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專心備考注會
能不能專心備考注會,真不是靠你意志力有多強,而是看你會不會“和自己較勁”——既要用對方法堵死干擾,也要學會哄著自己往前走。
注會備考的難,不止是教材厚、知識點繞(會計的長期股權投資能繞暈人,財管的公式能寫滿一張紙),更難的是“坐得住”。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坐在書桌前3小時,手機刷了1小時,發呆想了半小時,真正看書的時間可能還不到1小時?合上書又忍不住焦慮:“別人都在進步,我怎么總在浪費時間?”
其實專心這件事,就像騎自行車——你越想“別摔倒”,反而越容易失衡;但如果掌握了平衡技巧(方法),再調整好呼吸(心態),反而能穩穩地往前騎。今天就結合我自己備考3年、帶過500+考生的經驗,聊聊怎么把“坐不住”變成“學得進去”,全是能直接上手的干貨,看完就能用。
一、先搞明白:你為什么總是“專心不起來”?
很多人把“不專心”歸咎于“自制力差”,但真相可能更扎心——你連“敵人”是誰都沒搞清楚,怎么可能打贏?
1. 目標太“虛”,大腦找不到“發力點”
“我要考下注會”——這目標沒錯,但對大腦來說太抽象了。就像你跟朋友說“我要去北京”,但沒說坐高鐵還是飛機、幾點出發,他肯定覺得你在開玩笑。備考時如果只盯著“考下注會”這個大目標,每天打開書就會想:“這么多內容,從哪開始?學了這章,后面還有十幾章,什么時候是個頭?”越想越焦慮,最后干脆拿起手機“逃避一下”。
我之前帶過一個考生,一開始總說“學不進去”,后來才發現她每天計劃寫的是“今天學會計”——會計有30多章,這跟沒計劃有什么區別?后來幫她改成“今天上午2小時學金融工具的攤余成本計算,做3道例題”,目標具體了,她反而能沉下心了。
2. 干擾源沒“隔離”,大腦總被“拉跑偏”
你以為最大的干擾是手機?其實比手機更可怕的是“隱性干擾”:
書桌旁邊放著零食,學10分鐘就想去拿一塊;
家人在客廳看電視,聲音時不時飄過來;
甚至你穿的衣服不舒服(太緊的褲子、磨腳的鞋),身體的不適感都會讓大腦無法專注。
我自己備考時踩過坑:一開始在客廳學習,我媽總過來問“喝不喝水”“吃不吃水果”,半小時被打斷3次。后來把書房門鎖上,門上貼張“備考中,12點后敲門”,世界瞬間清凈了——不是家人不關心你,是他們不知道“你的專注需要被保護”。
3. 內心戲太多,“想”比“做”花的時間還多
“我是不是不適合考注會?”“別人都復習到第三章了,我第一章還沒看完”“萬一今年又考不過,是不是白努力了?”——這些念頭是不是每天在你腦子里打轉?
大腦就像個“小劇場”,一旦開始演“焦慮戲”,就沒空管“學習”這件事了。我見過最夸張的考生,每天花1小時“復盤”自己“今天又沒學好”,越復盤越喪,最后干脆擺爛。其實啊,備考就像跑馬拉松,你老回頭看別人跑多快、想自己能不能跑到終點,反而會打亂呼吸節奏——盯著自己的腳下,一步一步往前挪,反而更穩。
二、5個“反人性”但超有用的專心技巧,看完就能練
別再迷信“我要靠意志力逼自己學”了,真正的專心,是用“方法”讓大腦“不得不專注”。這5個技巧,都是我和考生們試過錯、踩過坑總結出來的,親測有效。
1. 目標拆解:把“大山”拆成“臺階”,每天只爬3級
核心邏輯:大腦對“龐大目標”會本能逃避,但對“小任務”會更有掌控感。
具體步驟:
第一步:按“科目-章節-考點”拆大目標
比如“3個月學完會計”,先拆成“每月學10章”,再拆成“每周學2-3章”,最后拆到“每天學1個核心考點+做5道題”。
舉例:會計第14章“金融工具”,核心考點有“金融資產分類”“攤余成本計算”“減值處理”,那就計劃“第一天學分類,第二天學攤余成本,第三天學減值+做綜合題”,每天目標清晰,就不會覺得難。
第二步:用“清單法”管理任務,做完就打勾
準備一個“每日任務清單”,寫清楚“上午9-11點:學財管第3章第2節(資本成本計算)+ 做教材例題3-1到3-3”“下午2-4點:復習會計第10章錯題(重點看合并報表抵消分錄)”。每完成一項就打個勾,看著清單上的勾越來越多,成就感會推著你繼續學。
2. 物理環境:打造“備考專屬空間”,讓身體一進入就“自動切換模式”
核心邏輯:環境會影響行為,固定的“學習場景”能讓大腦形成條件反射——只要坐在這個位置,就知道“該學習了”。
具體做法:
書桌只放“當前要用的東西”:別堆一堆教材、筆記、零食,桌上只放當天要學的章節教材、筆記本、筆,最多加一杯水。多余的東西都是干擾源(親測:桌上放著沒吃完的餅干,學10分鐘就想伸手拿)。
