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模增值稅的會計分錄怎么寫
摘要
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會計分錄,說難不難,說簡單也容易踩坑。核心在于分場景、懂政策、記規則——比如銷售時開普票還是專票?月銷10萬以下能不能免稅?進項稅能不能抵扣?今天這篇文章,咱們從政策底層邏輯講起,結合真實案例拆解5大核心場景(銷售、采購、減免、結轉、繳納),帶大家手把手寫分錄,看完就能直接套用,再也不用對著申報表抓頭發。
一、先搞懂:小規模增值稅的“3個特殊性”
寫分錄前,得先明白小規模納稅人跟一般納稅人的“核心區別”,不然分錄寫了也白寫,還可能多交稅或漏稅。
1. 計稅方法:簡易計稅,不是“銷項減進項”
一般納稅人增值稅=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可以抵扣),但小規模納稅人用簡易計稅方法:增值稅=不含稅銷售額×征收率(目前是1%,原本3%,政策延續到2027年底)。簡單說,你賣了多少錢,直接按比例算稅,不用管進貨時交了多少進項稅。
2. 征收率:默認1%,不是13%/9%/6%
別看到“增值稅”就想到13%,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是3%減按1%征收(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政策),只有個別特殊業務(比如銷售不動產、出租不動產)用5%,咱們日常業務基本都是1%。
3. 免稅政策:月銷10萬以下(季度30萬)免增值稅
這是小規模納稅人的“大福利”:月銷售額≤10萬(季度≤30萬),開普票的部分免稅(開專票的部分不管多少都要交稅)。但要注意:這里的“銷售額”是不含稅的,而且如果開了專票,哪怕總銷售額沒超10萬,專票部分也要交稅(因為下游可以抵扣,上游就得交)。
二、5大核心場景:分錄怎么寫?(附案例+步驟)
搞懂了政策基礎,接下來分場景寫分錄。咱們以“王老板的小超市”為例(季度申報,小規模納稅人),一步步拆解。
場景1:銷售業務(最常見!分普票、專票、免稅3種情況)
核心規則:銷售時先算“不含稅銷售額”和“應交增值稅”,再根據是否免稅、是否開專票決定后續處理。
情況1:開普票,且季度銷售額≤30萬(免稅)
王老板2024年Q1(1-3月)賣貨,開普票合計30.3萬元(含稅),季度銷售額沒超30萬,符合免稅條件。
第一步:算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征收率)=30.3萬÷(1+1%)=30萬(剛好不超季度30萬,免稅)
第二步:分錄(銷售時)
借:銀行存款/應收賬款 30.3萬
貸:主營業務收入 30萬(不含稅銷售額)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3萬(按1%算的增值稅)
第三步:因為免稅,要把“應交增值稅”轉入“其他收益”(小企業會計準則可入“營業外收入”)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3萬
貸:其他收益 0.3萬
提醒:這里的“0.3萬”是按1%算的增值稅,雖然免稅,但要先計提再轉免稅,不能直接按含稅價做收入(不然稅局會認為你少記收入)。
情況2:開普票,季度銷售額>30萬(不免稅)
王老板2024年Q2賣貨,開普票合計40.4萬元(含稅),季度銷售額40萬(40.4÷1.01)>30萬,不免稅。
分錄(銷售時)
借:銀行存款/應收賬款 40.4萬
貸:主營業務收入 40萬(40.4÷1.01)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4萬(40萬×1%)
(不用轉免稅,后面直接交稅)
情況3:開專票(不管銷售額多少,都要交稅)
王老板2024年Q3給某公司供貨,對方要專票,開了10.1萬元(含稅)專票,季度總銷售額25萬(沒超30萬)。
注意:專票部分必須交稅,普票部分(25萬-10萬=15萬)仍可免稅。
專票分錄(銷售時)
借:銀行存款/應收賬款 10.1萬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萬(10.1÷1.01)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1萬(10萬×1%)
普票部分(假設15萬含稅,15÷1.01≈14.85萬不含稅,增值稅≈0.15萬)
借:銀行存款/應收賬款 15萬
貸:主營業務收入 14.85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15萬
普票部分免稅,轉其他收益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15萬
貸:其他收益 0.15萬
最終應交增值稅=專票的0.1萬(普票的0.15萬免了)
場景2:采購業務(進項稅不能抵扣,全額入成本)
小規模納稅人不能抵扣進項稅,所以采購時不管拿到普票還是專票,都要把“價稅合計”全額計入成本/費用,不用單獨記“進項稅額”。
王老板Q1采購貨物,拿到普票5.05萬元(含稅,稅率1%),分錄:
借:庫存商品 5.05萬(價稅合計)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5.05萬
踩坑提醒:別看到專票就想著“抵扣”,小規模納稅人就算拿到專票,進項稅也不能抵扣,反而可能因為專票信息錯誤導致麻煩,所以采購時要普票就行(除非對方只能開專票)。
場景3:減免稅處理(除了“月銷10萬免稅”,還有1%減按政策)
除了“月銷10萬以下免稅”,小規模納稅人還有個“3%減按1%征收”的政策(原本按3%,現在按1%,相當于減免了2%)。這部分減免的增值稅,要不要做分錄?
