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從業什么時間考試_內部會計控制構成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摘要
如果你正在搜“會計從業考試時間”,先別急著記時間表——會計從業資格證早在2017年就已經取消了,現在想入行會計,最基礎的門檻是“初級會計職稱考試”。至于考試時間,每年基本固定,報名在11-12月,考試在次年5月,具體日期得等財政部通知。而“內部會計控制”,簡單說就是公司財務的“安全防護網”,主要包括5大核心內容,不管你是新人還是小老板,搞懂它能少踩90%的財務坑。
一、會計入行考試:別再找“從業考試”了,現在考這個!
1. 先搞清楚:“會計從業資格證”真的沒了
前幾天有個粉絲私信我:“老師,我準備考會計從業,怎么找不到2025年的報名入口?”說實話,每次遇到這種問題都挺心疼——這信息差可能讓新人白浪費半年時間。
2017年11月,財政部正式發文取消“會計從業資格認定”,也就是說,現在入行會計不需要“從業證”了。那用什么證明能力?最基礎的是“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簡稱“初級會計證”),這是目前會計行業的“敲門磚”,也是多數公司招聘會計助理、出納的最低要求。
為啥取消從業證?其實是為了降低入行門檻,但提高了對實操能力的要求——現在考初級會計,不僅考理論,還會涉及簡單的賬務處理、稅務申報,更貼近實際工作。
2. 2025年初級會計考試:時間、報名、條件全梳理
(1)考試時間:每年“12月報名,次年5月考試”是常態
根據近5年的規律,初級會計考試的時間安排基本固定:
報名時間:通常在考試前一年的11-12月(比如2024年12月報名,考2025年的試),具體日期財政部會在10月左右發通知,各省財政局官網會同步更新。
考試時間:次年5月中旬,一般考4-5天,每天分上下午兩場(比如2024年是5月18-22日,2025年大概率還是這個時間段)。
成績查詢:考完后1個月左右出成績,60分及格,兩科都過才算通過。
重點提示:每年都有同學錯過報名時間,建議10月后多刷“財政部會計財務評價中心”官網,或關注當地財政局的公眾號,別等截止了才著急。
(2)報名條件:高中畢業就能考,門檻真不高
很多人覺得“考會計要學歷很高”,其實初級會計的報名條件特別友好:
高中畢業(含高中、中專、職高、技校)及以上學歷;
沒有專業限制,非會計專業也能考;
不需要工作經驗,在校大學生、寶媽、想轉行的人都能報。
我見過一個35歲的寶媽,中專學歷,邊帶娃邊備考3個月,照樣一次過。所以別被“專業壁壘”嚇到,只要肯花時間,真不難。
(3)備考小技巧:新人別上來就啃教材
初級會計考兩科:《初級會計實務》(偏實操,比如怎么做賬、編報表)和《經濟法基礎》(偏法規,比如增值稅、個稅怎么算)。
新人最容易踩的坑是“抱著教材從頭背到尾”。其實可以這樣學:
先聽網課(選那種“講案例”的老師,別選照本宣科的),把重點章節標出來(比如實務里的“收入”“固定資產”,經濟法里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占分超60%);
刷題用“真題+章節練習”,尤其是真題,近3年的至少刷2遍,你會發現很多考點反復考;
經濟法別死記硬背,比如個稅的扣除標準,結合自己的工資條理解,記得更牢。
二、內部會計控制:公司的“財務防火墻”,到底由啥構成?
不管你是會計新人,還是自己開公司的老板,“內部會計控制”都得懂——它不是一堆枯燥的條文,而是幫你防錯、防騙、防浪費的“實戰工具”。
簡單說,內部會計控制就是“通過一系列制度和流程,讓公司的錢、賬、物都安全可控”。比如小公司老板怕出納挪用公款,大公司怕采購吃回扣,都得靠它來管。
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內部會計控制主要包括5大核心內容,咱們一個個說清楚:
1. 控制環境:就像公司的“財務家風”
啥是控制環境? 你可以理解為“公司從上到下對財務的重視程度”。比如老板自己是不是帶頭遵守財務制度?員工有沒有財務風險意識?
