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會怎么有效的利用學習時間
備考注會的你,是不是也常陷入這樣的困境:每天下班/下課就扎進書本,熬夜刷題到凌晨,結果第二天上課/上班昏昏沉沉,學的內容轉頭就忘;計劃表列了一沓,卻總被“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學”“這個知識點太難先放放”打斷,進度條永遠停在第三章;好不容易擠出周末整塊時間,卻在圖書館刷了兩小時手機,最后安慰自己“至少來了也算學習”……
其實注會備考拼的從來不是“時間長度”,而是“時間密度”。每年能一次過6科的學霸,未必比你多多少時間,只是他們把每一分鐘都用在了刀刃上。今天就結合我當年備考(沒錯,我也是熬過夜、踩過坑的“過來人”)和身邊5個一次過4科以上朋友的經驗,聊聊怎么把有限的時間“擰出水分”,讓每分每秒都變成分數。
一、先別急著“擠時間”,先搞清楚你的時間被誰“偷”了?
很多人一上來就喊“沒時間”,但你真的算過自己每天有多少“可利用時間”嗎?我見過最夸張的案例:一個在職考生說自己“每天只有2小時學習”,結果我們一起記錄時間才發現——他通勤路上刷短視頻1.5小時,睡前刷朋友圈1小時,午休時和同事閑聊40分鐘……這些“隱形時間”加起來,足夠學完1章《會計》了。
先做3天“時間審計”:拿個本子(或用手機備忘錄),從起床到睡覺,每30分鐘記錄一次自己在做什么(比如“7:00-7:30 洗漱+吃早餐”“8:00-9:00 地鐵通勤刷手機”)。3天后你會發現,至少30%的時間都在“無意識浪費”——不是說不能休息,而是這些時間完全可以“碎片化利用”。
常見的“時間小偷”:
假努力陷阱:比如“抄書式筆記”(把教材內容原封不動抄一遍,以為自己在學習,其實大腦沒動)、“無目的刷題”(不管錯題原因,盲目刷同類型題,浪費時間還沒效果)。
完美主義拖延:“等我買齊所有資料再開始”“等我找到最好的網課再學”,結果資料買了一堆,課囤了十幾個G,考試日期越來越近。
情緒內耗:學不會就焦慮,焦慮就擺爛,擺爛更焦慮,陷入“學不進-自責-更學不進”的死循環(我當年學《財管》公式時,因為一道題卡了2小時,直接emo到第二天沒學習,現在想想真不值)。
二、3個“反人性”但超高效的時間管理法(親測能讓效率翻倍)
1. 把“大目標”拆成“咬一口就能咽”的小任務(時間切割法)
注會6科教材加起來快3000頁,直接盯著“今年要過3科”的目標,誰都會慌。但如果把目標拆到“每周、每天、每小時”,就會清晰很多。
具體步驟:
第一步:按科目拆分總任務。比如《會計》共30章,你計劃3個月學完,那每月要學10章,每周學2-3章(留出緩沖時間,避免某章太難拖進度)。
第二步:按章節拆分每日任務。比如學《金融工具》這章(約15頁教材+30道題),可以拆成:上午2小時(看網課2節+整理筆記),下午1.5小時(做教材例題+章節練習10道),晚上1小時(復盤錯題+畫思維導圖)。
第三步:給任務標“優先級”。用“四象限法則”:緊急重要(比如明天要考的模考題)、重要不緊急(比如長期股權投資章節學習)、緊急不重要(比如臨時通知的小組作業)、不緊急不重要(比如刷備考群消息)。每天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避免被瑣事牽著走。
舉個例子:我當年備考《審計》時,把“風險評估”這章拆成了5個小任務: 聽2節網課(1.5小時) 整理“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7個方面筆記(1小時) 做3道教材案例題(1小時) 對比“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的區別(30分鐘) ⑤ 用自己的話復述本章邏輯(20分鐘)。當天完成后打勾,成就感直接拉滿,第二天更有動力。
2. 抓住你的“黃金3小時”,把最難的內容往里塞
每個人每天都有一段“大腦最清醒”的時間,有人是早上7-10點(比如我,早上記《經濟法》法條特別快),有人是晚上8-11點(我朋友是夜貓子,深夜做《財管》計算題思路超清晰)。找到這段時間,把最難、最需要專注的內容放進去,效率會高到離譜。
怎么找到自己的黃金時間?
