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摘要
孩子學英語沒興趣,真不是因為“沒天賦”,更可能是我們把英語變成了“枯燥的任務”。背不完的單詞、聽不懂的聽力、寫不對的語法……當英語成了“必須完成的作業”,孩子自然會躲著走。其實,興趣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培養”出來的——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打開英語,讓它從“課本上的符號”變成“生活里的朋友”,孩子才會主動靠近。這篇文章會從“找對興趣入口”“打破學習誤區”“建立開口自信”“營造家庭氛圍”四個方向,分享10個家長和老師都能立刻用起來的具體方法,幫孩子從“怕英語”到“愛英語”。
一、先別急著“逼學習”,先搞懂孩子為什么“討厭英語”?
前幾天在小區碰到鄰居張姐,她愁眉苦臉地說:“我家娃三年級,英語考試總在及格線徘徊,每天背單詞像擠牙膏,催三遍才寫兩個,一說要聽聽力就捂耳朵,我都快急死了!”
其實這不是個例。我接觸過很多中小學生,發現他們“討厭英語”的原因特別相似,總結下來就三個:
1. 英語成了“抽象的任務”,跟生活沒關系
孩子學英語時,看到的是課本上孤立的單詞(“apple蘋果”“book書”)、生硬的對話(“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但生活里根本用不上——買水果時媽媽說“拿個蘋果”,不會說“Give me an apple”;跟同學聊天,更不會突然冒一句英語。當語言脫離了“使用場景”,孩子就會覺得“學這個沒用,干嘛要學?”
2. 學習過程太“痛苦”,全是“糾錯”和“壓力”
很多家長和老師習慣用“糾錯式”教學:孩子剛說一句“我喜歡 cat”,立刻打斷“不對!是 I like cats,復數要加 s!”;寫作文時,圈出一堆語法錯誤,告訴孩子“這里錯了,那里不對”。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我說英語就會被批評”“我肯定學不好英語”,干脆選擇“不說、不學、不碰”。
3. 沒找到“成就感”,只有“挫敗感”
背單詞今天背明天忘,聽力聽三遍還聽不懂,考試分數總上不去……當孩子在英語學習中幾乎沒體驗過“我能行”的感覺,自然會逃避。就像我們成年人,如果做一件事總失敗,也會慢慢失去興趣,何況是孩子?
二、找到興趣的“鉤子”:把英語變成孩子喜歡的“游戲”
想讓孩子對英語感興趣,第一步不是“學”,而是“玩”——用孩子本來就喜歡的東西當“誘餌”,讓英語悄悄“鉆”進去。
1. 用“動畫片/短視頻”當入口,孩子主動“追著學”
幾乎沒有孩子能拒絕動畫片。但選對動畫片很重要,不是隨便找一部英文動畫就行。
低年級(1-3年級):選“語速慢、畫面簡單、內容重復”的,比如《小豬佩奇》英文版(每集5分鐘,句子短,生活化,比如“Muddy puddles!”“I’m Peppa Pig.”)、《汪汪隊立大功》英文版(劇情簡單,有很多指令性句子,比如“Let’s go, PAW Patrol!”)。
高年級(4-6年級):選“劇情有趣、能引發思考”的,比如《藍色小狗布魯伊》(講一家四口的日常,對話貼近生活,還能學家庭互動)、《神奇校車》英文版(科普類,邊學英語邊漲知識)。
具體做法:先讓孩子“盲看”2遍(只看畫面,不看字幕),猜劇情;再開“中英字幕”看1遍,對照畫面理解意思;最后關掉字幕,跟著角色“模仿臺詞”(比如佩奇說“Daddy Pig is making a cake”,讓孩子跟著說,模仿語氣)。孩子看得開心了,會主動問“媽媽,剛才那個‘泥巴坑’英語怎么說?”——興趣不就來了嗎?
2. 把“游戲”變成“英語課堂”,邊玩邊學不抗拒
孩子天生喜歡游戲,與其阻止他們玩,不如“借力”。
手機游戲:比如《我的世界》英文版(建房子時需要看英文提示,比如“Craft a wooden pickaxe”)、《羅布樂思》英文版(和外國玩家簡單互動,比如“Can you help me?”)。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今天玩20分鐘英文版游戲,遇到不懂的單詞記下來,我們一起查,下次就能和外國小朋友聊天啦!”
