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注冊會計師(CPA),大概是很多財務人心里“又愛又恨”的事——愛的是它能給職業(yè)發(fā)展帶來的“硬通貨”價值,恨的是它“6科+1綜合”的漫長戰(zhàn)線、晦澀的專業(yè)術語和讓人頭禿的難度。作為一個曾經(jīng)在職備考3年、踩過不少坑才上岸的“過來人”,今天想和你好好聊聊:CPA到底該怎么備考?沒有雞湯,全是能落地的干貨,從目標設定到科目學習,再到心態(tài)調整,幫你少走彎路,高效沖刺。
一、備考前,先想清楚這3個問題:別讓“盲目努力”白費功夫
很多人一開始備考就悶頭買書、看網(wǎng)課,學了兩個月才發(fā)現(xiàn)“方向錯了”——要么科目選太多學不完,要么時間根本不夠用。備考CPA的第一步,不是“學什么”,而是“想清楚為什么學、怎么學”。
1. “我為什么要考CPA?”—— 目標越具體,越能抗住壓力
別跟我說“大家都考我也考”,這種心態(tài)撐不過3個月。CPA備考平均需要1500-2000小時,相當于每天學3小時,持續(xù)1年半。沒有明確的目標,很容易在“學不進去”“正確率低”時放棄。
你的目標可以是:
在職黨:“考下CPA,明年爭取轉崗到財務分析崗,薪資漲30%”
應屆生:“拿下2-3科,秋招時進四大或國企財務部更有競爭力”
寶媽:“每天學2小時,3年內考完,給孩子做個‘堅持’的榜樣”
把目標寫在書桌前,學不下去時就看看——你不是在“啃書”,是在為自己想要的生活鋪路。
2. “今年先考幾科?”—— 科目搭配,決定你50%的備考效率
CPA6科中,會計、審計、財管被稱為“三座大山”(難度高、內容多),稅法、經(jīng)濟法、戰(zhàn)略相對“溫和”(記憶為主、計算少)。科目搭配的核心原則是:難易結合、關聯(lián)度高、匹配你的時間。
給不同人群的建議:
在職黨(每天可學2-3小時):優(yōu)先“2科組合”,比如“會計+稅法”(關聯(lián)度高,會計是稅法的基礎,稅法能幫你理解會計里的“稅會差異”),或“財管+戰(zhàn)略”(同屬“公司管理”范疇,戰(zhàn)略的很多案例能幫財管理解應用場景)。別貪心一次報3科,除非你能接受“每天只睡5小時”。
全職備考/應屆生(每天可學5-6小時):可以挑戰(zhàn)“3科組合”,比如“會計+審計+稅法”(會計是審計的基礎,稅法和會計關聯(lián)緊密,3科總耗時約800小時,6個月能拿下),或“財管+戰(zhàn)略+經(jīng)濟法”(偏理解+記憶,適合邏輯思維強的人)。
零基礎小白:第一科必須選“會計”!它是所有科目的基礎,不懂會計,審計、稅法、財管都會學不懂。別想著先考“簡單的”戰(zhàn)略,后面學會計時你會發(fā)現(xiàn)“前面白學了”。
3. “我的時間到底夠不夠?”—— 算清“有效學習時間”,別被“假努力”騙了
很多人說“我每天學4小時”,但實際呢?刷手機1小時,發(fā)呆半小時,真正專注的可能只有2小時。CPA備考拼的不是“時長”,是“有效時長”。
教你算時間: 假設你報了2科(會計+稅法),會計需要300小時,稅法需要200小時,總耗時500小時。如果你每天能專注學習2.5小時,一周學5天,那需要500÷(2.5×5)=40周,約10個月。所以,如果你計劃明年5月考試,現(xiàn)在就得開始學了!
