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成績有什么用-怎么提高作文-如何提高數學
摘要
GRE成績不只是申請研究生院的“敲門磚”,更是學術潛力、邏輯能力的直觀證明,甚至能為獎學金申請、跨專業轉型加分;作文提分的關鍵不是背模板,而是掌握“觀點+邏輯+例子”的論證公式;數學高分的核心也不是“難題攻克”,而是基礎扎實+避開陷阱——這篇文章會把這三個問題拆透,幫你少走90%的彎路。
一、GRE成績到底有什么用?別再以為只是“必須考”
剛開始準備GRE時,我也吐槽過:“不就是申請學校嗎?為啥非要考這個又難又費時間的考試?”后來接觸了幾十位申請黨和招生老師,才發現GRE的價值遠超“考試”本身——它更像一張“學術能力說明書”,悄悄影響著你的申請結果、獎學金機會,甚至未來的職業選擇。
1. 研究生院的“隱形門檻”:沒有它,初審都過不了
幾乎所有美國、加拿大的研究生院(尤其是博士項目),以及英國、新加坡等國家的頂尖院校,都會明確要求GRE成績。比如斯坦福大學的CS碩士項目,官網直接寫著“GRE成績是申請材料的必要部分”;就算有些學校沒說“必須”,招生官也會把GRE當作“默認參考項”——畢竟申請人數太多,他們需要一個快速篩選“學術潛力達標者”的工具。
重點提示: 不同專業對GRE的“分數敏感度”不同。理工科更看重數學(Quant)成績(目標320+的話,數學最好168+),文科更看重語文(Verbal)和作文(Analytical Writing)(比如教育學、社會學,作文最好4.0+)。
2. 獎學金申請的“硬通貨”:高分=真金白銀
如果你想申全獎(尤其是博士全獎),GRE高分幾乎是“標配”。我認識一個本科雙非的學姐,GPA 3.6不算頂尖,但GRE考了335(數學170),直接拿到了UIUC的全獎PhD——招生老師后來告訴她:“你的數學滿分證明你能快速適應高強度的量化研究,這是我們最看重的?!?
很多學校的獎學金評審表上,GRE分數占比甚至超過實習經歷。比如南加州大學的Merit-based獎學金,明確把“GRE數學165+、語文160+”列為優先條件。
3. 跨專業申請的“救命稻草”:用成績彌補背景短板
如果你想從文科轉理工科,或從理工科轉社科,GRE就是“證明你能跟上課程”的最好工具。比如本科英語專業想申數據科學?GRE數學考到168+,比你臨時補幾門網課更有說服力——招生官會覺得“你有學習量化知識的潛力”。
我身邊有個例子:本科漢語言文學的學長,想申公共政策碩士,GRE數學167,作文4.5,雖然沒修過統計課,但招生官在面試時說:“你的GRE成績讓我們相信你能應對政策分析中的量化內容。”
4. 職業競爭力的“隱藏加分項”:這些行業悄悄看GRE
別以為GRE只有申請時有用。投行、咨詢、外企管培生的招聘中,部分HR會“悄悄關注”GRE成績——他們覺得這能反映你的邏輯能力和學習效率。比如麥肯錫的PST筆試,很多題目和GRE的邏輯題思路相似;高盛的暑期實習申請,簡歷里填“GRE 330+”,通過率會悄悄提高。
二、GRE作文怎么提高?從“寫不出來”到“4.5+”的實戰技巧
GRE作文分Issue(立論文)和Argument(駁論文),各30分鐘,總分6分。很多人覺得“作文拉不開差距”,但其實申請頂尖項目時,3.5和4.5可能就是“錄取”和“ waitlist”的區別。我自己從一開始“30分鐘寫200字”到最后考了4.5,總結出三個“反套路”技巧——真的不用背模板。
1. 先搞懂“評分標準”:ETS到底想看到什么?