桌游/卡牌:比如“英語大富翁”(買地時要說英語“Can I buy this street?”)、“單詞接龍卡牌”(每人出一張牌,用前一張牌的尾字母開頭說單詞,說錯了就淘汰)。我同事家孩子之前討厭背單詞,自從玩了“單詞接龍”,每天追著家長“再來一局”,一個月記了200多個單詞,自己都沒發現是在“學習”。
三、打破“學英語=背單詞”的誤區:用“場景”激活語言感知
很多家長覺得“學英語就是背單詞”,其實大錯特錯。語言是“用”出來的,不是“背”出來的。就像我們學說話,從來不是先背“爸爸、媽媽”的拼音,而是聽到媽媽總說“寶寶吃飯”,慢慢就會說了。
1. 在“生活場景”里記單詞,比課本效率高10倍
把單詞“貼”在生活里,孩子每天看到、用到,自然就記住了。
家里貼“英語標簽”:在冰箱上貼“refrigerator”,在門上貼“door”,在牙刷上貼“toothbrush”。剛開始孩子可能覺得麻煩,但每天刷牙看到“toothbrush”,一周后肯定能記住。
購物時“順便學英語”:去超市買水果,問孩子“你看這個蘋果,英語怎么說?對了是apple,那香蕉呢?banana!我們今天買3個apple,2個banana,好不好?”;買單時說“Let’s pay for the apples and bananas”。孩子會發現“原來英語就在身邊,不是課本上的死知識”。
2. 用“故事/繪本”代替“語法書”,孩子更愛聽
語法對中小學生來說太抽象,不如用故事“滲透”。比如學“現在進行時”(be動詞+動詞ing),不用講“主語+be動詞+doing”的規則,直接讀繪本《What Are You Doing?》:
“小貓在做什么?它在追蝴蝶(The cat is chasing a butterfly)。小狗在做什么?它在睡覺(The dog is sleeping)。你在做什么?你在看書(You are reading a book)。”
孩子聽完故事,自然就知道“正在做的事,要用is/am/are+動詞ing”。選繪本時注意:文字少、畫面多、劇情簡單,比如《牛津閱讀樹》《培生幼兒英語》,都是分級別設計的,適合不同年齡段。
四、讓孩子敢開口:從“怕錯”到“想秀”的心理轉變
很多孩子不是“不會說”,而是“不敢說”——怕說錯被笑,怕發音不標準。其實,語言學習的第一步是“敢說”,哪怕說錯了也沒關系。
1. 家長先“放下完美主義”,多夸“努力”少糾錯
孩子說英語時,別急著挑錯。比如孩子說“I like cat”,先肯定“寶寶會用英語表達喜歡的東西啦,真棒!”,然后輕輕說“如果說‘I like cats’(加個s),就更準確啦,因為喜歡的是所有貓,不是一只哦”。
記住:孩子需要的是“我能行”的鼓勵,不是“你錯了”的打擊。我鄰居家孩子以前從不說英語,媽媽試著每天睡前和他玩“英語小劇場”:媽媽演“服務員”,孩子演“顧客”,說“Can I have a cake?”,媽媽就說“Here you are!”。剛開始孩子說得磕磕巴巴,媽媽每次都拍手說“哇,你今天比昨天說得流利多了!”,三個月后,孩子在課堂上主動舉手回答英語問題,老師都驚訝了。
2. 創造“低壓力開口場景”,讓孩子覺得“說英語很輕松”
“英語小任務”游戲:比如讓孩子當“家庭英語播報員”,每天晚上用英語說一件今天發生的事(“Today I ate an apple.”“I played with Tom.”),哪怕只有一句話也沒關系;
“角色扮演”:和孩子玩“醫生和病人”“老師和學生”,比如孩子當老師,教家長說英語單詞,家長故意說錯,讓孩子糾正——孩子會覺得“原來我比爸爸媽媽還厲害”,自信就來了。
五、家庭氛圍比報班更重要:父母這樣做,孩子自然愛上英語
很多家長花大價錢給孩子報英語班,自己卻從不說一句英語,其實家庭氛圍才是“最好的老師”。
1. 家長“陪學”不如“共學”,和孩子一起“玩英語”
別把自己當“監工”,當“同學”。比如:
孩子學了新單詞,家長說“寶寶,你教媽媽這個單詞怎么讀好不好?媽媽也想學會”;
一起看英文動畫片,看到有趣的臺詞,家長故意問“這句話什么意思呀?你給媽媽講講”;
周末做“英語早餐”,一起用英語說食材(“egg雞蛋,milk牛奶,bread面包”),邊做邊聊。
孩子會覺得“學英語不是我一個人的事,爸爸媽媽也在學”,抵觸心理會少很多。
2. 用“英語資源”代替“電子垃圾”,讓環境“悄悄影響”孩子
把家里的“背景音樂”換成英文兒歌(比如《Baby Shark》《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孩子聽多了自然會哼;把孩子的手機壁紙、平板屏保換成簡單的英語短句(“Never give up”“Keep smiling”);書架上放幾本有趣的英文繪本,孩子隨手翻到就能看。
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就像我們小時候聽方言,不用刻意學就會說,英語也一樣——讓它變成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興趣自然會慢慢發芽。
其實,提高孩子學英語的興趣,核心不是“用多貴的教材”“報多好的班”,而是讓孩子覺得“英語是有趣的、有用的、我能學會的”。當孩子從英語中感受到快樂、自信和成就感,不用我們催,他們自己就會追著學。畢竟,沒有哪個孩子會拒絕“能讓自己變厲害”的東西,對吧?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Children_English/52225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