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會計流程是什么_采購計入什么會計科目
摘要
采購會計流程是企業財務運轉的“毛細血管”,從需求提報到款項支付,每個環節都影響著成本核算與資金安全;而采購計入的會計科目,則需根據采購對象(原材料、固定資產、辦公用品等)、付款方式(現購、賒購、預付款)及納稅人身份(一般納稅人/小規模)靈活區分。本文將拆解采購會計全流程步驟、詳解不同場景下的科目設置,并結合實操案例和避坑指南,幫你搞定采購賬務中的“老大難”問題。
一、采購會計流程:從“需求”到“付款”的全鏈路拆解
很多會計新手覺得采購流程“亂”,其實是沒抓住核心邏輯——“事前有審批、事中有憑證、事后有核對”。一套規范的采購會計流程,能幫企業堵住成本漏洞,還能讓賬務處理事半功倍。下面分5個關鍵環節拆解,附真實案例更易懂。
1. 請購環節:流程的起點,別讓“口頭需求”埋雷
核心動作:業務部門提交書面請購單,注明采購物品名稱、規格、數量、預估單價、用途(比如生產部采購原材料、行政部采購打印機),經部門負責人、財務審核、管理層審批后生效。
為什么重要?我見過一家小公司,銷售部口頭讓采購買了2000元的客戶禮品,沒走請購流程,月底報銷時財務才發現“這筆錢花哪兒了”都講不清,最后只能掛“其他應收款”長期扯皮。
實操提醒:請購單必須寫清“用途”,比如“生產A產品用鋼材”“行政辦公用筆記本電腦”,這直接決定后續計入什么科目(后文會講)。
2. 采購環節:合同+發票,兩個“硬憑證”缺一不可
核心動作:采購部門根據審批后的請購單找供應商,簽訂采購合同(注明品名、數量、單價、付款方式、交貨時間),收到貨物后索要合規發票(專票/普票,根據納稅人身份選)。
常見坑點:只簽合同不開發票,或發票開具內容與實際采購不符。比如采購的是“辦公用A4紙”,發票開成“服務費”,后期稅務檢查時會被認定為“虛開發票”風險。
案例參考:某貿易公司采購100箱飲料,合同寫“碳酸飲料”,但供應商開的發票是“食品”,財務審核時發現后要求重開——因為“食品”類目太寬泛,無法證明與采購內容一致,可能影響成本歸集。
3. 入庫環節:驗收單是“實物與賬面”的橋梁
核心動作:倉庫收到貨物后,核對實物與采購合同、發票是否一致(數量、規格、質量),沒問題就開具“入庫驗收單”,注明“已驗收合格”,倉庫負責人簽字。
關鍵點:入庫單必須和發票、合同“三單匹配”。比如采購10臺電腦,發票開10臺,入庫單只寫8臺,說明有2臺沒到或有質量問題,此時不能全額入賬,需等問題解決后再處理。
新手易錯:直接按發票金額入賬,忽略入庫單。比如發票開了5萬元,但實際只收到3萬元的貨,提前全額記賬會導致賬面存貨虛高。
4. 付款環節:別著急打錢,先過“三單核對”關
核心動作:財務部門收到請購單、采購合同、入庫驗收單、發票后,核對“四單信息一致”(金額、數量、供應商),確認無誤后按合同約定付款(比如預付30%、驗收后付70%)。
付款方式不同,流程有差異:
預付款:先付款后收貨,需在請購單和合同中注明“預付”,付款時財務要留存“預付款申請單”,避免重復付款;
賒購(后付款):收貨后按約定時間付款,財務需在賬上掛“應付賬款”,到期前提醒業務部門核對是否已收貨。
真實教訓:有家公司采購原材料,合同約定“驗收后30天付款”,但財務沒核對入庫單,直接按發票日期付了款,后來發現貨物一直沒到,錢已打給供應商,追款追了3個月。
5. 賬務處理環節:及時記賬,別讓單據“睡大覺”
核心動作:付款或收到發票后,財務根據入庫單、發票、付款憑證,在財務系統中錄入會計分錄,完成采購賬務處理。
關鍵原則:“權責發生制”——貨物入庫時確認成本/資產,款項支付時沖減負債或減少資產,別把“付款”和“入賬”混為一談。比如12月采購的原材料已入庫,但次年1月才付款,12月就要先入賬(借“原材料”,貸“應付賬款”),1月付款時再沖“應付賬款”。
二、采購計入什么會計科目?3大維度幫你“對號入座”
很多會計糾結“采購的東西該記哪個科目”,其實記住一句話:“看用途、看對象、看金額”。下面分3類常見場景詳細說,附分錄案例更直觀。
1. 按“采購對象”分:買的是“資產”還是“費用”?
