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計證停考
如果你是2017年之前學會計的,或者身邊有做會計的朋友,大概率聽過一個詞:“會計證”。當時它就像會計行業的“入門鑰匙”,想當會計,先考這個證幾乎是標配。但2017年之后,這個考了幾十年的證書突然停考,甚至后來直接被取消。不少人懵了:辛辛苦苦啃教材、刷題,怎么說停就停?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不只講“為什么停”,更聊聊停考后會計人該怎么走。
一、會計證停考的“前世今生”:從“入行必須”到“悄然退場”
先明確一個概念:咱們說的“會計證”,其實是“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這個證最早能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國家為了規范會計行業,明確“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那會兒會計還是個“鐵飯碗”,考個證就能上崗,所以會計證成了無數人進入職場的“敲門磚”。
我還記得2016年,鄰居家的女兒小張剛大專畢業,學的市場營銷,覺得會計穩定,就報了會計證培訓班。每天下班抱著《會計基礎》《財經法規》啃,周末還要去上課刷題,折騰了小半年,好不容易快到考試時間了,2017年11月,財政部突然發了個通知——《關于認真做好宣傳貫徹新〈會計法〉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說“取消會計從業資格認定”。
小張當時直接懵了,教材扔在桌上,跟我吐槽:“這不是白學了嗎?考了有啥用?不考又咋找工作?”其實不止小張,當時整個會計圈都在討論:考了一半的怎么辦?已經有證的會失效嗎?為什么突然停考?
二、停考背后的“深層邏輯”:不是“取消會計”,而是“升級會計”
很多人覺得“會計證停考=會計行業不行了”,其實完全錯了。停考不是否定會計職業,反而是行業升級的信號。咱們從三個角度看:
1. 證書體系“冗余”,功能早就“重疊”了
會計證剛推出時,確實解決了“誰能當會計”的問題。但后來隨著行業發展,出現了更高級的證書——初級會計職稱(助理會計師)。會計證考的是基礎理論,初級職稱考的也是基礎,但難度稍高,更貼近實際工作。
舉個例子:會計證考“會計分錄怎么做”,初級職稱考“這筆分錄在實際業務中怎么用,稅務上要注意什么”。企業招人時,肯定更認初級職稱,畢竟能直接上手干活。久而久之,會計證就成了“雞肋”——有證的人可能做不了實際工作,沒證但有初級職稱的反而更吃香。停考其實是“合并同類項”,讓證書體系更高效。
2. 行業需求變了:“算賬的會計”在減少,“管賬的會計”不夠用
這些年科技發展太快了。以前會計要手工登賬、算報表,現在呢?財務軟件(比如用友、金蝶)能自動生成憑證,Excel函數能搞定大部分核算,甚至AI都能做基礎報稅。基礎核算崗位越來越少,企業更缺的是“能分析數據、懂業務、會管理”的會計。
我認識一個老會計王姐,做了20年出納,手里一直握著會計證。前兩年公司上了財務系統,她突然發現自己每天的工作從“算錢”變成了“核對系統數據”,以前靠會計證吃飯的日子過去了,現在老板總問她:“這個月成本為什么漲了?能不能從數據里看出問題?”王姐這才慌了,趕緊去考初級職稱,學數據分析。
所以,停考會計證,其實是在倒逼會計人從“純核算”轉向“管理型”。國家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大家:光有入門證沒用,得有真本事。
3. 國家職業資格改革:減少“準入類證書”,讓市場說了算
2014年開始,國家就在推進職業資格證書改革,核心是“取消不必要的準入類資格,讓市場自主評價人才”。會計證屬于“準入類證書”,意思是“沒有這個證就不能干這行”。但實際上,很多行業不需要這么嚴格的準入,比如會計,只要你懂業務、能干活,有沒有證不該是“硬門檻”。
改革后,會計行業從“持證上崗”變成了“能力上崗”。財政部文件里寫得很清楚:“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從事會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這里的“專業能力”,不是指一張證書,而是實際操作、理論知識、職業素養的綜合體現。
三、停考后,會計人該“慌”嗎?3個方向幫你理清思路
會計證停考后,最慌的是兩類人:一是想入行的新人,不知道該考什么;二是老會計,擔心手里的證沒用了。其實不用慌,方向很明確:
1. 新人入門:初級會計職稱成“新門檻”,別猶豫趕緊考
會計證取消后,初級會計職稱成了事實上的“入門替代”。現在企業招會計助理、出納,基本都要求“有初級證”。而且初級職稱比會計證難不了多少,高中畢業就能考,內容更實用(比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核算,都是工作中常用的)。
備考建議:每年11月報名,次年5月考試,考《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兩科。重點抓《初級會計實務》的“資產”“收入費用利潤”章節,《經濟法基礎》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勞動合同法”,這些都是高頻考點,也是工作中最常用的知識。
2. 職場進階:別盯著“證書數量”,先練“實操能力”
有個誤區:很多人覺得“證越多越好”。其實企業招人時,更看重“能不能干活”。比如中小企業招會計,會問:“會不會用財務軟件?能不能獨立報稅?Excel熟不熟?”這些都不是證書能證明的,得靠實操。
舉個例子:我朋友公司去年招會計,兩個候選人,一個有初級證但沒實操經驗,一個沒初級證但做過兩年內賬。老板直接選了后者,因為后者能馬上接手工作,前者還得教半年。所以,新人考完初級證后,一定要找機會練實操——可以去小公司實習,或者報個實操班學報稅、做報表,這些比多考一個證有用。
3. 長期規劃:從“小會計”到“財務專家”,這3條路可以走
如果想在會計行業長期發展,光有初級證和實操還不夠,得有更長遠的規劃:
管理會計方向:考MAT(管理會計初級)、CM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學預算管理、成本控制,往財務經理、財務總監走。
審計方向:考CPA(注冊會計師),進會計師事務所做審計,或者去企業做內審,這條路雖然難,但含金量高,薪資也高。
行業深耕:比如專注房地產、制造業、互聯網等特定行業的會計,熟悉行業稅務政策和業務模式,成為“行業專家”,這種人才企業搶著要。
會計證停考已經過去快7年了,現在回頭看,其實是行業發展的必然。它像一個“過濾器”,淘汰了只想靠一張證混日子的人,留下了愿意學習、提升能力的人。會計從來不是“鐵飯碗”,但“持續學習的能力”才是。所以,別糾結“為什么停考”,不如想想“接下來該學什么”——畢竟,真正的鐵飯碗,是自己的本事。
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367596.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