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不愿意學英語怎么辦
摘要: 孩子不愿意學英語,真不是“懶”或“笨”,多半是我們把“學英語”這件事搞得太像“任務”了。小學生對世界的認知還停留在“好不好玩”“有沒有用”“會不會被夸”上,只要抓住這三個點,把英語從“課本里的單詞”變成“生活里的玩具”“能交流的工具”“能獲得成就感的游戲”,孩子自然會從“抵觸”變成“主動湊過來”。
一、先別急著催“快學”,先搞懂:孩子為什么“不待見”英語?
前幾天在小區(qū)碰到鄰居王姐,她拽著剛放學的兒子,手里捏著英語課本,嗓門都急啞了:“就20個單詞,背了一晚上還錯15個!你說你到底想干嘛?”孩子低著頭,眼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手里的橡皮都快被捏碎了。
其實這種場景,咱們當家長的多少都經(jīng)歷過。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不是故意跟英語“作對”,他可能只是真的“get不到學英語的意義”。小學生的大腦就像個“興趣過濾器”,只有覺得“這件事有意思/有用/能讓我開心”,才會愿意花精力。而英語之所以被“過濾”掉,多半逃不開這三個原因:
1. “學了有啥用?又不能當糖吃”——英語成了“脫離生活的符號”
我女兒上二年級時,有天突然問我:“媽媽,為什么要學英語啊?我們班同學都說中文,老師也說中文,連賣冰棍的阿姨都不說‘ice cream’。” 你看,孩子說得特別實在——如果英語只出現(xiàn)在課本和試卷上,平時用不上、看不見、摸不著,他憑什么覺得“值得學”?
就像我們成年人學編程,如果只是對著代碼背語法,從來沒做出過一個小程序,大概率也會覺得“枯燥沒意思”。孩子更是如此,他們需要的是“即時反饋”:學了這個詞,馬上就能用;說了這句話,馬上能得到回應。否則,英語在他眼里就是一堆“沒用的字母”。
2. “太難了,我肯定學不會”——被“錯誤的學習方法”嚇退
有些家長覺得“學英語就得從背單詞開始”,于是每天盯著孩子背20個單詞、5個句型,錯一個就罰抄10遍。結(jié)果呢?孩子看到“單詞表”就發(fā)抖,聽到“該學英語了”就找借口上廁所。
你想想,咱們小時候?qū)W說話,是先背“主謂賓”語法,還是先聽爸媽說“吃飯飯”“抱抱”?肯定是后者啊!語言的本質(zhì)是“交流工具”,不是“背誦任務”。小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還在發(fā)展,硬讓他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英語,就像讓剛會走路的孩子跑馬拉松——不是他不想跑,是真的“怕摔”。
3. “一點都不好玩,比寫數(shù)學題還無聊”——傳統(tǒng)教學太“干巴巴”
我見過不少家長給孩子買的英語學習資料:厚厚的單詞書、全是文字的練習冊、語速飛快的教學視頻。孩子翻開第一頁,看到密密麻麻的字母,可能心里就已經(jīng)打退堂鼓了。
小學生天生喜歡“游戲”“故事”“互動”。你讓他坐在書桌前讀10分鐘英語課文,他可能坐不住;但你要是說“我們來玩‘英語尋寶’游戲,找到藏起來的玩具就能獲得獎勵”,他能滿屋子跑半小時不嫌累。關鍵就在于:你有沒有把英語“包裝”成孩子喜歡的樣子。
二、3個“反常識”方法,讓孩子從“躲著學”到“追著學”
其實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天生就比成年人高,他們只是討厭“被強迫學”。只要換個思路,把英語變成“能玩、能用、能獲得成就感”的事,孩子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180度大轉(zhuǎn)彎。這三個方法是我親測有效的,你可以直接抄作業(yè):
方法1:把英語變成“能玩的游戲”,讓孩子覺得“學英語=玩”
核心邏輯: 用孩子喜歡的游戲形式“包裹”英語內(nèi)容,讓他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接觸單詞、句型。
具體怎么做?舉3個例子:
“單詞接龍升級版”:別直接讓孩子背單詞,而是結(jié)合他喜歡的主題。比如孩子喜歡奧特曼,就從“Ultraman”開始,你說“Ultraman likes apples”,讓他接“apples are red”,再讓他想一個以“red”結(jié)尾的詞(哪怕是中文,先練反應)。玩熟了可以換成“食物接龍”“動物接龍”,每次只加1-2個新單詞,孩子完全不會覺得是“學習”。
“英語尋寶大冒險”:提前在客廳、臥室藏幾個孩子喜歡的小零食或玩具,然后用簡單的英語寫“線索卡”。比如藏在沙發(fā)上,線索卡就寫“Look! It’s on the sofa”(配上沙發(fā)的簡筆畫);藏在書架上,就寫“Go to the books”。孩子找到一個,就用英語說“Thank you”才能拿到獎勵。我女兒第一次玩這個游戲,為了找最后一個玩具,主動問我“媽媽,‘桌子下面’怎么說?”——你看,他自己就有動力學新表達了。
“角色扮演小劇場”:利用孩子的玩具當“演員”,比如用玩偶演“去超市買東西”:你拿著小熊說“Hello, I want a banana”,讓孩子拿著小兔說“Here you are”。或者模仿動畫片里的場景,比如《小豬佩奇》里“跳泥坑”,你說“Peppa likes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讓孩子接“George likes it too”。孩子在扮演中會覺得“我在演佩奇”,而不是“我在學英語”。
方法2:用“成就感”代替“糾錯”,讓孩子敢開口、愿意說
