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么引導孩子學英語
摘要: 家長引導孩子學英語,核心不是“逼孩子背多少單詞、考多少分”,而是幫孩子建立“英語是有趣的工具”的認知,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里愿意接觸、敢于使用。這篇文章會從“興趣培養、環境搭建、方法落地、心態調整”四個方面,結合真實案例和可操作的步驟,幫家長避開“死記硬背”的坑,找到適合自家孩子的引導方式。
一、先解決“想不想學”:興趣是最好的“啟動鍵”
咱們當爸媽的都有體會:孩子要是打心底里排斥一件事,你再怎么逼,結果都是“左耳進右耳出”,甚至還會讓孩子對英語產生抵觸情緒。我鄰居家孩子之前就是這樣,媽媽每天盯著背單詞,孩子背到哭,成績反而越來越差。后來換了個思路,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就從動畫片入手,現在每天主動問“媽媽,今天能看會兒英文版的《汪汪隊》嗎?”
怎么讓孩子覺得英語“有意思”?關鍵是“投其所好”。
1. 從孩子的“心頭好”切入,把英語變成“玩伴”
孩子喜歡畫畫?可以買英文版的涂色書,邊涂邊教“red(紅色)、circle(圓形)”;喜歡玩積木?搭積木時說“Let's build a house(我們搭個房子吧)”;喜歡吃零食?吃蘋果時問“Apple,can you say it?(蘋果,你會說嗎?)”。我女兒4歲時喜歡玩過家家,我就和她“演”超市購物:她當收銀員,我拿著玩具蘋果問“ How much is it?(多少錢呀?)”,她瞎編一個數字“Five!(五塊!)”,我倆笑得前仰后合,不知不覺就把“apple、how much”記住了。
重點提示:別追求“學了多少”,先追求“玩得開心”。 孩子覺得“英語能讓游戲更好玩”,自然就不排斥了。
2. 用“成就感”讓興趣“保溫”
孩子學英語,最怕“學了沒用”。可以故意創造讓孩子“用英語幫忙”的機會:比如買進口零食時,假裝不認識包裝上的英文,問孩子“你看這個單詞是不是‘milk(牛奶)’?媽媽沒你厲害,你教教我唄?”孩子一旦發現“我會的英語能幫到媽媽”,自信心立馬上來了。我朋友家兒子7歲,之前英語平平,有次全家去迪士尼,他看懂了指示牌上的“Restroom(洗手間)”,帶著全家找到了地方,回來后天天主動看英語繪本,說“下次去國外我要當小翻譯!”
二、再搭建“沉浸式”環境:讓英語像空氣一樣自然存在
很多家長說“我自己英語不好,怎么給孩子創造環境?”其實真不用“英語八級”,關鍵是“讓英語出現在孩子的日常里”。就像我們學母語,不是靠“背語法書”,而是每天聽、每天說,慢慢就會了。
1. 把家里變成“迷你英語角”,從“碎片時間”開始滲透
不用刻意安排“每天學英語1小時”,而是把英語融入生活場景:
早上起床:“Good morning,寶貝!Time to get up(該起床啦)”;
吃飯時:“今天的fish(魚)好吃嗎?要不要再來點rice(米飯)?”;
晚上睡覺前:“Let's read a story(我們讀個故事吧)”(哪怕是中文故事,偶爾夾雜幾個簡單英文單詞)。
我見過最厲害的奶奶,不會說英語,就每天用手機放英文兒歌,孩子聽得多了,自己跟著哼,現在5歲能唱十幾首英文歌,發音還挺標準。重點提示:家長不用怕說錯,你敢開口,孩子才敢開口。 就算發音不標準也沒關系,孩子以后上學了有老師教,現在的重點是“讓孩子習慣聽到英語”。
2. 選對“輸入材料”:別貪難,要“能看懂、喜歡看”
給孩子選英語動畫片、繪本時,千萬別一上來就選“大部頭”。3-6歲的孩子,推薦《小豬佩奇》《藍色小狗布魯伊》英文版,句子短、語速慢,內容都是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吃飯、上學、玩游戲),孩子能通過畫面猜意思;7-12歲的孩子,可以試試《汪汪隊立大功》《神奇校車》英文版,帶點情節和知識,孩子更容易有代入感。
