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有幾篇閱讀理解
摘要
SAT閱讀部分共有 5篇文章,總題目52道,考試時間65分鐘,平均每篇文章13分鐘(含做題)。這5篇文章涵蓋 文學小說、歷史/社會研究(可能含雙篇對比)、科學類(2-3篇,可能含圖表) 三大類,每類文章考察重點不同,備考時需針對性突破。很多考生覺得閱讀“時間緊、文章難、選項坑”,但只要搞懂每類文章的“套路”,提分并不難。
一、先給結論:SAT閱讀到底有幾篇?分別考什么?
剛開始準備SAT的同學,翻開閱讀試卷可能會有點懵:文章又長又雜,題目還繞。其實SAT閱讀的“家底”很清晰——固定5篇文章,每篇10-11道題,共52題。這5篇文章不是隨便湊的,而是嚴格按“學科比例”分配的,具體如下:
1. 文學小說(1篇)
來源:多為19-20世紀英美小說,偶爾有當代作品(比如2023年考過尼日利亞作家的短篇),主題常涉及“人物情感變化”“社會階層差異”“成長與自我認知”。
特點:文字優美但“藏信息”,比如通過環境描寫暗示人物心情(例:“窗外的雨下了整整一夜,他盯著玻璃上的水痕,直到天亮也沒動過”——可能暗示人物內心的糾結或絕望)。
題目坑點:常考“人物態度”“細節作用”,選項容易用“過度解讀”誤導(比如原文說“她笑了笑”,選項說“她對男主充滿好感”,但可能只是禮貌性微笑)。
2. 歷史/社會研究(1-2篇,可能含雙篇對比)
來源:分兩類:
歷史文獻:美國建國時期的重要文本(如《獨立宣言》《聯邦黨人文集》)、黑人民權運動文獻(如馬丁·路德·金演講)、女性平權相關文章(近年考頻上升);
社會科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報告(比如“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孤獨感的影響”“城市化對傳統社區的沖擊”)。
特點:歷史文獻“難在語言”(長難句多,比如18世紀文本里“wherein”“thereof”這種古英語詞常見);社會科學“難在邏輯”(研究結論、實驗設計、數據解讀是重點)。
雙篇對比題(如果出現):兩篇文章討論同一話題(比如“是否應該限制企業壟斷”),題目會問“兩篇觀點的關系”“作者1會如何評價作者2的論點”,需要先分別抓兩篇主旨,再對比差異。
3. 科學類(2-3篇,可能含圖表)
來源: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多選自《科學美國人》《自然》等期刊的通俗文章(不會考專業術語,但會涉及實驗過程和結論)。
特點:結構清晰,常按“提出問題實驗過程得出結論未來研究方向”展開,圖表題是特色(比如折線圖顯示“溫度與酶活性的關系”,題目問“哪個溫度下酶活性最高”,直接看圖表即可,不用讀全文)。
題目套路:“實驗目的”“結論支持/削弱”“數據解讀”是高頻考點,比如問“作者做這個實驗是為了驗證什么假設”,答案往往在實驗描述前的“However”“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之后。
二、考生最頭疼的3個“閱讀痛點”,你中了幾個?
我帶過的學生里,80%一開始都覺得閱讀“難到想放棄”,但細聊發現,大家的痛點其實很集中,而且都有解決辦法:
痛點1:“文章太長,讀不完!65分鐘5篇,每篇13分鐘,光讀文章就要8分鐘,做題只剩5分鐘,根本來不及!”
真相:SAT閱讀考的不是“逐字讀懂”,而是“精準定位”。比如科學文章,開頭的背景介紹(“全球氣候變暖是熱門話題”)可以略讀,直接找“研究問題”(“但北極凍土融化的速度是否被低估了?”)和“實驗結論”(“新研究發現,凍土融化速度比之前快2倍”)。
實操技巧:用“段落首尾句+轉折詞”抓主旨。每段只讀第一句(總起)、最后一句(總結),遇到“However”“But”“Instead”(轉折)、“Therefore”“Thus”(結論)時放慢速度,這些地方90%是考點。我有個學生用這個方法,讀文章時間從8分鐘壓縮到5分鐘,正確率反而提升了15%。
痛點2:“歷史文章像天書!什么‘unalienable rights’‘consent of the governed’,單詞都認識,連起來不知道在說什么!”
