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怎么上才能有趣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在頭疼:為什么英語課總是死氣沉沉?明明課本里的故事也挺有意思,可學生們就是提不起精神。其實問題可能不在教材,而在于我們把語言學習變成了"背單詞+做習題"的機械重復。真正有趣的英語課堂,應該像一場熱鬧的語言派對——每個人都愿意開口,敢于犯錯,甚至忘記自己是在"學習"。今天就結合一線教學案例,分享幾個能讓英語課活起來的落地方法,新手老師也能直接套用。
一、把"知識點"變成"游戲道具",讓學生在玩中記牢
痛點直擊:單詞背了又忘,語法規則枯燥難懂,學生上課像聽天書。
解決方案:用游戲化思維重構知識呈現方式,讓學生在競爭和協作中主動吸收。
1. 單詞教學:從"抄寫本"到"闖關地圖"
教新單詞時別再讓學生埋頭抄寫了!試試"單詞能量站"游戲:
在教室貼上不同主題的"能量卡"(比如水果類、動物類),每張卡片寫上英文單詞和簡筆畫
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發一張"闖關地圖",任務是收集指定類別的單詞
學生需要跑到對應卡片前,大聲讀出單詞并造句,才能獲得"能量貼紙"
最后統計貼紙數量,獲勝小組可獲得"英語小達人"勛章
操作案例:教三年級"食物"單元時,有老師把教室布置成"超市",學生拿著任務單(如"Find three red foods")在"貨架"間尋找單詞卡,還要和"收銀員"(老師扮演)用英語對話結賬。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記住了"tomato""strawberry"等單詞,還學會了"Can I have...""How much is it?"等句型。
2. 語法教學:從"錯題本"到"劇本殺"
語法規則不用死記硬背,設計成"破案游戲"更有效:
把語法錯誤藏在一段小故事里(比如時態錯誤:"Yesterday I go to park")
學生扮演"語法偵探",需要找出錯誤并說明"破案依據"(一般過去時標志詞yesterday)
進階版可以讓學生分組編寫"錯誤劇本",其他組上臺"糾錯表演"
小提醒:游戲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避免學生過度興奮。準備一些"復活卡",讓回答錯誤的學生有機會重新參與,保護積極性。
二、讓學生當主角,課堂從"老師講"變成"學生演"
痛點直擊: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少得可憐。
解決方案:把課堂話語權交給學生,設計沉浸式場景讓他們不得不說。
1. 角色扮演:從"讀課文"到"拍微電影"
別再讓學生機械朗讀對話了!把教材里的情景對話升級成"微電影拍攝":
分組改編課文:比如把"問路"對話改成"外星人來到地球問路"的荒誕劇情
學生自主分配角色(演員、導演、道具師),用教室現有物品制作道具
拍攝完成后在班級"電影節"播放,投票選出"最佳男主角""創意劇本"等獎項
真實案例:某初中老師帶學生改編《灰姑娘》劇本,學生們加入了"魔法咒語要用英語說"的設定,甚至設計了"王子用英語rap向灰姑娘表白"的橋段。為了演好角色,原本害羞的學生主動找老師糾正發音,背臺詞比背課文積極十倍。
2. 主題辯論:從"記觀點"到"秀邏輯"
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辯論,比如"小學生應不應該用手機",用英語表達觀點:
提前一周公布辯題,學生分組查資料(允許用中英雙語準備,重點是能用英語說出關鍵詞)
辯論時設置"自由發言席",不發言的學生可以舉牌提問
最后老師不評判勝負,而是總結大家用到的精彩句型和表達
意外收獲:有老師發現,平時英語成績一般的學生,在辯論中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竟然主動用上了"in my opinion""however""for example"等連接詞,比刻意教學效果還好。
三、連接生活場景,讓英語從"課本知識"變成"生活工具"
痛點直擊:學生覺得"學英語沒用",反正平時用不上,不如應付考試。
解決方案:把課堂和真實生活綁定,讓學生發現英語就在身邊。
1. 生活觀察:從"背單詞"到"英語尋寶"
布置"英語觀察員"任務:
讓學生記錄生活中看到的英語(如零食包裝上的"best before"、公交車上的"exit")
課堂上展示"尋寶成果",分組討論這些英語的意思和用法
進階任務:嘗試用英語給家里的物品貼標簽(如"refrigerator""toothbrush")
家長反饋:有媽媽說,孩子自從當了"英語觀察員",逛超市時會主動念商品包裝上的英文,甚至糾正爸爸"可樂不是'ke le',是'cola'"。
2. 跨文化體驗:從"讀故事"到"過洋節"
結合節日或文化習俗設計體驗活動:
萬圣節時做"不給糖就搗蛋"的游戲,用英語說"Trick or treat"才能拿到糖果
圣誕節讓學生用英語寫賀卡,給"圣誕老人"寫信許愿(老師扮演圣誕老人回信)
春節時教外國朋友用英語介紹"紅包""餃子",制作雙語版春節習俗海報
注意:文化體驗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比如教"mooncake"時,可以對比"西方餡餅"和"中國月餅"的不同,培養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老師放下"權威",做課堂的"游戲伙伴"
痛點直擊:老師太嚴肅,學生怕犯錯不敢開口,課堂氣氛緊張。
解決方案:老師適當"示弱",和學生一起玩、一起學,創造安全的表達環境。
1. 故意犯錯:讓學生當"小老師"
上課時故意犯一些簡單錯誤(比如把"apple"說成"banana"),鼓勵學生指出:
學生糾正錯誤后,老師要夸張地說"Thank you! You saved me!"
設立"糾錯小能手"勛章,每周統計糾正錯誤最多的學生
進階玩法:讓學生輪流當"代課老師",講解自己擅長的知識點
課堂效果:有位老師分享,自從開始"故意犯錯",平時最沉默的學生都會舉手說"Teacher, you are wrong!",課堂互動率提升了80%。
2. 分享"小秘密":用英語講自己的故事
老師主動分享自己的英語學習經歷,比如:
"我小時候背單詞總記不住,后來發現把單詞編成兒歌就容易多了,比如把'banana'唱成'ba-na-na,黃色的ba-na-na'"
"上次去國外旅游,我想買冰淇淋,結果說成了'I want ice cream, please',服務員笑著給了我兩個,原來我把'one'說成了'two'"
暖心反饋:有學生在日記里寫:"原來老師學英語也會犯錯,我以后不怕說錯了。"
五、用"成就感"驅動,讓學生愛上"被看見"
痛點直擊:學生覺得學英語進步慢,看不到成果就容易放棄。
解決方案:設計階梯式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跳一跳就能夠到"的成功。
1. 成長檔案:記錄"英語小進步"
給每個學生準備"英語成長手冊":
每周讓學生記錄自己學會的新句子(哪怕只有一句"I like apples")
貼上課堂表現的星星貼紙,收集自己制作的英語手抄報、小劇本
每月舉辦"成長分享會",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的進步
案例:有個內向的女生,從一開始只能寫"Hello",到學期末能寫出"My favorite day is Sunday. I play with my cat.",雖然簡單,但她在分享時眼里閃著光,全班都為她鼓掌。
2. 迷你舞臺:創造展示機會
在教室角落設置"英語小舞臺":
每天課間開放,學生可以自愿上臺唱英文歌、講英語小故事
錄制"英語小主播"視頻,發布在班級群(提前和家長溝通,保護隱私)
期末舉辦"英語才藝秀",邀請家長觀看
意外發現:很多平時成績普通的學生,在舞臺上表現驚人。有個男孩平時默寫總不及格,卻能流利背出《冰雪奇緣》的臺詞,原來他每天在家看英文版動畫片,不知不覺就記住了。
其實讓英語課堂變有趣,關鍵不在于多么華麗的教具或復雜的游戲,而在于老師有沒有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們喜歡什么?害怕什么?渴望什么?當我們把"讓學生學會英語"變成"讓學生在英語中找到快樂和自信",課堂自然就活起來了。畢竟,沒有哪個孩子會拒絕一場好玩的"游戲",而最好的學習,往往就藏在笑聲里。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41306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