繪本的話,低齡選“洞洞書”“觸摸書”,比如《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重復句式多,朗朗上口;高齡選“分級讀物”,比如牛津樹、RAZ,難度循序漸進,每本都有小故事,孩子會想“下一頁發生了什么”。我女兒8歲時讀牛津樹,為了知道“Kipper有沒有找到丟失的玩具”,主動要求每天讀2本,根本不用催。
三、科學方法落地:不同年齡段,引導重點不一樣
孩子3歲和10歲的認知水平差太遠,引導方法肯定不能一刀切。我總結了不同階段的“核心任務”,家長可以對照著調整:
1. 3-6歲:“磨耳朵”為主,不逼讀寫
這個階段的孩子記憶力好,但邏輯思維弱,重點是“讓耳朵熟悉英語的聲音和節奏”。每天固定15-20分鐘聽英文兒歌、看動畫片(注意控制屏幕時間),或者家長讀英文繪本(哪怕是照著書念,孩子聽的是語感)。千萬別讓孩子寫字、背單詞! 我同事的孩子4歲被逼著寫26個字母,結果看到英語就哭,后來停了半年,靠聽兒歌才慢慢緩過來。
2. 7-9歲:“聽說領先,讀寫跟上”
孩子上小學了,有了一定的中文基礎,可以開始簡單的“說”和“認”。比如看完動畫片后,問孩子“剛才佩奇說了什么呀?你能學一句嗎?”;讀繪本時,指著圖片上的單詞問“這個是不是‘cat(貓)’?你看它長得像不像貓?”。
詞匯積累不用“背單詞表”,而是“在句子里記”。比如孩子學“happy(開心)”,可以說“你今天得到小紅花,是不是很happy?”;學“run(跑)”,就邊跑邊喊“Let's run!(我們跑吧!)”。我兒子9歲時,用這種“場景記憶法”,一個月記住了50多個單詞,比死記硬背快多了。
3. 10歲以上:“用英語解決問題”,對接應試但不止于應試
這個階段的孩子面臨考試壓力,但也有了更強的理解能力。可以引導他們“用英語做喜歡的事”:喜歡追星?讓他查偶像的英文采訪;喜歡打游戲?玩英文版的《我的世界》,游戲里的指令(“jump(跳)”“build(建造)”)都是實用詞匯;喜歡看小說?讀簡寫版的《夏洛特的網》《哈利波特》,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先猜意思,讀完再查字典。
重點提示:應試和興趣不矛盾。 孩子能用英語看懂喜歡的內容、表達自己的想法,考試自然不會差。我表姐家孩子12歲,因為喜歡看英文科幻小說,中考英語考了118分(滿分120),她說“讀小說時順便就把單詞和語法記住了”。
四、最后調整心態:別焦慮,允許孩子“慢慢來”
我見過太多家長,看到“別人家孩子5歲能背1000個單詞”就慌了,回來就逼自家孩子。其實每個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不一樣,有的孩子開口早,有的孩子理解快,真沒必要攀比。
我自己也踩過坑:女兒6歲時,我看鄰居孩子能說完整的英文句子,就天天逼她“你也說一句”,結果孩子越來越不敢開口,甚至說“媽媽我討厭英語”。后來我停了所有“任務”,就陪她看動畫片、讀繪本,半年后,有天她突然指著天上的云說“Mom,it's like a rabbit!(媽媽,它像兔子!)”,我當時眼淚都快出來了——原來孩子不是學不會,是我們太急了。
記住:語言學習是“慢功夫”,就像種一棵樹,你每天澆水施肥,它不一定馬上開花,但只要方向對了,總有一天會長高。 家長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長”,而是當孩子的“陪練”和“啦啦隊”:他說錯了,笑著說“沒關系,媽媽小時候也說錯”;他進步了,用力夸“你這句說得比媽媽還好!”。
引導孩子學英語,說到底是“用耐心換興趣,用方法換習慣”。沒有哪個孩子天生討厭英語,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讓他覺得“英語是有用的、有趣的、能帶來成就感的”。放下焦慮,從孩子喜歡的事做起,你會發現,孩子學英語,其實沒那么難。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Children_English/710926.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