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考試為什么會設立加試
一、先給答案:加試不是“刁難”,是ETS的“科學小心機”
如果你考過托福,大概率遇到過這種情況:閱讀做到第三篇,發現時間只剩20分鐘;或者聽力聽完兩個section,耳機里又冒出一段對話——這時候心里難免咯噔一下:“不會是遇到加試了吧?”
加試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托福非要“多此一舉”?是不是故意耗我們的精力?其實,加試不是ETS的“惡意刁難”,反而藏著對考試公平、成績靠譜的“小心機”。今天就把這件事說透,幫你搞懂加試的來龍去脈,以后再遇到也能心里有數。
二、先搞清楚:加試到底是個啥?
在聊“為什么”之前,得先知道“是什么”。托福加試,官方叫“Unscored Section”(不計分部分),但它不是隨便加的,只會出現在閱讀或聽力部分,口語和寫作永遠沒有加試(這點可以放心)。
具體來說:
閱讀加試:正常考試是3篇閱讀(約60分鐘),加試后會變成4篇(約80分鐘);
聽力加試:正常是2個section(1個對話+2個講座,約60分鐘),加試后會變成3個section(約90分鐘)。
最關鍵的是:你永遠不知道哪部分是加試。ETS不會告訴你“這篇閱讀不算分”,所以考場上所有題目都得認真做——萬一你以為是加試的部分,其實是算分題呢?
之前就有學生跟我吐槽:“上次考試覺得第二篇閱讀太難,心想‘肯定是加試’,隨便蒙了幾道,結果成績出來閱讀分數暴跌……”這種“賭運氣”的心態,真的要不得。
三、核心問題:ETS為什么非要加這“一刀”?
搞懂了加試的形式,咱們來挖根源:全球每年有幾百萬人考托福,ETS完全可以按“3篇閱讀+2個聽力section”的固定模式出題,為什么非要折騰出“加試”這個環節?背后其實有4個硬核原因,每個都和“考試公平”“成績靠譜”直接相關。
1. 原因一:給不同場次的考試“校準難度”,避免“同分不同力”
你有沒有想過:1月的托福和6月的托福,題目難度可能不一樣?
比如,1月的閱讀文章全是科普類(考生普遍覺得簡單),6月全是歷史類(考生普遍覺得難)。如果直接按正確率算分,1月考生可能輕松拿25分,6月考生拼死拼活才23分——這顯然不公平。
加試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當“難度校準器”。
ETS會在每次考試中加入一些“錨題”(Anchor Items)——這些題目是固定的、難度已知的舊題(可能出現在加試里,也可能混在算分題里)。通過分析所有考生在這些“錨題”上的正確率,ETS就能判斷:這場考試的整體難度,和其他場次比是高了還是低了?
舉個例子:假設全球考生在“錨題A”(難度中等)上的平均正確率是60%。如果1月考試的考生在“錨題A”上正確率是70%,說明1月題目整體偏簡單,那么算分時會“壓分”(比如正確率80%可能只給24分);如果6月考生在“錨題A”上正確率是50%,說明題目偏難,算分時會“提分”(比如正確率70%可能給25分)。
而加試,就是“錨題”最常見的藏身之處。通過加試收集大量考生的答題數據,ETS才能確保:無論你什么時候考,25分的托福閱讀,代表的都是全球考生中同一水平的能力——這才是“標準化考試”的核心。
2. 原因二:測試新題質量,避免“坑考生”
托福題庫不是一成不變的。ETS每年要更新大量新題(比如閱讀文章、聽力講座),但這些新題能不能用?難度是否合適?區分度夠不夠(能不能把不同水平的考生分開)?不能直接讓考生“試水”——萬一新題太難,導致全場分數暴跌,考生肯定不答應。
這時候,加試就成了新題的“試驗場”。
ETS會把剛出的新題放在加試里,讓考生“免費做一遍”。通過分析考生的答題數據(比如正確率、平均用時、不同分數段考生的錯誤率),判斷這道題是否合格:
如果正確率太高(比如90%),說明題目太簡單,淘汰;
如果正確率太低(比如20%),說明題目太難,淘汰;
如果中等水平考生正確率60%,高水平考生80%,低水平考生40%,說明區分度好,保留,以后可能會作為算分題出現。
你可以把加試理解成“餐廳試菜”:廚師新做了一道菜,先讓少數客人免費嘗,收集反饋后再決定要不要加入菜單。對考生來說,雖然多花了時間,但避免了以后考試遇到“不成熟”的題目——也算某種意義上的“雙贏”?