連續3天,每天在不同時段(早上、下午、晚上)做同一件需要專注的事(比如學《會計》的合并報表),記錄自己的正確率和專注時長。正確率最高、走神次數最少的時段,就是你的“黃金時間”。
注意:黃金時間一定要“純專注”——手機調飛行模式,放在視線外;用“番茄工作法”(25分鐘學習+5分鐘休息,4個番茄鐘后休息20分鐘);別一邊學習一邊聽歌(除非是純 instrumental 音樂,歌詞會分散注意力)。我試過在黃金時間學合并報表,2小時就能搞懂以前3天沒吃透的知識點,真的香。
3. 把“碎片化時間”變成“記憶充電站”(別讓通勤/排隊白浪費)
通勤1小時、排隊20分鐘、午休30分鐘……這些時間看似短,加起來每天至少2小時。別小看這2小時,用來記考點、磨耳朵,積累起來能頂1本輔導書。
碎片化時間能做什么?
記“小而精”的考點:比如《稅法》的稅率表、《經濟法》的數字型法條(“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任職條件:5年以上經驗”“票據權利時效:匯票2年,本票2年,支票6個月”),打印成小卡片,通勤時拿出來看。
聽“磨耳朵”音頻:很多機構有“考點精講音頻”(10-15分鐘/個),比如“10分鐘搞懂金融資產分類”“5分鐘記住增值稅視同銷售情形”,排隊時、吃飯時聽,相當于“被動復習”。
刷“輕量級”題目:用手機APP做單選題、多選題(別做大題,碎片化時間不夠思考),比如“會計分錄判斷”“審計程序匹配”,錯了立刻看解析,加深印象。
我當年每天通勤1.5小時,就靠聽音頻+看卡片,把《稅法》18個稅種的稅率和計稅依據記了個大概,后期省了超多背誦時間。
三、避開這3個“時間管理坑”,別讓努力白費
1. 別追求“每天學夠8小時”,重點是“每天學進去2小時”
很多人用“學習時長”自我感動:“今天學了10小時,真努力!”但如果這10小時里,有5小時在走神、2小時在做無用功,不如專注學3小時效果好。備考不是“比誰坐得住”,而是“比誰吸收得多”。
建議:每天設定“有效學習時長”(比如在職考生4小時,全職考生6小時),完成后就可以休息,別硬撐。我見過一個全職考生,每天逼自己學12小時,結果第3個月直接 burnout( burnout:精力耗盡),最后棄考了,真的不值。
2. 別“一科死磕到底”,交叉學習效率更高
一直學同一科,大腦會疲勞,效率直線下降。比如連續學3小時《會計》,后面1小時基本是“眼睛在看,腦子沒轉”。換成“會計1.5小時+經濟法0.5小時+財管1小時”,大腦切換不同類型的任務(理解+記憶+計算),反而更清醒。
搭配公式:理科(會計、財管)+ 文科(經濟法、戰略)+ 文理結合(審計、稅法)。比如上午學《會計》(理解),下午學《經濟法》(記憶),晚上學《財管》(計算),一天下來腦子不悶,記得還牢。
3. 每周留1天“彈性時間”,別把弦繃太緊要
計劃趕不上變化:突然加班、身體不舒服、家里有事……如果每周排得滿滿當當,一旦有意外,整個計劃就會打亂,很容易放棄。
我的做法:每周日留半天“彈性時間”——如果這周任務都完成了,就徹底休息(看電影、逛街、睡覺);如果沒完成,就用這半天補進度。這樣既不會有“沒完成任務”的焦慮,也能保證長期堅持。
最后想說:時間管理的核心,是“接受不完美”
沒人能做到“每分鐘都高效”,偶爾偷懶、走神、學不進去,太正常了。我當年備考時,也有過“學了一周感覺啥也沒記住”的崩潰,也有過“別人都在刷題我還在看教材”的焦慮。但后來發現,只要方向對了,哪怕每天只進步一點點,積累到考試那天,也足夠應付了。
別和別人比進度,專注于自己的節奏:今天比昨天多懂一個分錄,這周比上周多記5個法條,這就是勝利。注會難,但沒難到“必須熬夜透支身體”的程度,高效利用時間,你會發現——原來過線,沒那么難。
(注:文中學習方法為個人及身邊考生經驗總結,具體需結合自身情況調整,以官方考試要求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61089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