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會預習階段怎么制定計劃
摘要
注會預習階段,不是“提前學難點”,也不是“盲目趕進度”,而是用3-4個月時間搭框架、養習慣、避坑點,為后續基礎階段、沖刺階段鋪路。如果你總糾結“現在學太早會不會忘”“6科怎么選”“每天學多久才夠”,這篇文章會幫你拆解:預習階段的3大誤區、4個核心原則,以及從科目搭配到每日時間表的可落地步驟——看完就能動手做計劃,拒絕“空想式努力”。
一、先破局:這3個預習誤區,正在讓你浪費時間
你是不是也這樣?買了教材翻兩頁就放下,覺得“太難了學不懂”;或者跟風選了3科,學了一周發現進度趕不上,干脆擺爛?其實很多考生的預習失敗,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一開始就踩了坑。
誤區1:追求“完美計劃”,結果遲遲不行動
見過太多考生,花3天時間研究“最科學的時間表”,用Excel做了十幾列的計劃,精確到每分鐘學什么——結果計劃做完,發現根本執行不了:早上6點起不來,晚上加班沒時間,最后連第一周的計劃都沒完成,直接放棄。
真相:預習階段的計劃,“能落地”比“完美”重要100倍。先從“每天學1小時”開始,比“計劃每天學4小時卻一天沒學”強得多。
誤區2:死磕“難點章節”,被勸退在起跑線
剛翻開《會計》就想啃“長期股權投資”,看《財管》直接沖“期權價值評估”——這些章節確實是重點,但預習階段根本不需要搞懂!去年有個學員,預習時卡在“合并報表”,花了2周硬啃,最后覺得“注會太難了我不行”,直接放棄考試。
真相:預習的核心是“搭框架”,不是“學細節”。比如會計,你只需要知道“資產負債表有哪些項目”“收入準則的核心邏輯”,具體分錄和計算,留到基礎階段再學。
誤區3:盲目跟風“網紅科目搭配”,不看自己情況
“一年6科大神都這么搭”“會計+審計+稅法黃金組合”——這些說法沒錯,但不適合所有人。在職考生每天只有2小時學習時間,非要學3科,結果每科都學不透;零基礎考生上來就選“會計+財管”,兩門都需要大量基礎,最后哪科都沒學好。
真相:科目搭配的第一原則是“匹配自己的時間和基礎”,不是“別人說哪科好就選哪科”。
二、定方向:預習階段的4個核心原則,幫你少走彎路
想制定一個“能落地、有效果”的預習計劃,先記住這4個原則——就像蓋房子前要打好地基,這些原則能讓你的計劃不跑偏。
原則1:目標明確:“3個月后,我要達到什么狀態?”
別模糊地說“我要學好會計”,而是具體到:
能看懂教材目錄,知道每章講什么(比如《會計》第1章“總論”是基礎概念,第3章“存貨”是流動資產核心);
聽完基礎班網課(或看完教材)后,能畫出每科的“思維導圖框架”(不用細化,有大標題和核心考點就行);
簡單的例題能做對(比如會計的“存貨入賬價值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稅法的“增值稅征稅范圍”)。
一句話:預習結束時,提到某科,你能說出“這科分幾大塊,重點在第幾章”,就夠了。
原則2:彈性優先:計劃留30%的“空白時間”
沒人能保證每天都按計劃走:今天加班、明天生病、后天想偷懶——如果計劃排太滿,一次沒完成就容易擺爛。
正確做法:比如你計劃每周學10小時,實際只安排7小時(每天1小時,周末多2小時),剩下3小時作為“機動時間”。這周沒學完的,下周用機動時間補;如果這周學得順利,機動時間可以用來復盤或休息。
原則3:聚焦基礎:“先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
預習階段,教材和網課怎么用?記住“3不做”:
不做難題(比如會計的合并報表、財管的企業價值評估,直接跳過);
不背分錄/法條(比如稅法的增值稅稅率、經濟法的公司法條款,混個臉熟就行);
不糾結細節(比如教材里的“拓展閱讀”“學術爭議”,直接略過)。
重點做什么:看每章的“引言”和“總結”(知道這章解決什么問題),聽網課的“基礎班前3節”(老師會講學科邏輯),做課后“基礎例題”(只做選擇題和簡單計算題)。
原則4:習慣先行:每天固定1個“學習錨點”
很多人學不進去,是因為“沒養成學習習慣”。比如今天晚上8點學,明天下午3點學,后天又不學——大腦對“學習時間”沒有記憶,自然很難進入狀態。
簡單方法:固定一個“學習錨點”,比如“每天晚8-9點,雷打不動學注會”。一開始可能坐不住,沒關系,哪怕只學30分鐘,也要坐在書桌前;堅持21天,大腦會形成“到點就該學習”的條件反射,后面會越來越輕松。
三、動手做:從“選科目”到“每日時間表”,5步制定你的專屬計劃
光說原則太空泛,這部分直接給“可落地步驟”,你跟著填就能出計劃。
第一步:選科目——3類考生的“安全搭配”方案
根據你的基礎和時間,從下面3類里選,別貪多:
考生類型 | 推薦科目數 | 搭配方案(舉例) | 理由 |
---|---|---|---|
零基礎/在職 | 1-2科 | 會計+稅法 | 會計是基礎,稅法和會計關聯度高(比如所得稅、增值稅),學起來有呼應,不容易枯燥。 |
有基礎/全職 | 2-3科 | 會計+審計+經濟法 | 會計和審計邏輯互補(學會計知道“怎么做賬”,學審計知道“怎么查賬”),經濟法偏記憶,可調節難度。 |
二戰/基礎好 | 3-4科 | 財管+戰略+稅法+經濟法 | 財管和戰略聯系緊密(戰略里有“財務戰略”),稅法和經濟法偏文科,適合搭配理科的財管。 |
提醒:如果今年想考《會計》,一定要預習!會計是6科里內容最多、最基礎的,提前搭框架,基礎階段能省一半力氣。
第二步:算時間——用“倒推法”分配到每周
假設你從現在(比如12月)開始預習,到明年3月基礎班開課,大概有4個月(16周)時間。以“2科(會計+稅法)”為例,怎么分?
