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被動語態的用法-運用方法-怎么運用
摘要
很多人學英語時,總被被動語態搞得頭大——“什么時候非用被動不可?”“主動句明明更簡單,為啥非要變被動?”“不同時態的被動咋變形?”其實被動語態沒那么玄乎,它就像英語里的“隱形工具”:用對了,句子更地道、更正式;用錯了,反而顯得生硬。今天這篇文章,咱們從“被動語態到底是啥”講起,拆解它的5大核心用法場景、3步變形公式,再揪出90%的人都會踩的坑,最后給你3個能立刻上手的練習方法。看完這篇,你不僅能搞懂“怎么用”,還能明白“為啥這么用”,考試、寫作、口語都能用上。
一、先搞懂:被動語態到底是個啥?
咱們先拋開語法書里的“主謂賓”“動作承受者”這些術語,用大白話解釋:主動語態是“誰干了啥”,被動語態是“啥被誰干了”。
比如你想說“湯姆吃了蛋糕”,主動語態就是“Tom ate the cake”(重點在“湯姆”這個“誰”);如果換成被動語態,就是“The cake was eaten by Tom”(重點在“蛋糕”這個“啥”)。
你看,核心區別就在于:主動語態強調“動作的發出者”,被動語態強調“動作的承受者”。就像拍照時,主動語態是“拍人”,被動語態是“拍被人拍的東西”——不是不能拍,只是重點不一樣。
不過要注意:不是所有句子都能變被動。只有“主謂賓”結構(比如“我吃飯”“他寫書”)才能變,像“我笑了”(主謂,沒有賓語)這種就不行——總不能說“笑被我了”吧?這就離譜了。
二、為啥非要學被動語態?3個痛點讓你明白它的重要性
你可能會說:“主動句多簡單啊,我為啥要費勁學被動?”別急,這3個場景,你肯定遇到過:
1. 不知道“誰干的”,只能用被動
比如你走進教室,發現窗戶破了,但不知道是誰打破的,總不能硬編一個人吧?這時被動語態就派上用場了:“The window was broken.”(窗戶被打破了。)——不用提“誰”,照樣能把意思說明白。
生活里這種情況太多了:“我的錢包被偷了”(I had my wallet stolen.)、“這篇文章是用英語寫的”(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in English.)——總不能每次都問“誰偷的?”“誰寫的?”吧?
2. 想突出“被干的事”,而不是“誰干的”
比如寫論文時,你想說“實驗證明這個理論是對的”,重點是“理論被證明對了”,而不是“誰證明的”。這時用被動就比主動更專業:“The theory was proven correct by the experiment.”(主動句會變成“The experiment proved the theory correct”,重點跑偏到“實驗”上了。)
再比如新聞報道:“30人在事故中受傷”(30 people were injured in the accident.)——重點是“受傷的人”,而不是“事故咋發生的”,被動語態能讓句子更簡潔、更聚焦。
3. 正式場合必須用,不用就顯得“不專業”
如果你給老板寫郵件:“我們已經完成了項目”,用主動句“We finished the project”沒問題,但如果想更正式、更客觀,被動語態會更好:“The project has been completed.”(項目已完成。)——去掉“我們”,突出“項目本身的狀態”,顯得更專業。
學術論文、法律文件、官方公告里,被動語態簡直是“標配”。比如你看英文合同,很少會說“We will deliver the goods”,而是“The goods will be delivered”——這就是規矩,不懂就容易露怯。
三、被動語態的5大核心用法場景,學會就能“對號入座”
知道了為啥要用被動,接下來就得搞清楚“啥時候用”。記住這5個場景,遇到類似情況直接套用就行:
場景1:強調動作的承受者(不想提“誰干的”)
當你想突出“某個東西/人被怎么樣了”,而“誰干的”不重要,甚至不想說時,用被動。
例子:“This book was translated into 10 languages.”(這本書被翻譯成了10種語言。)——重點是“書被翻譯了10種語言”,至于是誰翻譯的,不重要。
反例:如果說“Someone translated this book into 10 languages”(有人把這本書翻譯成了10種語言),重點就變成了“有人”,反而模糊了“書的成就”。
場景2:動作執行者未知或不需要說明
比如開頭說的“窗戶被打破了”,或者“我的手機被修好了”(My phone was fixed.)——你可能不知道誰修的,或者懶得說“修手機的師傅”,直接用被動最省事。
場景3:正式文體(論文、報告、新聞等)
學術寫作里,為了避免主觀,常用被動。比如:
主動:“I found that the data is accurate.”(我發現數據是準確的)——太主觀,像個人觀點。
被動:“It was found that the data is accurate.”(數據被發現是準確的)——去掉“我”,顯得更客觀、更權威。
新聞里也一樣:“A new policy will be announced next week.”(下周將公布一項新政策)——重點是“政策”,而不是“誰公布”。
場景4:避免責任或委婉表達
有時候不想直接說“誰做錯了”,用被動能委婉一點。比如老板批評員工:
直接說:“You made a mistake in the report.”(你在報告里犯錯了)——太沖,容易讓人不舒服。
被動說:“A mistake was made in the report.”(報告里有個錯誤)——只說“錯誤存在”,不點名,給對方面子。
場景5:固定搭配或習慣用法
有些短語就是習慣用被動,記下來就行。比如:
“be born”(出生):I was born in 2000.(我2000年出生)——總不能說“2000年生了我”吧?
