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會計師考試好方法
最近后臺總收到私信:“還有兩個月考試,《初級會計實務》像天書,《經濟法基礎》背了就忘,是不是沒救了?”“每天下班學3小時,感覺啥也沒記住,越學越焦慮……”
作為過來人,特別懂這種“時間緊、內容多、記不住”的崩潰。其實初級會計考試不難,但每年通過率卡在20%左右,不是因為題難,而是很多人用錯了方法——要么抱著教材死啃,要么盲目刷題,最后時間花了,考點沒抓住。
今天就把我當年備考時親測有效的“5步通關法”分享出來,從明確考點到沖刺技巧,全是能直接上手的干貨。別再焦慮了,跟著做,兩個月足夠你穩過!
一、先搞懂“考什么”,避免做無用功
很多人復習第一步就錯了:抱著兩本教材從頭看到尾,覺得“每一頁都重要”。結果呢?看完第一章忘第二章,時間全浪費在冷門考點上。
初級會計考試有個特點:重點永遠是重點。近5年真題里,80%的分數都來自高頻考點,剩下20%才是零散的冷門內容。咱們普通人備考,抓住這80%就夠了!
具體怎么做?
先扒考試大綱
財政部每年會發布《初級會計考試大綱》(官網能免費下載),里面標著“掌握”“熟悉”“了解”三個層次。“掌握”的內容必須吃透,占分最高;“熟悉”的要理解;“了解”的大概看看就行,沒時間甚至可以跳過。
舉個例子:《初級會計實務》里,“收入”“存貨”“固定資產”這三章是“掌握”級,每年考分加起來能有30分+;而“政府會計”是“了解”級,最多考2-3分,復習時就不用死磕。
用真題鎖定高頻考點
找近3年真題(至少2套),拿張紙把每道題考的知識點記下來,重復出現3次以上的就是“必考點”。比如《經濟法基礎》里的“增值稅計算”“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扣除項目”,年年考,必須滾瓜爛熟。
我當年就是這么干的,把高頻考點整理成一張A4紙,貼在書桌前,每天看10分鐘,比翻教材效率高10倍。
二、兩科復習“差異化”,別用一套方法硬剛
《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完全是兩種風格,用一樣的方法復習,等于給自己挖坑。
《初級會計實務》:別光看,動手寫!
實務的核心是“理解+應用”,尤其是會計分錄和計算題,光看懂沒用,必須自己動手寫。
我見過很多人學實務:對著網課抄分錄,覺得“會了”,合上書就忘。正確的做法是:
學完一個章節,合上書,自己在筆記本上默寫分錄框架(比如“銷售商品收入”的分錄:借應收賬款/銀行存款,貸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同時借主營業務成本,貸庫存商品)。
遇到計算題(比如固定資產折舊、材料成本差異),先自己算,算完再對照答案。哪怕錯了也別怕,把錯誤步驟標出來,第二天再算一遍。
舉個例子:學“固定資產折舊”時,我一開始總搞混“年限平均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后來每天花5分鐘,自己編一道題(比如“某設備原值10萬,預計凈殘值5%,預計使用5年,用雙倍余額遞減法算每年折舊”),算到第3天就徹底記住了。
《經濟法基礎》:別死背,找“場景”!
經濟法難在“碎”——各種法條、稅率、時間點,背起來像天書。但你想想:法律條文都是從生活來的,把它放進場景里,就好記多了。
比如記“增值稅稅率”:
13%:大部分“賣東西”(衣服、手機、家電)都按13%,記住“日常消費品基本13%”;
9%:跟“民生基礎”相關的(糧食、自來水、圖書、交通運輸),比如“買大米9%,坐高鐵9%”;
6%:“服務類”(咨詢、餐飲、快遞),比如“點外賣6%,找會計事務所咨詢6%”。
這樣一聯想,是不是比死記“13%適用于銷售貨物、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好記多了?
