
多選題5選2-4個正確答案,多選、錯選都不得分,少選每個正確選項得0.5分。所以“寧少選,不冒險”:
確定對的選項必選,不確定的堅決不選(比如能確定2個對的,就只選2個,別貪多);
選項里有“絕對化表述”(如“一定”“必須”“所有”),大概率是錯的(注會很多知識點有“例外情況”,比如《稅法》里“免稅”不代表“所有情況都免稅”)。
(二)主觀題:按“采分點”答題,不會也能“蹭分”
主觀題占分60%,是“拉分關鍵”。閱卷時老師按“采分點”給分,哪怕結果錯了,寫對步驟也能拿分。
1. 計算分析題:“公式+步驟”寫全,結果錯了步驟分照拿
《財管》《稅法》《會計》的計算分析題,一定要“先寫公式,再代數據,最后寫結果”。比如《財管》算“凈現值”,步驟要寫成:
“凈現值=未來現金凈流量現值-原始投資額現值
=(100×P/A,10%,5)-300
=100×3.7908-300
=79.08(萬元)”
就算最后結果算錯了,只要公式和代入數據對,至少能拿一半分。
2. 綜合題:“先搭框架,再填內容”,別寫成“流水賬”
綜合題材料長、問題多,建議先在草稿紙上列“答題框架”。比如《審計》綜合題問“指出內部控制缺陷并說明理由”,框架就是:
“缺陷1:XX環節未執行XX控制
理由:根據《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X號》,XX崗位應與XX崗位分離/應定期執行XX程序
缺陷2:……”
這樣條理清晰,老師一眼能看到采分點。
3. 文字表述題:“結論+依據+案例”,3句話搞定
《經濟法》《審計》的簡答題,別寫長篇大論,按“結論+依據+結合材料”的結構答:
結論:直接說“正確/錯誤”“合法/不合法”;
依據:引用法條/準則(不用背原文,關鍵詞對就行,比如“根據《公司法》規定,股東對外轉讓股權應書面通知其他股東”);
結合材料:把題干里的行為和依據對應(比如“本題中甲公司股東轉讓股權未通知其他股東,違反上述規定”)。
四、時間管理:3小時怎么分到每道題?附“搶分時刻表”
注會考試每科3小時(180分鐘),時間分配直接決定“能不能做完”。分享一個經過無數考生驗證的“時間分配表”,按分值占比拆分:
題型 | 分值占比 | 建議時間(分鐘) | 單題耗時(分鐘/道) |
---|---|---|---|
單選題 | 20% | 20-25 | 1-1.5 |
多選題 | 20% | 25-30 | 2-2.5 |
計算分析題 | 20%-30% | 40-50 | 10-15/道(共3-4道) |
綜合題 | 30%-40% | 60-70 | 30-35/道(共2道) |
檢查 | - | 5-10 | - |
關鍵提醒:
客觀題別超過50分鐘!一旦超時,主觀題肯定做不完;
遇到“卡殼題”,先標記跳過,做完所有題再回頭啃(比如一道10分的計算分析題,5分鐘沒思路就放棄,把時間留給后面會的題);
最后10分鐘,優先檢查“已做但不確定”的題,別去糾結“完全不會”的題(檢查比硬做更能提分)。
五、最后5分鐘:做對這2件事,多拿10分不夸張
考試結束前5分鐘,電腦會提醒“即將交卷”,這時候別慌,做好2件事能“撿分”:
1. 檢查“答題卡填涂”:別讓“會的題”因為沒涂卡白丟分
客觀題答案一定要填涂到答題卡上!尤其是用鼠標點擊選項的機考系統,有時候會因為“沒點到位”顯示未選中,最后5分鐘務必逐題核對,確認所有單選題、多選題都已提交答案。
2. 主觀題“沒寫完也要寫”:寫公式、列思路都可能得分
如果綜合題沒做完,哪怕只剩最后2分鐘,也要把“公式”“關鍵詞”寫上去。比如《會計》合并報表分錄沒寫完,寫個“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投資收益”,老師看到科目對,可能給1-2分;《稅法》計算沒算完,寫個“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也可能拿0.5分。
注會考試拼的不僅是“知識點掌握”,更是“答題策略”。記住:會的題不丟分,模糊的題盡量拿分,不會的題別浪費時間。把這些方法練熟,考場上就能“穩準狠”地輸出,離60分更近一步。
(注:文中涉及的考試題型、分值占比參考近年考試情況,具體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648809.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