“be interested in”(對……感興趣):She is interested in music.(她對音樂感興趣)——固定搭配,不用糾結為啥是被動。
四、3步掌握被動語態變形:從“不會變”到“秒變形”
知道了“啥時候用”,接下來就是“怎么變”。被動語態的核心結構是“be動詞 + 過去分詞”,但不同時態的“be動詞”不一樣,很多人就是卡在這一步。別慌,3步帶你搞定:
第1步:找到主動句的“賓語”,讓它當被動句的“主語”
比如主動句:“Tom ate the cake.”(湯姆吃了蛋糕),賓語是“the cake”(蛋糕),所以被動句的主語就是“the cake”。
第2步:根據主動句的時態,確定被動句的“be動詞”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主動句是什么時態,被動句的“be動詞”就要用對應時態。給你總結了常用的6種時態,記下來:
主動句時態 | 被動句結構(be動詞 + 過去分詞) | 例子(主動被動) |
---|---|---|
一般現在時 | am/is/are + 過去分詞 | He cleans the room. The room is cleaned. |
一般過去時 | was/were + 過去分詞 | She wrote the letter. The letter was written. |
一般將來時 | will be + 過去分詞 | They will finish the work. The work will be finished. |
現在進行時 | am/is/are being + 過去分詞 | He is repairing the car. The car is being repaired. |
過去進行時 | was/were being + 過去分詞 | They were building the house. The house was being built. |
現在完成時 | have/has been + 過去分詞 | We have done the homework. The homework has been done. |
小技巧:被動句的時態,其實就是“be動詞的時態”+“過去分詞”。比如“現在完成時被動”,就是“have/has(現在完成時的標志)+ been(be動詞的過去分詞)+ 過去分詞”,記住這個邏輯,就不容易混了。
第3步:(可選)加上“by + 動作執行者”
如果需要說明“誰干的”,就在句尾加“by + 執行者”。比如:“The cake was eaten by Tom.”(蛋糕被湯姆吃了)。但大部分時候,如果執行者不重要,這部分可以省略,句子會更簡潔。
五、90%的人都會踩的3個坑,看完別再犯!
學會了變形,不代表不會出錯。這3個坑,我當年學的時候也踩過,現在告訴你,別再掉進去:
坑1:漏了“be動詞”,句子直接“殘廢”
被動語態的核心是“be動詞 + 過去分詞”,少了be動詞,句子就不成立。
錯誤:“The letter sent yesterday.”(信昨天被寄了)——缺了be動詞“was”。
正確:“The letter was sent yesterday.”
為啥會漏?因為中文里沒有“be動詞”這個概念,比如“信昨天寄了”,中文不用加“被”也能表被動,導致英語里容易忘了加“be”。記住:只要是被動語態,必須有be動詞!
坑2:過去分詞用錯,把“ed”寫成“ing”
很多人分不清“過去分詞”和“現在分詞”,比如把“broken”寫成“breaking”。
錯誤:“The window was breaking by Tom.”
正確:“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om.”
記個口訣:被動語態用“ed”,現在分詞“ing”表主動/進行。比如“broken”是過去分詞(表被動),“breaking”是現在分詞(表主動,比如“Tom is breaking the window”)。
坑3:主動被動混用,場景搞錯
最典型的就是“該用主動時用了被動”。比如“我喜歡英語”,有人會說“English is liked by me.”——語法沒錯,但聽起來特別別扭!因為“like”這種表“喜好、情感”的動詞,通常用主動語態更自然,除非你非要強調“英語被我喜歡”(但誰會這么說話呢?)。
避坑指南:遇到“see, hear, like, love, hate”這類表“感官、情感”的動詞,優先用主動;遇到“do, make, build, write”這類表“具體動作”的動詞,再考慮被動。
六、3個實操練習方法,7天就能練出“被動語感”
光看懂沒用,得動手練。這3個方法,每天花10分鐘,一周就能明顯進步:
方法1:“主動變被動”改寫練習
找10個簡單的主動句(比如課本里的句子、閱讀材料里的句子),把它們改成被動句。剛開始慢一點,按前面說的“3步變形法”來,熟練后就能秒變。
例子:主動“Mary waters the flowers every day.” 被動“The flowers are watered by Mary every day.”
方法2:“閱讀找被動”游戲
讀一篇英語文章(比如新聞、課文),圈出所有被動語態的句子,分析“它為什么用被動”(是強調承受者?還是正式文體?)。讀多了,你就會發現“哦,原來這里用被動是這個原因”,慢慢就有語感了。
方法3:“翻譯挑戰”——中譯英用被動
找5個中文句子,試著用被動語態翻譯成英語。比如:
“這本書是魯迅寫的。” “This book was written by Lu Xun.”
“作業必須明天交。” “The homework must be handed in tomorrow.”
翻譯完對照答案,看看哪里錯了(比如be動詞時態、過去分詞),下次就不會犯了。
被動語態其實就像英語里的“調味劑”——用對了,句子更有味道;用多了,反而膩。記住“強調承受者、執行者未知、正式場合”這3個核心場景,再掌握“be動詞+過去分詞”的變形公式,多練幾天,你會發現:原來被動語態,也沒那么難嘛!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73373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