時間管理表參考(在職黨版):
早上7:00-7:40:聽網(wǎng)課重點(用1.5倍速,只聽前一天學過的章節(jié)總結)
中午12:30-13:00:做10道選擇題(用手機APP刷題,比如“會計云課堂”“東奧題庫”)
晚上19:30-22:00:看新課+做章節(jié)題(前1.5小時看網(wǎng)課+做筆記,后1小時做題+訂正)
周末:每天抽4小時做“大模塊學習”(比如會計的“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這種難點章節(jié),需要整塊時間啃)
二、6科核心特點+學習策略:別再“一鍋燴”,不同科目用不同方法
CPA6科就像6個性格不同的“對手”,不能用同一種“打法”。有的需要“死磕理解”,有的需要“瘋狂刷題”,有的需要“框架記憶”。
會計:“基礎王者”,理解準則比背分錄更重要
會計是6科里內容最多、最基礎的一科(教材厚達700多頁),但它的核心不是“背分錄”,是“理解會計準則背后的邏輯”。比如“金融工具”為什么要分三類?“收入準則”為什么強調“控制權轉移”?理解了這些,分錄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重點章節(jié)(占分60%+): 金融工具、長期股權投資與企業(yè)合并、收入、租賃、所得稅、合并財務報表。
學習方法:
第一遍:跟著網(wǎng)課老師搭框架(推薦張敬富、劉忠,講得通俗,例子多),別糾結細節(jié),先知道“這章講什么”“和其他章節(jié)什么關系”。
第二遍:精讀教材+做輕一例題(例題比教材上的文字更直觀,能幫你理解準則應用)。比如學“長期股權投資轉換”時,把“成本法轉權益法”“權益法轉金融資產(chǎn)”等6種情況畫成表格,對比記憶。
第三遍:做真題里的綜合題(會計綜合題常跨章節(jié)出題,比如“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所得稅”,需要你把知識點串起來)。
審計:“天書變人話”,用“審計思維”想問題
審計教材像“翻譯腔”,滿篇“應當”“考慮”“可能”,很多人學完第一章就想放棄。其實審計不難,它的核心是“站在注冊會計師的角度,怎么查企業(yè)的賬有沒有問題”。
重點章節(jié)(占分50%+): 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銷售與收款循環(huán)、采購與付款循環(huán)、審計報告。
學習方法:
先搞懂“審計流程”:接受業(yè)務委托計劃審計工作風險評估風險應對完成審計工作出具審計報告。每個環(huán)節(jié)干什么,心里要有數(shù)。
用“生活化例子”理解專業(yè)術語:比如“控制測試”,可以理解為“檢查企業(yè)的‘防盜窗’牢不牢固”;“實質性程序”,就是“直接去翻抽屜看有沒有丟東西”。
背“審計準則原文”:比如“注冊會計師應當對財務報表整體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錯誤導致的重大錯報獲取合理保證”,這種話雖然拗口,但考試常考,必須精準記憶。
財管:“計算狂魔”,公式別死背,要推導+刷題
財管是6科里計算量最大的一科,有人說“財管=數(shù)學+會計+管理”。但它的公式不是“背下來就行”,而是要知道“怎么來的”“什么時候用”。
重點章節(jié)(占分60%+): 財務報表分析、企業(yè)價值評估、資本預算、期權價值評估、產(chǎn)品成本計算。
學習方法:
公式推導:比如“資本資產(chǎn)定價模型(CAPM)”,別直接背“Ri=Rf+β×(Rm-Rf)”,先理解“為什么風險越高,預期收益率越高”,再推導公式里每個字母的含義。
刷題!刷題!刷題!財管不刷題等于白學。至少刷3遍真題:第一遍掐時間練速度(每道計算題控制在15分鐘內),第二遍分析“坑點”(比如題目里的“稅前”“稅后”有沒有看漏),第三遍總結“高頻考點公式”(比如“實體現(xiàn)金流量=稅后經(jīng)營凈利潤+折舊與攤銷-經(jīng)營營運資本增加-資本支出”,幾乎年年考)。
用Excel練計算:考試時可以用計算器,但平時練習用Excel敲公式,能幫你熟悉數(shù)字間的邏輯關系。
稅法:“碎法”,政策變動要關注,稅率表自己畫
稅法的特點是“碎”——增值稅、企業(yè)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18個稅種,每個稅種都有自己的稅率、計稅依據(jù)、優(yōu)惠政策。而且每年政策都會變(比如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增值稅稅率調整),需要特別關注“最新政策”。
重點章節(jié)(占分70%+): 增值稅、企業(yè)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消費稅、土地增值稅。
學習方法:
自己畫“稅率表”:把增值稅稅率(13%、9%、6%)、企業(yè)所得稅稅率(25%、20%、15%)、個稅綜合所得稅率(3%-45%超額累進)等整理成表格,貼在書桌前,每天看一眼,一周就能記住。
按“業(yè)務流程”學:比如“企業(yè)從成立到注銷”會涉及哪些稅?采購環(huán)節(jié)交增值稅,銷售環(huán)節(jié)交增值稅+消費稅(如果賣應稅消費品),利潤分配交企業(yè)所得稅,發(fā)工資交個稅……把稅種和業(yè)務場景結合,就不容易混。
關注“稅會差異”:比如會計上的“收入”和稅法上的“應稅收入”可能不一樣(會計按權責發(fā)生制,稅法可能按收付實現(xiàn)制),這種差異是計算題的常考點。
