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會計考什么科目-科目命題規律有哪些
摘要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考兩門科目:《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兩門需同時通過才算合格。其中,《初級會計實務》側重會計核算基礎和實操能力,《經濟法基礎》聚焦稅法、勞動法等實用法規。命題規律上,兩門科目都有“重點章節反復考、基礎內容占大頭、結合熱點靈活考”的特點。摸清這些“套路”,備考能少走至少一半彎路。
一、初級會計到底考哪兩門?先搞懂科目“底細”
很多剛開始備考的同學,對著厚厚的教材一臉懵:“到底哪些是重點?是不是每章都要背?”其實,初級會計就考兩門,搞清楚每科的“脾氣”,備考方向就明確了。
1. 《初級會計實務》:理解+計算,會計入門的“攔路虎”
這科說白了就是教你“怎么做會計”。從最基礎的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那些),到怎么填憑證、登賬簿,再到最后編財務報表,全是會計的“基本功”。
核心內容占比(參考近年考試):
資產(25%左右):比如存貨計價、固定資產折舊、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年年都是“重頭戲”,不定項選擇題基本繞不開;
收入、費用和利潤(20%左右):特別是收入確認的條件、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這兩年考得越來越細;
財務報表(15%左右):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填列方法,偶爾會結合前面的資產、收入章節出綜合題。
難度特點:計算多、分錄多,光靠背肯定不行。我見過不少同學把分錄背得滾瓜爛熟,但一換個場景(比如“用商業匯票買原材料”改成“用銀行匯票買原材料”)就懵了,就是因為沒理解背后的邏輯。
2. 《經濟法基礎》:記憶+應用,法條背后的“生活常識”
這科常被吐槽“背到吐”,但其實它講的全是和生活、工作相關的法規。比如工資怎么算個稅、買東西開發票要注意什么、公司不給交社保違法嗎……學明白了不僅能應付考試,生活中也能用得上。
核心內容占比(參考近年考試):
增值稅、消費稅法律制度(20%+):稅率、計稅依據、免稅政策,每年都有新調整,比如2023年考了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減免政策,2024年又考了消費稅中“高檔化妝品”的范圍;
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25%+):稅前扣除項目(比如業務招待費能扣多少)、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房貸利息怎么抵),幾乎是“年年必考,次次占分高”;
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律制度(15%左右):試用期時長、經濟補償金計算、社保繳費比例,這些和打工人息息相關,命題人也愛結合案例考。
難度特點:記憶量大,但“死記硬背”不如“理解+聯想”。比如記個稅稅率表時,聯想“工資5000以下不交稅,超過5000到8000的部分按3%算”,結合自己的工資條來記,比單純背數字好記得多。
二、科目命題規律:摸清“套路”才能少走彎路
很多同學備考時喜歡“地毯式復習”,把教材從頭到尾啃一遍,結果時間花了不少,重點卻沒抓住。其實初級會計命題有規律可循,掌握這些規律,能幫你把時間花在刀刃上。
1. 《初級會計實務》:這3個“命題套路”要記牢
(1)重點章節“翻來覆去考”,非重點“偶爾露個臉”
初級會計實務一共8章,真正的“核心考點”集中在第3章(流動資產)、第4章(非流動資產)、第5章(收入、費用和利潤)。比如“固定資產折舊”,2022年考了年限平均法的計算,2023年考了雙倍余額遞減法的分錄,2024年又考了固定資產處置的整個流程——說白了就是“換湯不換藥”,只要把這些章節吃透,60分基本穩了。
而非重點章節(比如第1章總論、第8章政府會計),通常只考1-2道選擇題,分值5分以內,復習時簡單過一遍講義就行,不用花太多時間。
(2)跨章節“串聯考”,不定項選擇題最愛“挖坑”
初級會計實務的不定項選擇題(15分/道,共3道),很少只考一個章節。比如2024年有一道題,先考“購入原材料的分錄”(第3章流動資產),再考“生產領用原材料的成本計算”(第7章管理會計),最后考“銷售產品確認收入的分錄”(第5章收入)——相當于把3個章節的內容串在一起考。
應對這種題,最好的辦法是“學完一章就畫思維導圖”,把相關知識點聯系起來。比如學“應收賬款”時,順便想想“應收賬款收不回來怎么辦(壞賬準備)”“收回來的錢存銀行怎么做分錄”,形成知識網。
(3)計算分析題“不偏不難”,基礎公式是“得分關鍵”
很多同學怕計算題,其實初級會計實務的計算都很基礎。比如“存貨單位成本=(期初成本+購入成本)/(期初數量+購入數量)”“利潤總額=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這些公式教材上都有,只要理解公式含義,多做幾道題練手,基本不會出錯。
2. 《經濟法基礎》:避開這2個“坑”,記憶效率翻倍
(1)核心法條“年年見”,但考法“很靈活”
經濟法基礎的法條雖然多,但核心考點翻來覆去就那些。比如“增值稅的視同銷售行為”(將自產貨物用于集體福利、投資要交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不征稅收入”(財政撥款、依法收取并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幾乎每年都會考。
但命題人不愛直接考“法條原文”,而是喜歡用“案例”包裝。比如問“某公司把自產的月餅發給員工當福利,要不要交增值稅?”(答案:要,屬于視同銷售),或者“某企業收到政府給的‘科技研發補貼’,要不要交企業所得稅?”(答案:如果是‘專項用途’的,屬于不征稅收入,不用交)。所以復習時,一定要結合案例理解法條,別死記硬背。
(2)“新政策、新熱點”必考,每年教材變動部分要重點看
經濟法基礎的內容和“時事”結合緊密,每年教材變動的地方,基本都是當年考試的重點。比如2023年教材新增了“小規模納稅人月銷售額10萬以下免征增值稅”的政策,當年考試就考了3道題;2024年教材調整了“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比如子女教育每月扣除從1000元提到2000元),考試也立刻考了相關計算。
所以備考時,一定要關注“教材變動解讀”,把新增、調整的內容標出來,這些地方往往是“送分題”。
三、給備考小白的3條“避坑建議”
別糾結“教材要不要全看”:實務重點看3-5章,經濟法重點看4-7章,其他章節簡單過;
做題別貪多,要“做一道懂一道”:歷年真題至少刷2遍,特別是錯題,一定要搞清楚錯在哪;
經濟法記憶“分階段”:第一遍理解法條邏輯,第二遍用口訣/表格歸納(比如增值稅稅率表、個稅稅率表),第三遍通過做題鞏固。
以上內容基于近年初級會計考試情況分析,總結了科目內容和命題規律,希望能幫你明確備考方向。如有最新考試政策調整,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Accounting_titles/75997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