給環境“貼標簽”:比如戴同一副降噪耳機(不用真放音樂,只是告訴大腦“戴耳機=學習時間”),穿寬松的舊衣服(別穿新買的、不舒服的衣服,身體不自在,腦子也靜不下來)。
手機“物理隔離”:如果忍不住看手機,直接把它放在另一個房間(比如客廳),或者用“鎖機APP”(推薦Forest:種一棵樹期間不能玩手機,否則樹會死掉,有點“不忍心”的心理暗示)。我備考時試過把手機鎖在抽屜里,剛開始總想去拿,但堅持2天后發現:1小時不看手機,天塌不下來。
3. 時間管理:別追求“學滿8小時”,先保證“專注1小時”
核心邏輯:專注質量比時長更重要。與其硬撐8小時“假努力”,不如高效專注4小時“真學習”。
3個實操方法:
改良版番茄工作法:25分鐘專注+5分鐘休息,但休息時別刷手機!站起來拉伸、倒水、看看窗外,讓大腦“放空”而不是“被信息轟炸”。如果覺得25分鐘太短,可以試試“50分鐘專注+10分鐘休息”(根據自己的注意力時長調整,別硬套公式)。
鎖定“黃金效率時段”:每個人每天都有1-2小時“大腦最清醒”的時間,有人是早上8-10點,有人是晚上7-9點。把最難的內容(比如會計的合并報表、財管的計算分析題)放在這個時段學,效率翻倍。我自己是“早起黨”,早上6-8點腦子最清楚,就用來啃會計難點,晚上腦子轉不動,就看看經濟法的法條(偏記憶,不用太費腦)。
碎片時間“見縫插針”:通勤路上、排隊時,別刷短視頻,用“音頻課”(比如張敬富老師的會計口訣、郭守杰老師的經濟法段子)磨耳朵,或者看“考點卡片”(自己整理的公式、分錄、法條,打印出來揣兜里)。碎片時間積累多了,也是一筆“大財富”。
4. 對抗雜念:別“強迫自己不想”,學會“把雜念‘寫下來’”
核心邏輯:越壓抑雜念,它越會反彈。不如給雜念一個“出口”,讓大腦“輕裝上陣”。
2個小技巧:
準備“雜念筆記本”:學習時突然想到“晚上要交水電費”“明天約了朋友吃飯”,別讓這些事在腦子里打轉,立刻寫在筆記本上,告訴自己“等學完這章就處理”。大腦會覺得“這件事已經被‘存檔’了”,就不會一直惦記。
“5分鐘啟動法”:不想學習的時候,別跟自己較勁“我一定要學進去”,而是告訴自己“就看5分鐘書,看懂一個小知識點就行”。往往你看了5分鐘后,會發現“哎,這個點還挺有意思”,不知不覺就進入狀態了(親測對“拖延癥晚期”超有效)。
5. 身體管理:腦子轉不動?可能是你“沒喂飽”或“沒睡夠”
核心邏輯:大腦是“耗能大戶”,身體狀態差,專注就是空談。
3個基礎但重要的點:
別熬夜!別熬夜!別熬夜! 很多人覺得“晚上安靜,適合學習”,但熬夜后第二天腦子會“生銹”——看教材像看天書,做題錯一堆,反而浪費時間。我之前試過學到凌晨1點,第二天上午學了3小時,啥也沒記住,后來改成11點睡、6點起,早上效率反而更高(當然,如果你是“夜貓子”,保證每天7小時睡眠即可,別硬改作息)。
每天吃點“健腦食物”:雞蛋(膽堿幫助記憶)、堅果(核桃、杏仁補充不飽和脂肪酸)、藍莓(抗氧化,緩解腦疲勞),避免高糖高油(吃完容易犯困)。備考時我每天早上吃1個煮雞蛋+1小把杏仁,下午餓了吃幾顆藍莓,腦子確實不容易昏沉。
每天動一動:久坐會讓大腦缺氧,學1-2小時就起來活動10分鐘(拉伸、跳繩、爬樓梯都行)。我備考時每天晚上學完會去小區散步20分鐘,邊走邊回憶當天學的知識點,既能放松身體,又能鞏固記憶,一舉兩得。
三、最后想說:接受“不完美專注”,比“逼自己100%專注”更重要
沒人能做到“從早到晚一直專注”,就算是學霸,也會有走神、發呆、學不進去的時候。別因為“今天只專注了3小時”就焦慮自責,重點是“你有沒有比昨天多專注10分鐘”。
備考注會就像種一棵樹,你每天澆水、施肥,可能看不到它長高,但它的根在土里悄悄生長。專心也是一樣,每天用對方法練一點,慢慢就會發現:你能坐得住的時間越來越長,看教材時走神的次數越來越少,甚至會覺得“沉浸在學習里,還挺解壓的”。
最后送你一句我備考時貼在書桌前的話:“專注不是結果,是你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過程。” 現在就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打開今天要學的章節,從“專注5分鐘”開始吧——你離“考下注會”,可能就差這“5分鐘”的開始。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60794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