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
很多家長都頭疼孩子學英語沒興趣,單詞背了就忘,語法講了聽不懂,一到英語課就蔫兒。其實啊,不是孩子不愛學,是我們沒找對打開方式。英語本身是門挺有意思的語言,但如果只是死記硬背,別說孩子,大人都扛不住。今天就結合我身邊真實案例,跟大家聊聊怎么讓孩子從“被迫學”變成“主動玩”,親測有效的方法都在這兒了。
一、先搞懂:孩子為啥對英語沒興趣?
上周在小區碰到鄰居王姐,她女兒上三年級,英語考試總在及格線徘徊。王姐說:“我天天盯著她背單詞,她盯著單詞本發呆,愁得我頭發都白了!” 其實這種情況太常見了,問題根源往往不在孩子,而在我們把英語當成了“任務”,而不是“工具”。
孩子的三大痛點:
1. 沒成就感:背了單詞用不上,考試還是錯,越學越挫敗;
2. 太抽象:課本里的“apple”“banana”,不如手里的水果實在;
3. 壓力大于樂趣:家長盯著、老師催著,英語成了“負擔”代名詞。
我閨蜜家兒子以前也是這樣,后來她換了個思路:不逼學習,先讓孩子“玩英語”。現在孩子天天追著看英文動畫片,還主動教爸媽說臺詞,這轉變真不是靠刷題刷出來的。
二、3個“沉浸式”方法,讓英語走進生活
1. 把英語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孩子對抽象概念不敏感,但對“吃的、玩的、用的”特別上心。
吃飯時:端上蘋果說“This is an apple, red apple”,吃香蕉時問“Do you want a banana?”,不用解釋語法,孩子聽多了自然就懂;
玩玩具時:搭積木說“Let's build a house”,玩拼圖時問“Where is the blue piece?”;
出門時:看到公交車說“bus”,看到小鳥說“bird”,甚至紅綠燈都能說“red light, green light”。
我家小侄女就是這么“熏”出來的,3歲時看到月亮會說“moon”,看到星星會說“star”,不是刻意教的,就是日常聊天時隨口一提。重點是不說“你要學”,而是“我們一起玩”。
2. 用“孩子喜歡的形式”當載體,興趣自然來
沒有孩子能拒絕動畫片、兒歌和游戲,把這些變成英語學習的“偽裝”,效果翻倍!
動畫片:選對片比看多久更重要
別一上來就看《小豬佩奇》(語速偏快,適合有基礎的),零基礎可以從這幾部入手:
《藍色小狗布魯伊》(Bluey):每集5分鐘,講一家四口狗狗的日常,句子短、重復多,比如“Let's play a game”“Wait for me”,孩子很容易跟著說;
《迪士尼神奇英語》:老牌子但真好用,通過迪士尼動畫片段學單詞,比如米老鼠吃冰淇淋,就會反復出現“ice cream, sweet”;
看的時候別翻譯:孩子問“這是什么意思”,就用動作比劃,比如“jump”就跳一下,“happy”就笑一笑,比直接說中文記得牢。
我同事家孩子看《藍色小狗布魯伊》半年,有天突然冒出一句“Mum, can we have a picnic?”,把她老公驚得以為孩子偷偷報了補習班。
兒歌:磨耳朵+學發音,一舉兩得
孩子天生對旋律敏感,比如:
《Baby Shark》:簡單重復,還能邊唱邊做動作,適合2-5歲;
《Five Little Ducks》:學數字和方位,“one little, two little ducks”;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認識身體部位,邊唱邊指,玩著就學會了。
每天放學路上放10分鐘,堅持一個月,孩子會不自覺跟著哼,發音比死記硬背標準多了。
3. 游戲化學習:把“任務”變成“闖關”
孩子都喜歡贏,把英語學習設計成“闖關游戲”,他們會追著學。
單詞卡片“尋寶”
把單詞卡片(比如“book”“pencil”“cat”)藏在家里各個角落,讓孩子找出來,找到一個就讀出來,集齊5張兌換一個小獎勵(比如多看10分鐘動畫片)。
“角色扮演”玩起來
玩“超市游戲”:孩子當收銀員,家長當顧客,說“I want an apple, how much?”“Three yuan”;
玩“醫生游戲”:孩子當醫生,問“What's wrong with you?”“I have a headache”。
我鄰居家孩子特別喜歡玩“餐廳游戲”,現在菜單上的“hamburger”“juice”“noodles”全認識,還會主動問“Would you like some water?”。
三、家長最容易踩的3個坑,避開就能少走彎路
1. 別總說“你要好好學英語,以后有用”
孩子聽不懂“以后有用”,他們只關心“現在好不好玩”。與其講道理,不如說“學會這個單詞,我們就能一起玩那個英文游戲啦”。
2. 不要急著糾正“錯誤”
孩子說“我 eat apple”,別急著打斷“不對,是 I eat an apple”,先肯定“說得真好!我們可以說 I eat an apple”。糾錯太頻繁,孩子會不敢開口。
3. 別拿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
每個孩子語言敏感期不一樣,有的早有的晚。我朋友兒子5歲才開口說英語,但因為前期聽得多,一說就是句子,進步特別快。耐心等一等,比催著學更重要。
四、關鍵心態:家長“放輕松”,孩子才能“學得歡”
其實啊,培養興趣的核心不是“學了多少”,而是“孩子愿不愿意繼續學”。哪怕一天只學3個單詞,只要孩子覺得“英語挺好玩”,就贏了。
我見過最成功的案例是我大學老師,她女兒小學時英語成績平平,但老師從不逼她刷題,而是帶她看英文繪本、聽英文歌、去英語角和外國小朋友聊天。現在孩子在美國讀高中,英語跟母語一樣流利,她說:“我媽從沒讓我背過單詞,但她讓我覺得英語是打開世界的鑰匙,不是考試的工具。”
所以,別焦慮,別功利,把英語變成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像空氣一樣自然。當孩子發現,會說英語能看懂更喜歡的動畫片,能和外國小朋友打招呼,能幫爸媽讀進口零食包裝上的字時,興趣自然就來了。
記住:興趣不是“教”出來的,是“玩”出來的。這個周末,就從和孩子一起看一集英文動畫片、唱一首英文兒歌開始吧!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Children_English/51810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