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2要提交幾門成績
摘要
關于“SAT2要提交幾門成績”,沒有統(tǒng)一答案——美國大學對SAT2的要求分“強制提交”“建議提交”“不要求提交”三類,具體提交數量需根據目標校政策、申請專業(yè)和自身優(yōu)勢決定。比如麻省理工仍明確要求2門,哈佛“建議提交2門”,而加州系大學已完全不看SAT2。盲目多考或漏考都可能影響申請,這篇文章會幫你理清規(guī)則、避坑,還會附上學長學姐的真實案例和選科策略。
一、先搞懂:美國大學對SAT2的3種態(tài)度(90%的人第一步就錯了)
很多同學上來就問“要交幾門”,但其實更該先弄清楚:你申請的學校到底“要不要SAT2”?不同學校的態(tài)度天差地別,我當年申請時就踩過坑——以為“好學校都要3門”,結果考了5門,浪費時間還沒用到。
1. 強制提交:必須交,少一門都不行
這類學校不多,但都是頂尖牛校,比如麻省理工學院(MIT):官網明確寫著“所有申請者必須提交SAT2成績,包括數學2和一門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建議物理)”,少一門直接不符合申請資格。
還有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雖然2024年起調整為“可選提交”,但官網補充“如果提交,建議數學2+物理/化學”,實際錄取中提交的學生占比仍超90%,等于“隱性強制”。
2. 建議提交:交了加分,不交不扣分(但“建議”=“最好交”)
大部分Top30-50的學校屬于這類,比如哈佛大學:官網寫“SAT2不是必須的,但建議提交2門體現學術優(yōu)勢的科目”;耶魯大學更直接:“如果有SAT2成績,歡迎提交,我們會納入評估”。
這里的“建議”其實是“潛規(guī)則”——去年我?guī)У囊粋€學生申請康奈爾,SAT1分數不錯,但沒交SAT2,被招生官郵件“委婉提醒”:“你的申請材料很優(yōu)秀,若能補充學科成績會更完整”。后來補了數學2和物理,才拿到offer。
3. 不要求提交:交了也白交,別浪費時間
這類學校越來越多,尤其是受“標化可選”(Test-Optional)政策影響,比如加州大學系統(tǒng)(UC):2020年起明確“不再考慮SAT2成績,提交也不會納入評估”;紐約大學(NYU)、波士頓大學(BU) 等也在官網標注“SAT2不是申請必需材料”。
注意:“不要求”≠“禁止提交”,但招生官明確說過“我們不會看”,所以別傻呵呵地考了還送分,浪費申請費(送分一門12美元呢)。
二、確定要提交后:到底選幾門?(附3類學生的最優(yōu)解)
如果目標校屬于“強制”或“建議提交”,接下來要決定“交幾門”。記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匹配學校要求+體現學科優(yōu)勢”。
1. 申請“強制提交”的學校:按要求來,別多別少
比如MIT要求2門(數學2+科學),你就老老實實考2門,考3門反而可能讓招生官覺得“抓不住重點”。去年有個學生申請MIT,考了數學2、物理、化學3門,結果化學分數一般(750),反而被招生官質疑“為什么不把時間花在提升物理分數上”(物理780,其實可以沖到800)。
2. 申請“建議提交”的學校:2門是“安全線”,3門是“加分項”(但有前提)
基礎版(2門):適合大部分學生。選自己最擅長的科目,比如理科生選“數學2+物理”,文科生選“數學2+美國歷史”(別選冷門科目,比如中文,除非你是美高且歷史/文學弱)。
進階版(3門):適合目標Top20、想突出學術能力的學生。但3門必須“門門高分”(至少750+,最好800),否則不如只交2門800的。比如我一個學生申請普林斯頓,交了數學2(800)、物理(800)、化學(790),招生官在面試時專門夸他“學科均衡且頂尖”。
3. 特殊情況:專業(yè)對口比數量更重要