(1)采購“原材料/庫存商品”:直接用于生產或銷售,記“存貨類科目”
適用場景:制造業采購原材料(鋼材、布料)、貿易公司采購庫存商品(飲料、服裝)。
會計科目:
一般納稅人(可抵扣進項稅):
借:原材料/庫存商品(不含稅金額)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發票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價稅合計)
小規模納稅人(不可抵扣進項稅):
借:原材料/庫存商品(價稅合計)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案例:A服裝廠(一般納稅人)采購100米布料,發票金額10萬元(不含稅),稅額1.3萬元,已付款。
分錄:
借:原材料 100000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3000
貸:銀行存款 113000
(2)采購“固定資產”:單價高、使用久(超1年),記“固定資產”
適用場景:采購設備(機床、電腦)、辦公家具(桌椅、文件柜),一般單價超過5000元(實務中常見標準,具體按企業制度)。
會計科目:
借:固定資產(價稅合計,小規模納稅人直接計入;一般納稅人可抵扣進項稅,按不含稅金額計)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一般納稅人專用)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注意:固定資產次月開始計提折舊,別忘記后續賬務處理(比如電腦按3年折舊,月折舊額=(原值-預計凈殘值)/36)。
(3)采購“辦公用品/低耗品”:金額小、一次性消耗,記“費用類科目”
適用場景:采購A4紙、筆、文件夾等辦公用品,或單價低的工具(比如鉗子、扳手)。
會計科目:
行政部門用:借“管理費用-辦公費”
銷售部門用:借“銷售費用-辦公費”
生產車間用:借“制造費用-物料消耗”
案例:行政部采購500元辦公用品(普票,價稅合計500元),已付款。
分錄:借:管理費用-辦公費 500 貸:銀行存款 500
2. 按“付款方式”分:錢是“先付”“后付”還是“當月付”?
(1)當月采購當月付款(現購):直接記“銀行存款”
分錄:借“原材料/費用類科目”等 貸“銀行存款”(參考上文案例)。
(2)先付款后收貨(預付款):先記“預付賬款”,收貨后轉成本/資產
付款時:借:預付賬款-XX供應商 貸:銀行存款
收貨并收到發票時:借“原材料/固定資產”等 貸:預付賬款-XX供應商
案例:B公司向甲供應商預付3萬元采購原材料,1個月后收到貨物和發票(價稅合計5.65萬元,其中稅額0.65萬元),補付2.65萬元。
預付時:借:預付賬款-甲供應商 30000 貸:銀行存款 30000
收貨時:借:原材料 50000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6500 貸:預付賬款-甲供應商 56500
補付時:借:預付賬款-甲供應商 26500 貸:銀行存款 26500
(3)先收貨后付款(賒購):先記“應付賬款”,付款時沖銷
收貨并收到發票時:借“原材料/費用類科目”等 貸:應付賬款-XX供應商
付款時:借:應付賬款-XX供應商 貸:銀行存款
3. 特殊情況:這些“采購”別記錯科目!
(1)采購用于“員工福利”的物品:進項稅不能抵扣,全計入“應付職工薪酬”
比如采購月餅、大米作為員工福利,即使取得專票,進項稅也需轉出(或直接按普票全額計入)。
分錄:借: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費 貸:銀行存款
(2)采購“服務”(如咨詢費、運輸費):記“費用類科目”或“成本類科目”
運輸費:采購原材料的運輸費,計入“原材料”成本(借:原材料 貸:銀行存款);
咨詢費:管理部門的咨詢服務,計入“管理費用-咨詢費”。
三、實操避坑指南:老會計不會告訴你的3個“潛規則”
1. “三單不一致”怎么辦?先別入賬,找業務部門核實!
如果請購單、入庫單、發票的數量/金額對不上(比如請購10個,入庫8個,發票開10個),可能是“部分到貨”或“質量問題退貨”,此時別強行按發票入賬,要讓采購部門補“退貨單”“部分到貨說明”,按實際入庫數量記賬,未到貨部分掛“在途物資”或暫不處理。
2. 暫估入庫:月底發票沒到?先估后沖,別跨年!
如果月底貨物已入庫但發票沒到,為了保證賬實一致,需要“暫估入庫”:
暫估時(按合同價或預估單價):借:原材料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款
次月收到發票后,先紅字沖銷暫估分錄,再按發票金額正常入賬(避免重復記賬)。
提醒:暫估入庫盡量別跨年,否則可能影響年度匯算清繳時的成本扣除。
3. 小規模納稅人別糾結“進項稅”,直接全額計入成本!
很多小規模納稅人會計會問“我收到專票了,進項稅能抵扣嗎?”——答案是“不能”!小規模納稅人不管收到專票還是普票,都按價稅合計金額計入采購成本,別單獨記“進項稅額”(系統也不支持抵扣)。
采購會計流程和科目設置,看似基礎,實則影響企業的成本控制、資金規劃和稅務合規。記住“流程要規范、憑證要齊全、科目按用途分”,遇到問題多和業務部門溝通(別自己悶頭猜),慢慢就會發現:采購賬務其實沒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