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cpa之前需要學什么
考CPA前到底要不要先學點什么?這可能是所有想入坑的人都會糾結的問題。有人說“直接啃教材就行,零基礎也能沖”,也有人勸“先學初級會計,不然根本看不懂”。作為帶過300+零基礎考生的CPA老司機,我得說句大實話:CPA備考不是“裸奔式沖鋒”,提前做好3類準備,能讓你少走至少一半彎路。這篇文章會把“考CPA前到底要學什么、怎么學”講透,不管你是純小白還是有點基礎,看完都能直接上手準備。
一、先搞清楚:CPA到底難在哪?別讓“盲目自信”坑了你
很多人聽說“CPA含金量高”就一頭扎進來,連考試到底考什么、難在哪都沒搞明白。先給你潑盆冷水:CPA不是“背背書就能過”的考試,它的難,主要體現在3個地方——
1. 內容深到“反常識”:就拿《會計》來說,基礎會計里“固定資產折舊”可能學3小時就會,但CPA里會讓你算“持有待售固定資產的減值”“售后租回形成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光一個“合并報表”就能讓80%的零基礎考生崩潰。
2. 考點細到“摳字眼”:《稅法》里“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不僅要記稅率,還要區分“應納稅所得額≤300萬”和“從業人數≤300人”的不同條件,甚至連“資產總額單位是萬元還是元”都可能成為考點。
3. 科目多到“耗不起”:6科專業階段+1科綜合階段,最快也要2-3年才能考完。我見過太多人一開始激情滿滿,學到第2年就因為“記不住”“學不懂”放棄了。
所以,考CPA前的“準備”,本質上是幫你“降低入門難度”“提高堅持概率”。不是說必須學完所有東西才能開始,但至少要知道“哪些坑必須提前填”。
二、零基礎必補的3大知識模塊:別等學CPA時才發現“地基是空的”
如果你是純零基礎(比如非會計專業、沒接觸過財務知識),這3個模塊一定要提前學,不然翻開CPA教材第一章可能就會被勸退——
模塊1:會計基礎(最核心!沒有之一)
CPA《會計》是6科的“大哥”,學好會計,審計、稅法、財管都會輕松很多。但如果你連“借增貸減”都搞不懂,直接學CPA會計等于“看天書”。
具體要學什么?(不用學初級會計全書,重點抓這3部分)
會計要素與會計分錄:搞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6大要素,能寫簡單的分錄(比如“用銀行存款買原材料”“銷售商品確認收入”)。
財務報表基礎:知道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各自講什么,比如“資產負債表是時點報表,利潤表是時期報表”,能看懂報表里的基本項目(應收賬款、存貨、應付賬款等)。
基礎會計概念:比如“權責發生制vs收付實現制”“歷史成本vs公允價值”,這些是CPA會計的“底層邏輯”,不懂的話后面學“收入準則”“金融工具”會完全懵。
怎么學?
不用報班,找本初級會計教材(隨便哪個機構的都行),只看前3章(會計概述、資產、負債),花2周時間啃完,每天1-2小時足夠。我帶過的零基礎學員里,90%都是靠這個方法入門的,親測比直接看CPA教材效率高3倍。
模塊2:稅法常識(別讓“增值稅”成為你的第一個噩夢)
CPA《稅法》每年都有變化,但基礎的“稅目、稅率、計稅邏輯”是不變的。提前了解這些常識,能幫你快速理解CPA稅法里的復雜政策。
具體要學什么?
常見稅種的“前世今生”:比如增值稅是“流轉稅”(對商品流轉中的增值額征稅),企業所得稅是“所得稅”(對利潤征稅),知道它們的征稅對象有什么不同。
稅率的“記憶技巧”:不用背CPA里的復雜稅率,但要知道“增值稅基本稅率是13%”“個稅綜合所得稅率是3%-45%超額累進”,這些是生活中也能接觸到的常識,記起來不難。
納稅申報的“基本流程”:知道企業交稅要“先算稅、再申報、最后繳款”,大概了解“進項稅抵扣”是什么意思(比如公司買東西付的增值稅可以抵減賣東西收的增值稅)。
怎么學?