經(jīng)濟法:“記憶王者”,口訣+案例,別死記硬背
經(jīng)濟法看起來簡單,其實“坑很多”——很多法律條文長得像,比如“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條件、股權轉讓規(guī)定,一不小心就記混。
重點章節(jié)(占分60%+): 公司法、證券法、民法典(合同編、物權編)、企業(yè)破產(chǎn)法、票據(jù)法。
學習方法:
編“口訣”記關鍵詞:比如《公司法》里“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特別決議事項”(修改章程、增減資、合并分立解散、變更公司形式),可以記成“修章增資減資,合分解散變形式”。
用“案例”理解法條:比如學“票據(jù)法”時,看真題里的案例“甲公司簽了一張匯票給乙公司,乙公司背書給丙公司,丙公司被拒絕付款,誰有追索權?”通過案例記“追索權行使條件”,比背法條記得牢。
考前2周集中背:經(jīng)濟法不需要太早背,太早背容易忘。把重點法條整理成“背誦手冊”,考前2周每天花2小時集中背,效率最高。
戰(zhàn)略:“框架+案例”,背模型+分析真題案例
戰(zhàn)略是6科里內容最少的一科,但想拿高分不容易——它考的是“用模型分析企業(yè)問題”的能力,比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價值鏈分析”,需要你結合案例靈活應用。
重點章節(jié)(占分70%+): 戰(zhàn)略分析、戰(zhàn)略選擇、戰(zhàn)略實施、風險與風險管理。
學習方法:
背“核心模型”:把SWOT、PESTEL、波特五力、價值鏈、波士頓矩陣等模型的“定義”“要素”“應用場景”整理出來,確保能默寫。
分析“真題案例”:戰(zhàn)略主觀題幾乎都是“給一段企業(yè)案例,讓你用模型分析”。比如“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某行業(yè)的競爭格局”,你需要從“供應商議價能力、購買者議價能力、潛在進入者威脅、替代品威脅、現(xiàn)有競爭者競爭程度”五個角度,結合案例里的信息(比如“該行業(yè)技術壁壘高”對應“潛在進入者威脅低”)組織答案。
關注“熱點企業(yè)”:比如最近的“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競爭”“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的戰(zhàn)略轉型”,這些都可能成為案例題的素材,平時看財經(jīng)新聞時多思考“用戰(zhàn)略模型怎么分析”。
三、5個“反人性”但高效的學習技巧:親測能幫你少走1年彎路
備考CPA的過程中,我踩過很多坑:比如做筆記抄滿整本書,結果沒時間刷題;比如學完一章就丟在一邊,考前發(fā)現(xiàn)全忘了……后來摸索出這些技巧,效率直接翻倍。
1. 用“費曼技巧”檢驗你是否真的學會:“能不能給小學生講明白?”
很多人學完一章覺得“懂了”,但合上書就說不出個所以然——這不是真懂,是“假會”。費曼技巧的核心是:學完一個知識點后,試著用最簡單的話給“不懂的人”講明白。
比如學完“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你可以試著給家人講:“假設你買了朋友公司30%的股份,朋友公司今年賺了100萬,你就得按30%(也就是30萬)確認自己的投資收益,記到‘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里。如果朋友公司宣布分紅20萬,你能分到6萬,這6萬就要從‘損益調整’里減掉……”
如果講的時候卡殼了,說明你對某個環(huán)節(jié)還沒理解透,趕緊回去重學。這個方法雖然“費時間”,但能幫你真正吃透知識點,比單純刷題效果好10倍。
2. 錯題本別“抄題”,記“錯誤原因”和“考點陷阱”
我剛開始備考時,錯題本抄得工工整整,一道題抄5分鐘,結果浪費了大量時間。后來發(fā)現(xiàn):錯題本的核心不是“記題目”,是“記你為什么錯”。
正確的錯題本格式應該是:
題目關鍵信息:比如“會計-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轉權益法-剩余股權追溯調整”(不用抄完整題目,記清考點就行)
錯誤原因:概念不清?計算失誤?沒看清題目條件?(比如“把‘賬面價值’看成了‘公允價值’”)
考點陷阱:這道題考的是哪個“易混點”?(比如“同一控制下企業(yè)合并 vs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yè)合并,初始投資成本的計算差異”)
正確思路:用自己的話寫“這道題應該怎么想”,比如“先判斷合并類型,再確定初始投資成本的計算方法……”
這樣整理錯題,既能幫你找到薄弱環(huán)節(jié),又能避免下次掉進同一個“坑”。
3. 用“碎片化時間”磨耳朵:通勤時別刷短視頻,聽網(wǎng)課重點
在職備考的人最缺的就是時間,但每天的“碎片化時間”其實能攢出不少學習機會:
通勤時(30分鐘):用手機聽網(wǎng)課老師的“章節(jié)總結”(推薦1.5倍速,重點聽“考點是什么”“易錯點在哪里”)
午休時(20分鐘):做10道選擇題(用題庫APP,比如“東奧會計在線”“中華會計網(wǎng)校”,錯題直接收藏,晚上復習)
睡前(10分鐘):在腦子里“過電影”,回憶今天學的章節(jié)框架(比如“審計-風險評估”講了哪些內容?風險評估程序有哪些?)