總時間:16周×每周7小時=112小時(每天1小時,周末多2小時)
科目分配:會計占60%(約67小時),稅法占40%(約45小時)(會計內容多,多留點時間)
章節分配:翻開教材目錄,數會計有多少章(比如30章),67小時÷30章≈2.2小時/章;稅法20章,45小時÷20章≈2.25小時/章。
(不用精確到分鐘,比如某章簡單,1.5小時學完;某章難(如會計“金融工具”),3小時學完,靈活調整)
第三步:排每日計劃——“30分鐘復習+30分鐘新課”的黃金組合
每天1小時怎么用?別一上來就聽新課,先花30分鐘復習前一天學的內容——不然學了忘,等于白學。
每日時間表(舉例):
晚8:00-8:30:復習(看前一天的筆記/思維導圖,做2道簡單例題,回憶核心考點)
8:30-9:00:新課(看1節網課/讀1節教材,邊學邊畫框架筆記,比如“存貨”這章:定義確認條件初始計量后續計量期末計量)
碎片化時間利用:通勤時聽網課“重點串講”(比如老師講“會計的6大要素”“稅法的納稅義務人”),睡前花5分鐘在手機備忘錄里寫“今日3個知識點”(比如“存貨的初始計量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第四步:做筆記——只記“框架+疑問”,別抄書
很多人做筆記喜歡“大段抄教材”,結果筆記比教材還厚,根本沒時間看。預習階段的筆記,越簡單越好:
框架筆記:用思維導圖軟件(XMind、幕布)或手寫,只寫“大標題+核心關鍵詞”。比如會計“固定資產”:
```
固定資產
定義: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
初始計量:外購(買價+稅費+運輸費等)、自建(料工費+資本化利息)
后續計量:折舊(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等)、減值(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
處置:出售、報廢(計入資產處置損益/營業外收支)
```
疑問筆記:遇到不懂的地方,別糾結,直接記下來“?”,比如“為什么外購固定資產的增值稅不計入成本?”——留到基礎班問老師或查資料,預習階段不鉆牛角尖。
第五步:每周復盤——用“3個問題”調整計劃
每周日花30分鐘復盤,問自己:
1. 這周計劃完成了嗎?沒完成的原因是什么?(加班?章節太難?)
2. 哪些章節學起來輕松?哪些覺得吃力?(吃力的章節標記,基礎階段重點聽)
3. 下周計劃要不要調整?(比如這周會計“金融工具”沒學完,下周多留1小時)
舉例:某在職考生第一周計劃學會計2章+稅法1章,結果加班2天,只學了會計1章。復盤后發現“晚上9點后學不進去”,于是調整為“早上7-8點學1小時(精力好),晚上只復習”,第二周就完成了計劃。
四、真實案例:一個在職考生的“4個月預習計劃”長什么樣?
最后分享一個去年帶過的學員案例,她是在職寶媽,每天只有2小時學習時間,選了“會計+稅法”,4個月后順利進入基礎階段,最后兩科都過了。
她的計劃核心:
科目:會計(重點)+稅法(輔助),每周會計4小時,稅法3小時
時間:早上6:30-7:30(學新課,孩子沒醒,安靜),晚上9:30-10:00(復習,孩子睡了)
方法:
會計:先聽張敬富老師基礎班前3節(講會計邏輯),再看教材,畫框架筆記
稅法:直接看“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占分高),記稅率和征稅范圍,不做復雜計算
調整:第3周學“會計金融工具”時覺得難,暫停新課,花2天復習前面的“資產”章節,再回頭學就順了
她說:“預習階段沒追求‘全會’,但合上教材能畫出會計的‘資產負債表框架’,知道稅法的‘增值稅怎么算’,基礎階段聽課時,老師一提知識點我就有印象,比同期沒預習的同學輕松太多。”
注會預習,就像跑馬拉松前的熱身——不用拼速度,但要活動開關節、找到節奏。別糾結“現在學了會不會忘”,你要知道:提前3個月搭好框架,基礎階段就能比別人多跑10公里。
從今天開始,選1-2科,定每天1小時,先做起來——計劃不用完美,行動才有意義。
(注:文中涉及的考試科目搭配、學習方法等均基于往年考試經驗,2025年注會考試政策如有調整,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61120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