關注“國家稅務總局”官網的“稅收政策解讀”欄目,或者看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里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章節,花1周時間掃一遍,不用深究細節,混個臉熟就行。
模塊3:財管基礎(數學不好也能學,別被“公式”嚇退)
CPA《財管》以“公式多、計算量大”聞名,但它的基礎其實是初中數學(加減乘除、簡單方程)。提前練點“數學思維”,能幫你后面理解公式推導。
具體要學什么?
時間價值概念:知道“今天的100塊比1年后的100塊值錢”(現值、終值的基本邏輯),能看懂“復利終值系數(F/P,i,n)”是什么意思(不用背公式,理解“利率越高、時間越長,終值越大”就行)。
簡單比例計算:比如“毛利率=(收入-成本)/收入”“資產負債率=負債/資產”,這些基礎比率在CPA財管里會反復出現,提前會算能省很多時間。
邏輯推導能力:財管很多公式是“一環套一環”的,比如“權益凈利率=總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提前習慣“從結論倒推過程”的思維,后面學“杜邦分析體系”會輕松很多。
怎么學?
找本高中數學的“數列與不等式”章節,復習一下“等比數列求和”(財管里的年金現值公式就來自等比數列),再看看《財務管理基礎》(羅斯版,看前3章就行),不用做題,理解概念為主。
三、比知識更重要的:提前練這2種核心能力,讓你備考少走80%的彎路
我見過很多人,會計基礎學得很扎實,但CPA備考還是半途而廢。為什么?因為他們忽略了“能力準備”——CPA考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學習方法”和“心態管理”。
能力1:“碎片化時間管理”能力(別指望“每天學5小時”,現實點)
CPA考生大多是在職黨,每天能拿出的完整時間可能只有2-3小時。如果不會利用碎片化時間,很容易陷入“沒時間學”的焦慮。
怎么練?
提前1個月開始“時間記錄”:用手機備忘錄記下每天的時間都花在哪(比如“通勤1小時”“午休30分鐘”“睡前40分鐘”),然后把這些碎片時間“打包利用”。
通勤時:聽CPA考點音頻(比如稅法的稅率口訣、會計的分錄總結);
午休時:做10道會計分錄題(用手機APP刷題,比如“會計隨身學”);
睡前:復盤當天學的內容(比如在腦子里過一遍“固定資產折舊的3種方法”)。
我帶過一個在職寶媽,每天只有孩子睡后2小時+午休30分鐘,靠這樣的碎片化管理,2年考完了4科。她說:“關鍵不是時間多少,而是別讓時間‘碎著溜走’。”
能力2:“信息篩選”能力(別被“資料越多越好”坑了)
CPA備考資料多到爆炸:教材、輕一、網課、真題、模擬題……新手很容易陷入“收集資料=學會了”的誤區,結果買了一堆資料,根本看不完。
怎么練?
提前明確“核心資料只有3樣”:
官方教材:不用全看,但“會計”“稅法”的新增章節必須看(每年CPA大綱會標紅新增內容,這是重點);
歷年真題:近5年的真題至少刷3遍,比任何模擬題都有用(真題能幫你摸透出題人思路);
1個老師的網課:別貪多,選1個適合自己的老師跟到底(比如會計選張敬富、稅法選劉穎,風格接地氣,零基礎友好)。
記住:資料在精不在多。我見過有學員買了10本輔導書,結果每本都只翻了前10頁,純粹是浪費錢和精力。
四、避坑指南:這些“偽準備”別做,純屬浪費時間
最后提醒一句:有些事看似是“準備”,其實是在拖延。考CPA前,這3件事千萬別做——
1. 別等“學完所有基礎”才開始:會計基礎學2周就夠了,別想著“先考個初級會計證再考CPA”,初級和CPA難度差了10倍,完全沒必要。
2. 別糾結“先報哪科”到失眠:零基礎優先報“會計+稅法”(關聯度高,學完會計能幫稅法理解,學完稅法能幫會計落地),別一開始就報3科以上,容易貪多嚼不爛。
3. 別把“打卡”當學習:每天在朋友圈發“今日學習8小時”,不如踏踏實實地搞懂“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學習是自己的事,別為了給別人看而假裝努力。
CPA備考就像一場馬拉松,起跑前的“熱身”很重要,但別熱身到忘記起跑。基礎也好,能力也罷,最終都要落實到“開始學”這件事上。記住:最好的準備,是“邊學邊調整”,而不是“等一切完美了再開始”。
(注:文中涉及的考試政策、科目難度等內容均基于2023年CPA考試情況,具體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41387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