這些碎片化時間看似短,但每天積累1小時,一年就是365小時,足夠學完1科了。
4. 真題至少刷3遍:第1遍練速度,第2遍挖考點,第3遍串知識
CPA備考,真題是“圣經(jīng)”——每年考試的考點重復率高達70%,把近5年真題吃透,你就贏了一半。
真題3遍法:
第1遍(基礎階段):按章節(jié)刷,掐時間做(單選1分鐘/道,多選2分鐘/道,綜合題20分鐘/道),重點練“解題速度”,錯了沒關系,標記出來就行。
第2遍(強化階段):按套卷刷,重點分析“選項坑點”。比如單選題的錯誤選項是怎么設置的?是偷換概念(把“會計主體”換成“法律主體”),還是擴大范圍(把“可能”說成“一定”)?把這些坑點記在筆記本上,考前看一眼,能少丟很多分。
第3遍(沖刺階段):按“考點模塊”刷,比如把所有“長期股權投資”的真題題量匯總到一起做,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考點常考這些角度”,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也會更清晰。
5. 每周日花1小時“復盤”:別讓努力偏離方向
很多人只顧著“往前學”,從不回頭看,結果學了后面忘了前面,效率極低。每周日花1小時做“學習復盤”,能幫你及時調整方向:
復盤清單:
本周計劃學的內容,完成了多少?沒完成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財管公式太多,沒背完”下周調整計劃,每天專門留30分鐘背公式)
哪些章節(jié)學得好(正確率80%以上)?哪些章節(jié)學得差(正確率50%以下)?(學得差的章節(jié),下周用2倍時間重學)
這周有沒有掉進“假努力”的坑?(比如“刷了2小時題,但都是簡單題,逃避難題”下周逼自己做5道綜合題)
復盤不是“自我批評”,是“優(yōu)化方法”。堅持復盤,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習效率越來越高。
四、備考中最容易崩潰的3個時刻,這樣應對: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CPA備考就像“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凈了沒有,只能一遍遍地洗,直到考試那天燈亮了,才發(fā)現(xiàn)有的人忘了放洗衣粉,有的人用的是洗衣機……過程中崩潰太正常了,關鍵是怎么快速調整。
時刻1:“學了3個月,做題還是錯一半,我是不是不適合考CPA?”
真相: 這是90%的人都會經(jīng)歷的階段!CPA的難點就在于“知識點多且深”,學第一遍時“似懂非懂”,做題自然錯得多。
怎么辦:
接受“錯誤率高”的事實:會計、審計第一遍做題,正確率能到50%就不錯了,別焦慮。
重點看“錯題解析”:搞懂“為什么錯”比“錯了多少”更重要。比如一道會計題錯了,先看解析里的“考點”,再翻教材或網(wǎng)課重學這個考點,直到能獨立做對為止。
告訴自己:“現(xiàn)在錯的每一道題,都是考試時不會錯的題。”
時刻2:“在職備考,每天下班累到只想躺平,根本學不進去……”
真相: 在職備考的“累”,一半是身體累,一半是“心理抗拒”——想到要學難啃的知識點,就本能地想逃避。
怎么辦:
用“5分鐘啟動法”:告訴自己“就學5分鐘,學不進去就不學”。往往開始學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再學10分鐘也可以”,慢慢就進入狀態(tài)了。
每周給自己放1天假:別把弦繃太滿,每周六或周日留半天徹底放松(看電影、逛街、睡覺),休息好了,下周才能學得更專注。
找個“備考搭子”:加一個CPA備考群,每天在群里打卡學習進度,看到別人都在學,你也會更有動力(但別閑聊,專注學習)。
時刻3:“看到別人已經(jīng)學完3科了,我才學1科,是不是來不及了?”
真相: 備考CPA最忌諱“和別人比進度”。有人基礎好,有人全職備考,進度根本沒有可比性。
怎么辦:
關掉朋友圈/備考群的“進度攀比帖”:眼不見心不煩,專注自己的節(jié)奏。
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比如“這個月學完會計第10章”“明天做完30道稅法題”,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打個勾,成就感會讓你更有動力。
記住:CPA考的不是“誰學得快”,是“誰學得扎實”。慢慢學,把知識點吃透,比囫圇吞棗學3科更有用。
最后想說:CPA很難,但沒有你想象中那么難。它不需要你是“學霸”,只需要你“找對方法+堅持下去”。從現(xiàn)在開始,定好目標,選對科目,用對方法,一步一步往前走——明年拿到證書的你,一定會感謝今天沒有放棄的自己。
以上備考策略基于現(xiàn)行考試政策,如有調整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40907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