舉個例子:
有的小公司老板“一支筆審批”,不管多少錢都自己簽字,出納想做手腳都難——這就是“控制環境好”;
反之,如果老板經常說“這點錢不用走流程了,我口頭同意就行”,時間長了,員工就會覺得“制度是擺設”,財務漏洞自然就來了。
新人怎么用? 入職第一天先觀察:報銷要不要發票?付款要不要審批單?如果同事說“沒事,我幫你簽了”,你可得小心——這種“寬松”的環境,容易背鍋。
2. 風險評估:給公司財務“做個體檢”
啥是風險評估? 就是提前識別“可能讓公司賠錢的坑”。比如客戶會不會賴賬?存貨會不會過期?投資會不會虧?
舉個真實案例:
我之前服務過一家服裝公司,老板發現倉庫里堆了很多去年的舊款,占了幾十萬資金。后來才知道,采購時沒評估“市場需求”,看到便宜就囤貨——這就是“風險評估沒做到位”。
如果當時做了風險評估,比如先小批量試銷,根據銷量再補貨,就能避免浪費。
小公司怎么做? 不用搞復雜的模型,每月花1天時間列個表:“這個月收了多少款?欠了多少債?哪些客戶最近沒付款?” 心里有數,就不容易踩坑。
3. 控制活動:最實在的“防錯操作”,每個公司都在用
啥是控制活動? 就是具體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流程”,比如報銷要簽字、付款要復核、倉庫鑰匙和賬本分開管。
這部分最貼近會計的日常工作,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不相容崗位分離:出納不能同時管賬(比如一個人又收錢又記賬,容易做假賬);采購不能同時管驗收(不然可能虛報采購量)。
授權審批控制:比如500元以下部門經理批,5000元以上老板批,避免一個人說了算。
憑證控制:不管是發票還是收據,都要編號、蓋章,丟了一張都能查到(我見過小公司因為發票沒編號,出納偷偷撕了一張報銷單,半年后才發現)。
新人必學:入職后先把公司的《財務管理制度》要過來,重點看“報銷流程”“付款審批”,別自己想當然操作——之前有個實習生,幫老板墊了2000元買辦公用品,沒填報銷單,結果財務不認,自己虧了錢。
4. 信息與溝通:財務數據別“藏著掖著”
啥是信息與溝通? 就是財務數據要及時、準確地在公司內部傳遞。比如銷售部門簽了合同,要馬上告訴財務,財務好提前準備收款;倉庫盤點少了貨,要立刻報給財務查原因。
舉個反面例子:
某公司銷售部接了個大訂單,客戶要求先發貨后付款,但沒告訴財務。財務月底對賬時才發現“貨發了,錢沒到”,這時再去催款,客戶已經開始拖延——如果提前溝通,財務就能建議“先收30%定金”,風險就小多了。
新人注意:別只埋頭做賬,多和業務部門溝通。比如問銷售“這個客戶信譽怎么樣?”,問倉庫“這批貨什么時候能入庫?”,信息通了,賬才能做得準。
5. 監控:定期“檢查財務制度有沒有執行”
啥是監控? 就是有人專門盯著“前面4項有沒有做到位”。大公司有內部審計部門,小公司可能就是老板自己抽查。
比如:
老板突然抽查出納的銀行流水,看有沒有和賬本對不上的;
財務經理定期檢查報銷單,看有沒有“領導沒簽字就報銷”的情況;
年底請外部會計師事務所做審計,相當于“第三方監控”。
新人怎么參與? 如果你是出納,每月自己對賬時多留個心眼,看看有沒有“重復付款”的情況;如果你是會計,結賬前檢查一遍憑證,確保該簽字的都簽了——監控不是“抓壞人”,而是幫大家一起把工作做對。
小公司的“簡化版”內部控制:3步就能落地
可能有人說:“我們公司就3個人,哪有精力搞這么復雜的控制?”其實小公司不用照搬大公司的流程,抓住核心3點就行:
1. 錢賬分開:老板管銀行卡密碼,出納管日常付款,會計管記賬,別讓一個人從頭到尾管錢;
2. 大額支出雙人確認:比如超過5000元的付款,老板和會計都要在付款單上簽字;
3. 每月對賬:老板親自核對銀行流水和賬本,確保“賬上的錢”和“銀行卡里的錢”一致。
以上就是關于“會計入行考試”和“內部會計控制”的干貨內容。需要提醒的是,初級會計考試時間每年可能會有微調,具體請以財政部會計財務評價中心最終公布的信息為準。
不管你是想考初級會計的新人,還是已經在職的會計,搞懂這些基礎內容,既能幫你順利入行,也能讓你在工作中少走彎路——畢竟,財務工作拼的不是“小聰明”,而是“不出錯”的扎實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