破解關鍵:先補“背景知識”,再抓“作者立場”。比如看到“Federalist vs. Anti-Federalist”(聯邦黨人與反聯邦黨人)的爭論,馬上想到核心分歧是“聯邦政府權力是否應該大于州政府”;看到“Susan B. Anthony”(蘇珊·安東尼),就知道是女性選舉權相關,作者立場大概率是“支持女性平等權利”。
小工具:推薦《SAT歷史文獻高頻話題總結》(網上能找到免費版),把常考的“獨立戰爭”“廢奴運動”“民權運動”等話題的背景、核心人物、典型論點整理出來,考前過一遍,讀文章時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痛點3:“選項太繞,排除兩個后,剩下兩個總選錯!感覺每個選項都有點道理……”
避坑原則:答案必須“原文有依據”,杜絕“腦補”。比如題目問“作者為什么提到‘蜜蜂授粉’”,原文說“蜜蜂數量減少導致農作物減產,這說明生態鏈的每個環節都很重要”,正確選項應該是“舉例說明生態鏈的關聯性”,而不是“強調保護蜜蜂的重要性”(后者是你自己的延伸,原文沒直接說“要保護”)。
練習方法:做錯題時,在原文中劃出“正確答案的依據句”,再對比錯誤選項為什么錯(是“偷換概念”“過度推理”還是“無中生有”)。堅持一周,你會發現“選項坑”其實很固定。
三、不同基礎考生的“閱讀提分攻略”(附具體步驟)
1. 基礎薄弱(目前正確率<50%):先搞定“單詞+長難句”
單詞:重點背“SAT閱讀高頻詞”(不是GRE難詞,而是“態度詞”如“skeptical”“advocate”,“邏輯詞”如“nevertheless”“consequently”),每天30個,用“語境記憶法”(比如在閱讀文章中遇到生詞,直接記句子,比背單詞書效果好)。
長難句:用“主謂賓拆分法”,比如這句話:“Although the study initially seemed to suggest that caffeine improves memory,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data revealed that the effect was only significant in participants under the age of 30.” 先找主句主語“analysis”,謂語“revealed”,賓語“that...”,再看從句“Although...”,結構就清晰了。每天分析5個長難句,2周后讀文章會順暢很多。
2. 中等水平(正確率50%-70%):分題型突破,總結“錯題規律”
文學小說:重點練“人物情感題”和“細節作用題”。比如遇到“她握緊了拳頭,指甲深深嵌進掌心”,問“這個細節表現了人物的什么心情”,答案可能是“憤怒”“緊張”或“決心”,要結合上下文的情節(比如前一句說“她聽到對方撒謊”,那就是“憤怒”)。
歷史/社會科學:練“論點識別題”和“雙篇對比題”。論點通常在首段結尾或第二段開頭,雙篇對比先分別找每篇的“核心觀點”(贊成/反對什么),再看“關系”(支持、反駁、補充)。
科學文章:練“圖表題”和“實驗題”。圖表題先看表頭和坐標軸,再找題目中的關鍵詞(比如“2010年數據”),直接定位;實驗題重點找“實驗目的”(通常在實驗描述前一句)和“結論”(通常在實驗描述后一句)。
3. 高分沖刺(正確率>70%):模考+復盤,抓“冷門考點”
模考:嚴格按65分鐘5篇計時,用官方真題(目前最新到2024年5月),模擬真實考試節奏(比如第3篇容易疲勞,要提前調整狀態)。
復盤:不僅分析錯題,還要分析“不確定但蒙對的題”,這些題是提分的關鍵。比如“作者對XX的態度”,你在“中立”和“謹慎支持”之間猶豫,最后蒙對了“謹慎支持”,就要回原文找依據(比如作者用了“promising”“may”這類詞,說明是“謹慎支持”)。
冷門考點:比如“詞匯題”(問“某個詞在文中的含義”,一定要結合上下文,不是考本義)、“段落作用題”(問“第3段在全文的作用”,通常是“引出新觀點”“反駁前文”或“舉例支持”)。
四、最后提醒:關注官方最新動態
目前SAT閱讀的“5篇文章”結構是2016年改革后的穩定模式,但College Board(美國大學理事會)偶爾會微調細節(比如近年科學文章的圖表題占比略有上升)。如果未來有改革計劃,建議大家通過College Board官網或官方公眾號獲取信息,本文內容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其實SAT閱讀沒那么可怕——它更像一場“邏輯游戲”,只要你摸清每類文章的“脾氣”,掌握定位和排除法,正確率自然會上去。我帶過的學生里,從“閱讀錯20題”到“錯5題以內”的大有人在,關鍵是別被“長文章”嚇到,一步一步拆解,你會發現:原來閱讀提分,真的有方法。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71231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