案例:如果沒有1%政策,王老板Q2銷售額40萬,按3%算增值稅=40萬×3%=1.2萬,現在按1%算=0.4萬,減免了0.8萬。這0.8萬要不要記?
答案:不用單獨做分錄!因為咱們算增值稅時直接按1%計提(0.4萬),相當于已經享受了減免,不用再額外處理(只有“月銷10萬免稅”需要把計提的增值稅轉其他收益)。
場景4:月末/季末結轉(小規模可以不用結轉,但建議轉一下)
一般納稅人月末要結轉“應交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可以不用,但為了清晰,建議季度末結轉(尤其是申報前)。
案例:王老板Q2應交增值稅0.4萬(前面場景2的情況),季度末結轉: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4萬
貸: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0.4萬
(如果是免稅的情況,前面已經轉了“其他收益”,這里就沒余額了)
場景5:申報繳納增值稅(交完稅怎么做分錄)
季度申報后,按實際繳納的增值稅做分錄。
案例1:王老板Q2應交增值稅0.4萬,申報后通過銀行扣款:
借: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0.4萬
貸:銀行存款 0.4萬
案例2:王老板Q1免稅,應交增值稅0.3萬已轉“其他收益”,申報時不用交稅,所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余額為0,不用做繳納分錄。
三、實戰演練:王老板的Q1完整分錄(看完直接會)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咱們把王老板2024年Q1的業務串起來,寫一套完整分錄:
業務1:1月銷售貨物,開普票10.1萬(含稅)
不含稅銷售額=10.1÷1.01=10萬,增值稅=0.1萬
借:銀行存款 10.1萬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1萬
業務2:2月銷售貨物,開普票15.15萬(含稅)
不含稅銷售額=15.15÷1.01=15萬,增值稅=0.15萬
借:銀行存款 15.15萬
貸:主營業務收入 15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15萬
業務3:3月采購貨物,普票5.05萬(含稅)
借:庫存商品 5.05萬
貸:銀行存款 5.05萬
業務4:Q1合計銷售額=10萬+15萬=25萬(≤30萬,免稅),結轉免稅增值稅
應交增值稅合計=0.1萬+0.15萬=0.25萬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25萬
貸:其他收益 0.25萬
業務5:季度申報,因免稅,無繳納分錄。
(這樣一套下來,賬就平了,申報時直接填免稅銷售額25萬即可)
四、3個“踩坑點”提醒(老會計都可能錯)
1. 開了專票還想免稅?不行!
只要開了專票,不管銷售額多少,專票部分必須交稅(因為下游企業可以抵扣進項稅,上游就得交)。比如季度銷售額20萬,其中5萬開了專票,那5萬對應的增值稅要交,剩下15萬普票可以免稅。
2. 免稅銷售額是“不含稅”的!
政策說“月銷10萬以下免稅”,這里的“10萬”是不含稅銷售額,不是含稅價。比如含稅銷售額10.1萬(10萬不含稅+0.1萬增值稅),剛好免稅;如果含稅10.2萬(10.099萬不含稅),就超過10萬了,不能免稅。
3. 發票沖紅/作廢,分錄要“反向沖”
比如上個月開了10.1萬普票(10萬收入+0.1萬增值稅),這個月客戶退貨,發票作廢:
借:主營業務收入 10萬(紅字)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0.1萬(紅字)
貸:銀行存款 10.1萬(紅字)
五、總結:記住“3步法則”,分錄再也不出錯
1. 銷售時:先價稅分離(含稅銷售額÷1.01=不含稅收入,收入×1%=增值稅,分兩筆記);
2. 看政策:是否免稅(月銷≤10萬普票免稅,轉其他收益;專票或超10萬,增值稅留著交稅);
3. 繳納時:扣多少記多少(按申報的實際繳納金額,從“未交增值稅”轉銀行存款)。
小規模增值稅分錄,核心就是“簡單計稅、政策優先”,只要把這幾個場景和案例吃透,日常做賬基本不會有問題。當然,政策可能會有調整,具體以稅務總局最新文件為準哦。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71732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