很多人埋頭寫卻不提分,是因為沒搞懂ETS的評分邏輯。作文分三個維度:內容(Ideas & Analysis)、邏輯(Organization)、語言(Language Use),其中“內容”和“邏輯”占比80%,語言只要不出現低級語法錯誤就行(別糾結“高級詞匯”)。
Issue(立論文):考“你能不能清晰表達觀點,并給出有說服力的論據”。比如題目“教育應該注重實用性還是創造性?”,你需要選一個立場,然后用“觀點+例子+分析”支撐(例子可以是歷史事件、科學研究、個人經歷,不用高大上,真實具體就行)。
Argument(駁論文):考“你能不能找出別人論證中的邏輯漏洞”。比如題目給一段“某公司因為A地銷量好,所以建議在B地開分店”,你要指出“銷量好不代表原因可復制”“A和B的市場差異沒考慮”等漏洞,每個漏洞都要解釋“為什么是漏洞”。
2. Issue:從“沒思路”到“快速破題”,靠“話題分類庫”
剛開始寫Issue,我對著題目能發呆20分鐘——“科技發展會不會讓人更孤獨?”“政府該不該資助藝術?”完全不知道從哪說起。后來發現,GRE作文題翻來覆去就那幾個話題:教育、科技、社會、政府、藝術、個人發展,每個話題提前準備2-3個“萬能論點+例子”,就能快速破題。
比如“教育類”話題,我總結了3個常用論點:
論點1:教育應該培養批判性思維(例子:蘇格拉底“產婆術”,通過提問讓學生自己思考,而不是灌輸知識);
論點2:實踐比理論更重要(例子:MIT的“項目式學習”,學生通過做機器人、設計APP學知識,畢業就業率比純理論專業高30%);
論點3:教育資源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例子:芬蘭基礎教育投入均等化,讓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成績差距縮小到5%以內)。
實操步驟: 把ETS官網的Issue題庫(共152題)按話題分類,每個話題選3道題練手,強迫自己用準備好的論點+例子展開,寫3篇就能明顯感覺“有話說了”。
3. Argument:從“找不準漏洞”到“精準攻擊”,記6類“高頻邏輯錯誤”
Argument的關鍵是“找漏洞”,但很多人要么找不到,要么找到一堆卻抓不住重點。其實GRE Argument的邏輯錯誤就6類,記住它們,看到題目就能“對號入座”:
邏輯錯誤類型 | 常見例子 | 攻擊思路 |
---|---|---|
因果混淆 | “銷量上升是因為廣告,所以要加大廣告投入” | 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降價、競品退出) |
以偏概全 | “某城市用戶喜歡A功能,所以全國用戶都喜歡” | 樣本不具代表性(城市和農村需求不同) |
無代表性樣本 | “對100個大學生調查顯示,年輕人不愛讀書” | 樣本量太小/群體單一(大學生≠所有年輕人) |
時間類比 | “去年用A方法成功,今年也該用A方法” | 時間變化可能導致條件變化(市場、政策變了) |
非此即彼 | “不支持A政策,就是反對環?!?/td> | 可能有第三種方案(比如B政策更有效) |
數據模糊 | “銷量增長50%,所以產品很成功” | 沒說基數(從100到150,還是從10000到15000?) |
例子: 題目說“某學校用了新教學軟件,學生成績提高了10%,所以應該在全國推廣”。漏洞可能有: 成績提高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老師更努力); 該校學生基礎好,其他學校用可能沒效果(以偏概全); “10%”基數不明(如果原來平均分90,10%就是99,可能是天花板效應)。
4. 練習:“限時寫+針對性改”比“狂寫20篇”更有用
很多人作文練了十幾篇還是3分,問題出在“只寫不改”。正確做法是:
每周寫2篇(1篇Issue+1篇Argument),嚴格限時30分鐘(用手機計時,到點停筆);
寫完自己改:先看邏輯(論點是否清晰?例子是否支撐觀點?漏洞找全了嗎?),再看語言(有沒有重復表達?句子是不是太啰嗦?);
找“活人”改:可以在GRE備考群找同伴互改,或花錢找專業老師(重點看“邏輯漏洞”,語言錯誤次要)。
我當時就是每周和室友互改,她總能指出我“例子和觀點沒關系”的問題——比如寫“科技讓人更孤獨”,我舉了“大家聚會都玩手機”,她問“玩手機一定是孤獨嗎?可能是和朋友線上聊天啊”,后來我改成“過度依賴社交軟件,導致線下真實交流能力退化(比如不會眼神交流)”,邏輯就嚴謹多了。
三、GRE數學怎么提高?從“會做但總錯”到“穩定168+”的避坑指南
中國學生數學基礎普遍不錯,但很多人卡在“160-165”上不去——不是不會做,而是總踩坑:看錯題目、算錯數、知識點盲區。我自己從一開始???62,到最后實考170,總結出三個“提分關鍵”,尤其適合想沖高分的同學。
1. 先掃“知識盲區”:高頻考點清單,一個都別漏