還有時間點,比如“試用期期限”:勞動合同3個月-1年,試用期≤1個月;1年-3年,試用期≤2個月;3年以上,試用期≤6個月。可以記成“3126”(3個月對應1個月,1年對應2個月,3年對應6個月),簡單好記。
三、3個記憶技巧,告別“背了就忘”
“今天背的知識點,明天就像沒見過”——這是90%考生的痛。其實不是你記憶力差,是沒找對記憶“錨點”。
1. 框架記憶法:先搭“骨架”,再填“肉”
人的大腦喜歡“結構化”的東西。比如學《經濟法基礎》的“勞動合同法”,別一上來就背“試用期工資不得低于80%”,先搭框架:
勞動合同法
勞動合同訂立(時間、形式、必備條款)
勞動合同履行(工資、加班、社保)
勞動合同解除(勞動者解除、用人單位解除、經濟補償)
每個大框架下再填細節,比如“經濟補償”里記“N倍工資”(每滿1年給1個月工資,6個月以上不滿1年按1年算,不滿6個月給0.5個月)。先記住“骨架”,細節就像掛在架子上的衣服,不容易掉。
2. 對比記憶法:把“易混點”擺在一起打一架
初級會計里有很多“雙胞胎”考點,比如“合同資產”vs“應收賬款”、“主營業務收入”vs“其他業務收入”、“定金”vs“訂金”。單獨記容易混,放在一起對比就清晰了。
比如“合同資產”和“應收賬款”:
項目 | 核心區別 | 例子 |
---|---|---|
合同資產 | 收款有“附加條件” | 賣貨時約定“對方驗收后付款” |
應收賬款 | 收款無附加條件,只等時間 | 賣貨時約定“30天后付款” |
列個表格,或者畫個對比圖,一眼就能看出區別,想記錯都難。
3. 碎片時間“磨耳朵”:把考點變成“背景音”
通勤、吃飯、排隊時別刷短視頻了,把高頻考點錄成音頻(比如自己讀一遍分錄、稅率、時間點),當“背景音”聽。
我當年把《經濟法基礎》的稅率表、實務的分錄口訣錄在手機里,每天上下班路上聽20分鐘。一開始覺得吵,聽一周后發現:很多知識點不知不覺就記住了,比如“消費稅稅目”(煙、酒、化妝品、貴重首飾、鞭炮、成品油、摩托車、小汽車、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電池、涂料),聽多了就像順口溜一樣刻在腦子里。
四、刷題不盲目,這3步讓正確率飆升
“刷題越多越好”——這是最大的誤區。我見過有人刷了5000題,結果60分都考不到;也有人只刷了1000題,輕松80+。關鍵不在數量,在“怎么刷”。
第一步:章節題“打基礎”,別跳過任何錯題
學完一個章節,立刻做對應的章節題(推薦用輕一或官方題庫),重點關注“多選題”和“不定項選擇題”(這兩種題型最容易丟分)。
做錯的題,一定要搞懂“為什么錯”:是知識點沒記住?還是題目陷阱沒看出來?比如實務里的“存貨跌價準備轉回”,題目可能故意說“已計提跌價準備的存貨,價值回升時可以全額轉回”,但其實“轉回的金額不能超過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這種細節錯誤,必須記在錯題本上,標紅提醒自己。
第二步:真題“摸套路”,研究“出題人想考什么”
近3年真題至少做2遍。第一遍掐時間做(實務105分鐘,經濟法90分鐘),感受考試節奏;第二遍精讀,每道題都問自己:“這題考的是哪個考點?有沒有挖坑?”
比如經濟法真題里常考“增值稅免稅項目”,選項里可能混進“不征稅項目”(比如“存款利息”是不征稅,不是免稅),這就是出題人挖的坑。研究多了就會發現:真題的考點翻來覆去就那些,套路摸透了,正確率自然高。
第三步:模擬題“練心態”,但別太較真分數
考前2周可以做2-3套模擬題,主要是練“時間分配”和“心態”。比如實務的不定項選擇題分值高(15分/道),遇到復雜的先跳過,把會的分拿到手,最后再回頭啃難題。
但模擬題分數別太當真,畢竟不是真題,難度和考點分布可能有偏差。我當年做某機構模擬題,有套才考58分,嚇得半夜睡不著,結果最后考試實務考了82分——所以,模擬題只是工具,別讓它影響心態。
五、最后30天,這樣沖刺最有效
越到考前越容易慌,這時候“節奏”比“時長”重要。分享一個我親測有效的30天沖刺計劃:
第1-10天:高頻考點“地毯式”復盤
每天花2小時過一遍高頻考點(就是你之前整理的A4紙),重點看錯題本里的“反復錯”的題。比如實務的“收入確認”、經濟法的“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計算”,這些“老大難”考點,每天花30分鐘專門攻克,直到看到題目就能條件反射出考點。
第11-20天:真題“全真模擬”
每天上午做一套實務真題,下午做一套經濟法真題,嚴格掐時間,用答題卡(網上買便宜的就行)寫答案,模擬真實考試場景。晚上花1小時分析錯題,把錯因標在題旁邊(比如“知識點混淆”“粗心”“沒見過”),“沒見過”的知識點立刻翻教材補。
第21-30天:回歸教材+調整作息
最后10天別再做新題了,回歸教材和筆記,把“掌握”級考點再過一遍,尤其是教材里的例題(很多真題都是從例題改編的)。同時調整作息,每天保證7小時睡眠,別熬夜刷題——考前狀態比多刷10道題重要得多。
其實初級會計考試就像一場“精準投入”的戰役:找對考點,用對方法,堅持下去,就一定能過。我當年也是從“看到分錄就頭大”到“輕松拿證”,中間踩過不少坑,才總結出這些方法。
別擔心時間不夠,現在開始,每天專注學3小時,兩個月足夠了。記住: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與其焦慮“能不能過”,不如現在就拿起書,把第一個高頻考點啃下來。
你已經比很多“只空想不行動”的人強了,剩下的,交給時間和堅持就好。加油,等你拿證的好消息!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514318.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