3. 原因三:反制“機經押題”,維護考試權威性
托福作為全球認可的語言考試,必須保證“公平”和“權威”。但總有考生想走捷徑——比如背“機經”(回憶版真題),指望考試遇到原題。
如果沒有加試,考試結構固定(3篇閱讀+2個聽力),機經的“命中率”會非常高。比如A考場上午考了3篇閱讀,下午B考場可能重復其中2篇,考生只要提前背好機經,就能輕松拿高分——這對認真備考的考生來說,太不公平了。
加試的出現,直接增加了“押題”的難度。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哪部分是加試,也不知道加試會出什么題。可能你背了100篇機經閱讀,但考試時遇到4篇閱讀,其中1篇是加試(新題,機經里沒有),另外3篇里只有1篇是機經原題——這時候,背機經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ETS通過加試“打亂節奏”,本質上是在告訴考生:別想靠押題走捷徑,想拿高分,老老實實提升能力才是正道。
4. 原因四:減少“偶然誤差”,讓成績更“靠譜”
考試發揮總有偶然性。比如:
你平時閱讀很強,但考試時第一篇閱讀剛好是你不擅長的藝術史,導致心態崩了,后面兩篇也沒發揮好;
你平時聽力一般,但考試時遇到的講座主題剛好是你熟悉的“天文學”,正確率意外很高。
這些“偶然因素”會讓成績不能真實反映你的能力。而加試,相當于給考試加了一層“保險”——通過更多題目,更全面地評估你的水平,減少單次考試的“運氣成分”。
比如,正常考試3篇閱讀,可能只能覆蓋2個話題(科學、社會),加試后4篇閱讀,可能覆蓋4個話題(科學、社會、藝術、歷史),更能看出你是否“全面發展”。對ETS來說,成績越靠譜,大學才越信任托福的分數——這是托福能全球通行的根基。
四、考生最關心的:加試到底影不影響我的分數?
直接說結論:加試本身不計入總分,但可能間接影響你的分數。
前面提到,加試的“錨題”數據會用來校準考試難度。比如,如果你參加的這場考試,加試“錨題”的整體正確率很低(說明題目偏難),那么ETS在算分時可能會“放寬標準”——比如平時需要正確率85%才能拿28分,這場考試可能80%就能拿到。
但你不需要糾結“怎么影響”,因為你根本判斷不出哪部分是加試。唯一的應對辦法就是:所有題目都按“算分題”認真做。
我見過太多考生,考場上猜“這篇是加試”,然后敷衍了事,結果分數出來不理想——別拿自己的申請開玩笑,認真對待每一道題,才是最穩妥的做法。
五、最后說點實在的:遇到加試,到底該怎么應對?
加試確實會增加考試時長(閱讀加試多20分鐘,聽力加試多30分鐘),對體力和心態是考驗。分享3個親測有效的應對技巧,幫你穩住節奏:
1. 平時訓練就“模擬加試場景”
備考時,別只練“3篇閱讀/2個聽力section”,偶爾要做“4篇閱讀/3個聽力section”的模考(比如用TPO的套題組合)。習慣了長時間做題的節奏,考場上遇到加試才不會慌。
2. 別試圖“識別加試”,專注當下題目
網上流傳各種“加試特征”(比如“閱讀第三篇是加試”“聽力最后一個section是加試”),全是謠言!ETS早就把加試和算分題混在一起了,你根本分不清。與其浪費精力猜測,不如專注眼前的題目——哪怕是加試,認真做也能幫你保持答題狀態。
3. 考前調整作息,儲備“體力值”
托福考試本身就長達3.5-4小時(算上加試可能更久),相當于一場“腦力馬拉松”。考前一周別熬夜,保證睡眠;考試當天早上吃點高蛋白、低升糖的食物(比如雞蛋、全麥面包),別喝太多咖啡(避免中途想上廁所)——體力跟上了,心態才穩得住。
寫在最后
加試這東西,與其把它當成“敵人”,不如理解成托福考試的“標配設置”——它的存在,本質上是為了讓考試更公平、成績更靠譜。對我們考生來說,與其糾結“為什么有加試”,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能力上:閱讀速度快了,多一篇閱讀也不怕;聽力專注力強了,多一個section也能扛住。
最后提醒:以上內容基于ETS公開信息及行業普遍認知,如有官方政策調整,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祝大家下次考試,不管有沒有加試,都能穩穩發揮,拿到目標分!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66759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