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鍛煉英語閱讀能力
你是不是也這樣:背了幾千個單詞,拿起英文文章還是像看天書?讀一句話要反復回讀三趟,明明每個詞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道啥意思?好不容易讀完一篇,合上書啥也沒記住,更別說做題或獲取信息了?
別慌,你不是一個人。英語閱讀能力差,從來不是“單詞量不夠”這么簡單——它藏著對語言邏輯的陌生、對閱讀方法的誤解,甚至是對“讀英語”這件事的心理恐懼。今天這篇文章,我會把自己從“看到英文就頭疼”到“能啃原版書、讀外刊”的實戰經驗拆解清楚,從“選對材料”到“練對方法”,再到“避開坑”,每個步驟都給你具體例子,看完就能上手練。
一、先搞明白:你讀英語費勁,可能不是“單詞少”,而是踩了這些坑
很多人一提“閱讀差”,第一反應就是“我得去背單詞”。但我見過太多背了四六級單詞書的人,讀篇《經濟學人》還是卡殼——問題可能出在你沒避開這些“隱形坑”:
坑1:“逐字翻譯”式閱讀,把自己累死了
你是不是習慣一邊讀英文,一邊在腦子里“翻譯”成中文?比如看到“Despite the heavy rain, she still went out”,非要在心里默念“盡管下著大雨,她還是出去了”。這種“英文中文理解”的路徑,會讓閱讀速度慢到離譜,而且一旦遇到長難句,翻譯到一半就忘了前半句說啥。
舉個例子:“The study, which was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nd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last month, found that people who read for 30 minutes daily are 20% more likely to report high levels of happiness than those who don’t.”
逐字翻譯的人會糾結“conducted”“published”“likely”這些詞的中文意思,結果整句話讀完,可能只記住了“哈佛大學”“心理學雜志”,卻沒抓住核心:“每天讀30分鐘的人比不讀的人幸福感高20%”。
坑2:選的材料太難,越讀越喪
我剛開始練閱讀時,跟風買了本《百年孤獨》英文版,翻開第一頁就被“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 Colonel Aureliano Buendía was to remember that distant afternoon when his father took him to discover ice.” 這句話干懵了——人名長、句子繞,讀了三頁就扔一邊了。后來才明白:閱讀材料的難度,應該是“跳一跳夠得著”的,太難會打擊信心,太簡單又學不到東西。
比如你現在只能看懂初中英語課本,非要去讀《紐約時報》的社論,就像讓剛學會走路的人去跑馬拉松,不放棄才怪。
坑3:只“讀”不“練”,以為“多看就會了”
有人說“我每天刷英文新聞,為啥閱讀還是沒進步?” 因為你只是“掃過文字”,沒有主動“處理信息”。就像你天天路過一家店,卻從沒記住它賣啥——閱讀不是“眼睛看”,是“腦子動”:你得思考“這句話在說啥”“作者為啥這么說”“這段和上一段有啥關系”。不帶著問題讀,讀再多也是白搭。
二、分階段練:從“能看懂”到“讀得透”,每個階段這樣做
英語閱讀能力不是“突然學會”的,得一步一步來。我把它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目標、材料、方法都不一樣,你可以對號入座:
階段1:入門期——先讓自己“愿意讀”,消除“英文恐懼”
目標:每天能輕松讀10分鐘英文,不覺得累,能大概知道文章在講啥(不用逐字看懂)。
適合人群:單詞量3000以下,讀簡單文章都費勁的人。
選對材料:別一上來就啃大部頭,從“短、有趣、貼近生活”開始
分級讀物:牛津書蟲系列、黑貓分級讀物(從“入門級”開始,比如300詞、500詞難度,故事性強,比如《愛麗絲夢游仙境》《福爾摩斯探案集》簡易版)。
英文繪本/漫畫:《Peppa Pig》《Garfield》(圖文結合,單詞簡單,句子短,讀起來像看動畫片)。
“雙語對照”的簡單文章:比如“中國日報雙語新聞”的“輕松閱讀”板塊,講的是生活小事(比如“為什么貓咪喜歡踩奶”“熬夜后如何快速恢復”),英文簡單,讀完還能對照中文檢查自己有沒有看懂。
方法:“無壓力泛讀+高頻詞積累”,先求“量”再求“質”
每天花15-20分鐘,選一篇材料,按這個步驟讀:
1. 第一遍“裸讀”:不查單詞,不糾結句子,像看小說一樣快速過,試試能不能抓住“誰、做了什么、結果怎么樣”這三個核心信息。
比如讀牛津書蟲《The Little Prince》(小王子)簡易版,第一遍可能只看懂“一個小男孩(小王子)住在小星球上,后來去了其他星球”,足夠了,不用非要搞懂“asteroid”(小行星)怎么拼。
2. 第二遍“標記高頻詞”:拿支筆,圈出反復出現的單詞(比如“planet”“friend”“flower”),這些詞就是“高頻詞”,比你背單詞書里的生僻詞有用10倍。讀完后查這些詞的意思,記在本子上(不用背拼寫,混個臉熟就行)。
3. 每周“回顧”:把這周圈的高頻詞翻出來,看看能不能想起意思——不用刻意背,見多了自然就記住了。
舉個我的例子:我入門時讀《Peppa Pig》的英文繪本,第一周圈出了“muddy”(泥濘的)、“jump”(跳)、“puddle”(水坑),因為佩奇一家總在泥坑里跳。后來再讀其他繪本,看到“puddle”就知道是“水坑”,根本不用背。
階段2:進階層——提升“閱讀速度”和“信息抓取能力”
目標:能讀中等難度的文章(比如高考英語閱讀、BBC Learning English的“6 Minute English”文字稿),每分鐘讀80-100詞,讀完能說出主要觀點和細節。
適合人群:單詞量3000-5000,能看懂簡單故事,但讀長文章慢、抓不住重點的人。
選對材料:從“故事”轉向“信息類文章”,帶點“實用性”
外刊簡易版:BBC Learning English的“News Review”(每周新聞回顧,用詞簡單,會解釋熱點詞)、《The Atlantic》的“Easy Read”板塊(把長文章簡化,保留核心信息)。
考試真題閱讀:高考英語、大學四級閱讀真題(別刷題,就當“材料”讀,真題的文章邏輯清晰,適合練信息抓取)。
英文學習類博客:比如“EnglishClub”的“Reading Practice”板塊,有“如何學英語”“國外文化習俗”等文章,內容實用,句子結構也典型。
方法:“略讀+掃讀+精讀”結合,像“偵探破案”一樣找信息
這個階段不能再“隨便讀”了,要學會“帶著目的讀”。推薦一個我自己用了超有效的“三步閱讀法”:
第一步:略讀(Skim)——1分鐘搞懂“文章講啥”
先看標題、副標題,再快速掃讀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英文文章通常“總分總”結構,段落首尾句往往是主題句)。
比如讀一篇題為“5 Ways to Improve Your Sleep”的文章:
標題:5個改善睡眠的方法
第一段首尾句:“Many people struggle to sleep well... Here are 5 simple tips that really work.”(很多人睡不好……這里有5個簡單有效的方法)
第二段首句:“First, avoid screens an hour before bed.”(第一,睡前一小時別用電子設備)
第三段首句:“Second, keep your bedroom dark and cool.”(第二,讓臥室保持黑暗和涼爽)
——1分鐘掃完,你就知道文章講“改善睡眠的5個方法”,分別是“不用電子設備、臥室環境、……”,核心信息全抓住了。
第二步:掃讀(Scan)——30秒定位“細節信息”
如果題目問“第3個改善睡眠的方法是什么”,或者你想知道“為什么睡前不能用電子設備”,就用“掃讀”:眼睛像掃描儀一樣,在文章里找關鍵詞(比如“third”“screens”),找到后精讀那一句。
比如找“screens”,很快會看到:“Screens emit blue light, which tricks your brain into thinking it’s daytime and stops the release of melatonin, the hormone that helps you sleep.”(電子設備發出藍光,讓大腦以為是白天,從而抑制褪黑素——幫助睡眠的激素——的分泌)。不用讀全文,30秒就能找到答案。
第三步:精讀(Close Read)——每周1篇,吃透“長難句”和“邏輯”
挑一篇你覺得“有點難但能看懂70%”的文章,逐句精讀,重點搞懂兩個東西:
長難句怎么拆:找“主謂賓”(句子的骨架),其他都是修飾(定語、狀語、從句)。
比如這句話:“Although I have studied English for 10 years, I still find it hard to understand native speakers when they talk quickly.”