如果你申請的是特定專業(yè),比如工程類,建議提交“數學2+物理”;商科提交“數學2+經濟”;生物/醫(yī)學提交“生物+化學”。去年有個學生申請約翰霍普金斯的生物專業(yè),只交了數學2(780)和生物(800),雖然只有2門,但生物分數突出,照樣拿到錄取。
三、選科避坑指南:這3個錯誤90%的人都犯過
確定數量后,選科更關鍵。我見過太多學生“跟風選科”,比如別人選物理自己也選,結果考砸了。分享3個真實踩坑案例,幫你避開雷區(qū):
1. 誤區(qū):“數學1比數學2簡單,先考數學1試試水”
錯!數學1和數學2的難度差遠了,但含金量也差遠了。數學1只考代數、幾何,適合數學基礎弱的學生;數學2覆蓋微積分入門、三角函數,難度高,但Top50學校幾乎只認數學2(比如杜克官網明確說“優(yōu)先考慮數學2成績”)。
正確做法:除非數學極差(模考數學2低于650),否則直接沖數學2,備考1-2個月,800分不難(知識點固定,真題重復率高)。
2. 誤區(qū):“文科選美國歷史,理科選化學,大家都這么選”
別盲目跟風!選科要結合“自身優(yōu)勢+學校偏好”。比如美國歷史確實是熱門,但對國際生來說很難(需要大量歷史背景知識,寫作題占比高),去年我有個學生美史模考680,換成世界史后考了780——世界史考點更宏觀,對中國學生更友好。
理科里,物理比化學簡單(公式固定,計算量小),但如果你化學基礎好(高中化學90+),選化學更容易拿800(化學容錯率更高,錯3-4題還能800,物理錯2題就可能790)。
3. 誤區(qū):“考了5門,總有一門能用吧?”
大錯特錯!招生官看的是“最高分+科目匹配度”,不是數量。比如你考了數學2(700)、物理(680)、化學(720)、生物(650)、美國歷史(600),提交5門反而顯得“沒有強項,盲目刷題”。不如只交數學2和化學,突出優(yōu)勢。
四、備考時間表:3個月沖刺2門800,這樣規(guī)劃最高效
很多同學糾結“SAT1和SAT2怎么平衡”,其實兩者不沖突,3個月完全能搞定2門SAT2。分享一個我?guī)W生用過的“高效備考表”:
第1個月:確定科目+打基礎(每天1.5小時)
第1周:做2套真題,確定2門科目(比如數學2+物理)。
第2-4周:過知識點(用Barron教材,數學2重點看三角函數、復數;物理重點看力學、電磁學),每天整理10個公式+錯題。
第2個月:刷題+錯題復盤(每天2小時)
刷真題(優(yōu)先College Board官方真題,共8套;不夠再刷Princeton Review),數學2和物理隔天交替刷。
錯題本按“知識點分類”(比如數學2的“排列組合”、物理的“動量守恒”),每周復盤1次,確保同類題不再錯。
第3個月:模考+沖刺(每天2.5小時)
每周2次全真模考(嚴格計時,用答題卡),模考后分析“丟分點”:是知識點不會?還是計算失誤?
最后10天:只看錯題本+高頻考點公式,保持題感(每天做1套小題,不用完整模考)。
小提醒:SAT2每年有5次考試(5月、6月、8月、10月、12月),建議5月或6月考(高二下學期,時間充裕),別拖到12月(申請截止前太趕,容易心態(tài)崩)。
五、寫在最后:SAT2只是“敲門磚”,別讓它成為你的負擔
說到底,SAT2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招生官更看重你的GPA、文書、活動經歷,SAT2只是證明你“學科基礎扎實”的工具。
如果你目標校不要求,就別浪費時間;如果要求,就選2-3門擅長的,考出高分。記住:申請沒有“標準答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注:部分學校政策可能隨“標化可選”趨勢調整,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請以申請當年學校官網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700098.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