核心邏輯: 小學生學英語,“敢說”比“說對”重要100倍。如果每次開口都被糾正“語法錯了”“發(fā)音不對”,孩子只會越來越不敢說。
具體怎么做?記住“3不原則”:
不打斷:孩子說英語時,哪怕說錯了,也別急著打斷。比如他想說“我想吃蘋果”,說成“I want eat apple”,你先認真回應“Okay, here is your apple”,等他說完、拿到蘋果,再笑著說“剛才你說‘I want eat apple’,其實可以說‘I want to eat an apple’——加上‘to’和‘a(chǎn)n’,就更像佩奇說話啦”。先肯定,再引導,孩子才不會抵觸。
不比較:別總說“你看隔壁小明英語說得比你好”“你們班XXX單詞都背完了”。每個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不一樣,有的孩子開口早,有的孩子理解快。你要做的是“縱向比較”:“你今天比昨天多說了2個英語句子,進步好大!” 孩子需要的是“我能行”的信心,而不是“我不如別人”的挫敗。
不設“難度門檻”:別覺得“簡單的英語不算學”。哪怕孩子只會說“Hello”“Thank you”“I like cat”,也要及時鼓勵。我見過一個媽媽,孩子剛學會說“Good morning”,她每天早上故意等孩子先說,然后夸張地回應“Wow! You can speak English! Mommy is so proud of you!” 現(xiàn)在那個孩子每天早上都會主動用英語跟家人打招呼——因為他知道,自己說的每一句英語,都能換來媽媽的開心和表揚。
方法3:把英語“揉”進生活,讓孩子發(fā)現(xiàn)“原來英語有用”
核心邏輯: 英語不是“課本里的知識”,而是“生活里的工具”。當孩子發(fā)現(xiàn)“學了英語能解決問題”,他自然會有動力。
具體怎么做?抓住3個“生活場景”:
吃飯時“順便學”:擺碗筷時問孩子“Can you pass me the spoon?”(把勺子遞給我好嗎);吃水果時說“This is a banana, it’s yellow”;孩子挑食時開玩笑“Eat more vegetables, they make you strong like Superman”。不用刻意,每天說3-5句,孩子聽多了自然就會模仿。
看動畫片“帶著學”:別讓孩子瞎看動畫片,選一些語速慢、內(nèi)容簡單的英語動畫(比如《小豬佩奇》《藍色小狗布魯伊》),陪他一起看。看到重復出現(xiàn)的詞,暫停問他“剛才佩奇說的‘sorry’是什么意思呀?”;看到有趣的場景,模仿里面的語氣說“George is crying, what should we do?” 孩子在看動畫的快樂中,會主動吸收英語表達。
購物時“用著學”:去超市買東西,讓孩子當“小翻譯”:“你去問問阿姨,‘牛奶在哪里’怎么說?”(其實是你提前告訴他“Where is the milk?”);結(jié)賬時讓他說“Thank you”;看到進口零食,指著包裝上的英語問他“你看這個單詞‘chocolate’,是不是跟我們學過的‘巧克力’很像?” 當孩子發(fā)現(xiàn)“原來超市里也有英語”,他會覺得“英語離我很近”。
三、家長最容易踩的3個坑,避開就能少走半年彎路
就算方法對了,有些家長還是會“好心辦壞事”。這三個坑我以前也踩過,現(xiàn)在分享出來,你可別再掉進去了:
坑1:“必須每天學夠1小時,少一分鐘都不行”——把“量”看得比“質(zhì)”重要
有些家長覺得“學英語就得靠時間堆”,規(guī)定孩子每天必須學1小時英語,結(jié)果孩子坐在書桌前磨洋工,1小時下來啥也沒記住。其實對小學生來說,“專注20分鐘”比“磨洋工1小時”效果好10倍。
正確做法:每天固定15-20分鐘“黃金學習時間”,比如晚飯后、睡前,這段時間孩子注意力最集中。學完后就徹底讓他玩,別再提英語。重點是“每天都接觸”,而不是“一次學夠量”——就像吃飯,每天吃三頓小的,比一周吃一頓大的健康多了。
坑2:“買了一堆學習APP,孩子自己學就行”——用工具代替親子互動
現(xiàn)在英語學習APP很多,有些家長覺得“把手機給孩子,讓他跟著APP學就行”。但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對著手機學,往往是“左耳進右耳出”,學完就忘。
為什么? 因為語言學習需要“互動”和“情感連接”。你陪孩子說英語時的眼神、笑容、鼓勵的語氣,比APP里的機器人聲音有溫度得多。孩子更愿意為了“讓媽媽開心”而學,而不是為了“APP里的虛擬獎勵”。所以,APP可以當輔助工具,但千萬別代替你和孩子的互動。
坑3:“孩子學不會就是態(tài)度問題,必須嚴厲批評”——把“方法問題”當成“態(tài)度問題”
當孩子背單詞總錯、開口不敢說時,有些家長忍不住發(fā)火:“你就是不認真!這么簡單都學不會!” 其實孩子心里比你還著急,他可能真的是“沒找到方法”,而不是“不想學”。
記住:孩子的“抵觸”往往是“無助”的表現(xiàn)——他不知道怎么學,又怕被批評,只能用“不配合”來保護自己。這時候你蹲下來問他“是不是覺得有點難?媽媽陪你一起想辦法”,比吼他“快學”有用100倍。
最后想說:
孩子學英語就像學走路,一開始搖搖晃晃,甚至會摔跤,但只要我們松開手,給他“能走”的信心、“想走”的興趣、“會走”的方法,他遲早會跑起來。別盯著眼前的“單詞背了多少”“考試多少分”,多看看孩子眼里有沒有“想嘗試”的光——那才是他真正愛上英語的開始。
慢慢來,孩子的成長,比“快”更重要。
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Children_English/502863.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