主謂賓是“I find it hard”(我覺得難);“Although...”是讓步狀語從句(盡管……);“to understand native speakers”是真正賓語;“when they talk quickly”是時間狀語從句。拆完后,句子邏輯就清晰了。
段落之間的關系:是“并列”(first, second)、“轉折”(however, but)、還是“因果”(so, therefore)?用“//”隔開段落,在旁邊標上“并列”“轉折”,幫助理解文章結構。
重點提示:精讀不用多,每周1-2篇就夠,但每篇要花30分鐘以上,把每個長難句拆明白,把邏輯關系標清楚——堅持1個月,你會發現讀長文章不暈了。
階段3:高階層——從“讀懂內容”到“看透邏輯和作者意圖”
目標:能讀原版書、外刊深度報道(比如《經濟學人》《紐約客》),讀完能分析作者的觀點、論據,甚至看出“哪些是事實,哪些是作者的主觀判斷”。
適合人群:單詞量5000+,能輕松讀中等難度文章,想進一步提升“深度閱讀”能力的人。
選對材料:讀“有觀點、有邏輯”的文章,比如原版書、外刊社論
原版書:選非虛構類(Non-fiction),比如《Atomic Habits》(原子習慣)、《Educated》(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類書觀點明確,論據清晰,適合練邏輯分析。
外刊:《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的社論、《The New Yorker》的評論文章——作者會用數據、案例、對比來支撐觀點,邏輯嚴密。
TED演講稿:文字稿+視頻結合,既能練閱讀,又能理解作者的語氣和情緒(比如“諷刺”“鼓勵”),幫助你判斷“作者真實想表達什么”。
方法:“邏輯梳理+批判性閱讀”,不只“接受信息”,還要“質疑信息”
這個階段的閱讀,重點不是“記住內容”,而是“理解作者怎么說服你”。推薦用“思維導圖法”和“3W提問法”:
思維導圖法:讀完一篇文章,畫一張思維導圖,標清楚:
核心觀點(Main Idea)
分論點1+論據(例子/數據)
分論點2+論據
作者的結論(Conclusion)
比如讀《經濟學人》一篇關于“遠程辦公利弊”的社論,思維導圖可以這樣畫:
核心觀點:遠程辦公有利有弊,需平衡
分論點1:利——節省通勤時間,提高效率(論據:某公司調查顯示遠程辦公后效率提升15%)
分論點2:弊——團隊溝通成本增加,新人融入難(論據:某團隊因遠程辦公導致項目延期)
結論:企業應采用“混合辦公”模式
3W提問法:讀完后問自己三個問題,逼自己深入思考:
1. What:作者說了什么?(總結核心觀點,用自己的話復述)
2. Why:作者為什么這么說?(他的立場是什么?有沒有隱藏的利益相關?比如一篇說“某產品很好”的文章,作者是不是收了廣告費?)
3. How:作者怎么說服我的?(用了數據、案例,還是權威引用?這些論據可靠嗎?)
比如讀一篇推薦“每天喝8杯水”的文章,你可以問:“作者說‘每天8杯水’的依據是什么?是哪個研究機構的結論?有沒有其他研究說‘不用喝這么多’?”——帶著這些問題讀,你就不會輕易被“信息”牽著走,而是能形成自己的判斷。
三、3個“日常小技巧”:把碎片時間變成“閱讀能力充電寶”
除了專門練,生活里的碎片時間也能用來“磨耳朵”(哦不,“磨眼睛”),積少成多效果超明顯:
1. 把手機APP換成“英文模式”
比如微信、微博、抖音,都可以在設置里改成“English”——剛開始可能有點懵,但每天刷手機時,“關注”“點贊”“評論”這些詞看多了,自然就記住了。我現在刷英文抖音,看到“viral”(爆火的)、“trend”(趨勢)這些詞,根本不用反應。
2. 讀“你本來就感興趣”的東西
如果你喜歡追星,就去看偶像的英文采訪;喜歡做飯,就看英文菜譜(比如“add 2 tbsp of sugar”——2湯匙糖,簡單又實用);喜歡打游戲,就看游戲的英文官網或攻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讀自己喜歡的內容,根本不會覺得“在學習”,反而像在“娛樂”。
3. 別害怕“讀不懂”,接受“不完美閱讀”
我現在讀《經濟學人》,還是會遇到不認識的詞,有時候一段話要讀兩遍才懂——這太正常了!閱讀不是“考試”,不需要“100%看懂”。哪怕一篇文章只看懂60%,只要你抓住了核心觀點,就是“有效閱讀”。別因為幾個生詞就放棄,告訴自己:“沒關系,下次再讀可能就懂了。”
最后想說:
英語閱讀能力,就像學騎車——剛開始覺得難,怕摔、怕控制不好方向,但練多了,身體和腦子會形成“肌肉記憶”,看到英文就知道“怎么讀、怎么抓重點”。
別想著“一口吃成胖子”,從今天開始:
如果你是入門級,就找本分級讀物,每天讀15分鐘;
如果你是進階級,就用“略讀+掃讀”練真題,每周精讀1篇外刊;
如果你是高級,就拿本原版書,畫思維導圖分析邏輯。
堅持3個月,再回頭看,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能輕松讀懂以前“不敢碰”的英文文章了。
閱讀這件事,沒有捷徑,但有方法。方法對了,時間會給你答案。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709646.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