GRE數學考的不是“難度”,而是“廣度”——從小學算術到高中代數、幾何都可能考,但不會超綱。很多人丟分是因為“某個知識點很久沒碰,突然考到就懵了”。建議先花2天時間,把高頻考點過一遍,確保每個都懂:
代數(占比40%):一元二次方程求根、不等式(注意“大于等于”和“大于”的區別)、函數圖像(一次函數斜率、二次函數頂點)、數列(等差/等比數列求和公式);
幾何(占比25%):三角形(內角和180、相似三角形比例、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圓(半徑、直徑、面積、周長公式,圓心角和圓周角關系)、立體幾何(長方體/圓柱體體積公式);
概率與排列組合(占比15%):獨立事件概率(P(A且B)=P(A)P(B))、排列(A(n,m)=n!/(n-m)!)、組合(C(n,m)=n!/(m!(n-m)!));
數據分析(占比20%):圖表題(柱狀圖、折線圖、表格,注意“單位”和“標題”)、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注意“中位數”要先排序)、標準差(數據越集中,標準差越小)。
例子: 我之前總在“排列組合”上丟分,后來發現??嫉木?種題型: 無放回抽樣(比如從5個球里抽2個,C(5,2)); 有順序排列(比如3個人排隊,A(3,3)=6); 元素相同(比如5個相同蘋果分給3個人,用“隔板法”)。把這3種題型練熟,排列組合題再也沒錯過。
2. 再改“粗心毛病”:用“錯題分類本”揪出你的“專屬陷阱”
“粗心”不是借口,而是“習慣問題”。每個人的粗心點都不一樣:有人總看錯“百分比”和“具體數值”,有人總漏看“except”“not”,有人算到最后一步把“+”寫成“-”。解決辦法是:準備一個“錯題分類本”,按錯誤類型記錯題,考前重點看。
常見錯誤類型及避坑技巧:
題目理解錯誤:圈出題干關鍵詞(“integer”整數、“positive”正數、“at least”至少、“not more than”不超過)。比如題目問“x is a positive integer less than 5”,x可能是1,2,3,4(別漏了“positive”,0不算)。
計算錯誤:復雜計算分步驟寫(別心算?。?,比如(3x+2)(2x-5),先算3x2x=6x2,再算3x(-5)=-15x,22x=4x,2(-5)=-10,最后合并6x2-11x-10(步驟寫下來,不容易錯)。
知識點混淆:比如“中位數”和“平均數”——中位數是“排序后中間的數”,平均數是“總和除以個數”。題目問“哪組數據的中位數大”,別傻乎乎去算平均數。
我的錯題本例子:
> 錯誤類型:題目理解錯誤
> 題目:If x and y are positive integers, and x2 + y2 = 25, what is the maximum value of x + y?
> 錯因:漏看“positive integers”,以為x和y可以是0,算成x=5,y=0時x+y=5,其實正確答案是x=3,y=4(或x=4,y=3),x+y=7。
> 避坑技巧:圈出“positive integers”,列出所有可能的整數對(1,24不行,2,21不行…3,4可以)。
3. 最后練“解題速度”:用“排除法”“代入法”節省時間
GRE數學35分鐘做20題,平均每題1分45秒,時間不算緊,但遇到復雜題容易超時。這時候“解題技巧”比“硬算”更重要:
排除法:選項是范圍或具體數值時,先排除明顯錯誤的。比如題目問“x2=16,x=?”,選項有-4、0、4、8、16,先排除0、8、16,剩下-4和4,再看題干有沒有說“positive”,沒說的話兩個都對(但GRE數學選項一般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所以大概率題干有隱藏條件)。
代入法:代數題直接把選項代入方程驗證。比如“3x + 5 = 20,x=?”,選項有5、6、7,代入x=5:35+5=20,正好,直接選5(比解方程快)。
估算:圖表題或大數據計算,不用算精確值,估算范圍。比如“某公司去年利潤12345美元,今年增長23.7%,今年利潤約為多少?”,23.7%≈25%,123451.25≈15431,選項里找接近的(別糾結小數點后幾位)。
重點提示: 數學想考170,一定要留5分鐘檢查!檢查時重點看“題干關鍵詞”“計算步驟”“選項有沒有看錯”——我實考時就是檢查發現一道題把“radius”(半徑)看成了“diameter”(直徑),改過來才保住滿分。
GRE備考就像“拆盲盒”,你以為難的地方可能很簡單,你忽視的細節反而決定成敗。成績的價值藏在申請的每個環節,作文的邏輯需要慢慢打磨,數學的陷阱要靠耐心避開——別焦慮,一步一步來,你想要的分數,其實沒那么遠。
(注:文中涉及的院校要求、獎學金政策等,具體以學校官方最新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723913.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