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不及物動詞用法
摘要
英語里的不及物動詞,可能是很多人學語法時的“隱形坑”——明明單詞都認識,造句時卻總卡殼:為什么“arrive school”是錯的?“die”后面能不能接賓語?“rise”和“raise”到底怎么分?這篇文章從“是什么”到“怎么用”,把不及物動詞的用法拆透,結(jié)合你每天都會遇到的場景舉例,看完就能避開90%的常見錯誤,別再讓“及物不及物”拖垮你的英語表達。
一、先搞懂:不及物動詞到底“不”在哪里?
咱們學英語時,老師總說“及物動詞后面能直接加賓語,不及物動詞不能”。這句話沒錯,但太籠統(tǒng)了——到底什么是“不能直接加賓語”?為什么有的動詞有時候能加,有時候又不能?
先舉個你絕對熟悉的例子:“跑”(run)。
你可以說“I run every morning”(我每天早上跑步),這句話完整嗎?完整。“run”后面沒有接任何東西,但意思已經(jīng)說明白了——“跑步”這個動作本身就結(jié)束了,不需要“跑什么”“跑誰”來補充。這就是不及物動詞的核心:它表示的動作本身可以獨立存在,不需要“作用對象”。
反過來,及物動詞就不行。比如“吃”(eat),你說“I eat”,別人會問“吃什么?”——必須加上“蘋果”“飯”這些賓語,句子才完整(I eat apples)。
所以,不及物動詞的第一個特點:“自己就能說完整一句話”。
但這里有個容易誤會的點:不及物動詞不是“不能帶東西”,而是“不能直接帶賓語”。比如“arrive”(到達),你不能說“arrive Beijing”,但可以說“arrive in Beijing”——這里“in Beijing”是介詞短語作狀語,不是賓語。就像你說“我住在北京”,“在北京”是地點狀語,不是“住”的對象,對吧?
二、最容易踩坑的3個錯誤,你中了幾個?
我問過很多學生,他們說“不及物動詞”聽起來簡單,但實際用起來總出錯。其實不是你語法差,是這些“坑”太隱蔽了——
錯誤1:把不及物動詞當及物動詞,直接加賓語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尤其是那些“看起來能接東西”的動詞。
比如“畢業(yè)”(graduate),你是不是想說“graduate university”?錯了!“graduate”是不及物動詞,正確的說法是“graduate from university”(從大學畢業(yè))。
再比如“成功”(succeed),不能說“succeed the exam”,要說“succeed in the exam”(在考試中成功)。
為什么? 因為“畢業(yè)”的動作本身結(jié)束了,“從哪里畢業(yè)”是額外補充的地點,需要用介詞“from”連接;“成功”也是,“在某件事上成功”需要用“in”引出范圍。
錯誤2:忽略不及物動詞的“固定搭檔”(介詞)
有些不及物動詞必須和特定的介詞搭配,少一個介詞,意思就變了,甚至完全錯了。
比如“聽”(listen),你說“l(fā)isten music”,老師肯定打叉——正確的是“l(fā)isten to music”(to是固定搭配,不能少)。
還有“依賴”(depend),不能說“depend him”,必須是“depend on him”(on是“依賴”的“固定隊友”)。
記住: 這些“動詞+介詞”的組合,就像“花生配醬”,少了一個就不是那個味兒了。平時背單詞時,別只記動詞本身,把介詞一起記下來(比如“agree with sb”“belong to sth”)。
錯誤3:搞混“同形不同性”的動詞(及物vs不及物)
最坑的是那些“長得一樣,但有時候及物、有時候不及物”的動詞,稍不注意就用反。
比如“l(fā)ie”和“l(fā)ay”:
“l(fā)ie”表示“躺”時,是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直接加賓語):She lies on the bed(她躺在床上)。
“l(fā)ay”表示“放置”時,是及物動詞(必須加賓語):She lays the book on the bed(她把書放在床上)。
很多人會說“l(fā)ie the book”,這就錯了——“躺”的動作不能直接作用在“書”上,“放置”才能。
再比如“rise”和“raise”:
“rise”(升起)是不及物:The sun rises(太陽升起)(太陽自己升,不需要“升什么”)。
“raise”(舉起)是及物:I raise my hand(我舉手)(手是“舉”的對象,必須加)。
怎么記? 你可以想:不及物動詞的動作是“自己發(fā)生”的(太陽自己升),及物動詞的動作是“人或物讓它發(fā)生”的(我讓手舉起來)。
三、3步搞定不及物動詞,從此造句不糾結(jié)
其實不及物動詞沒那么復雜,掌握這3個步驟,你寫句子時再也不用“猜”了——
第一步:查詞典時多看一個符號(vi.)
買詞典時,選那種標注“vt.”(及物動詞)和“vi.”(不及物動詞)的版本。看到“vi.”,就提醒自己:這個動詞后面不能直接加賓語,要么單獨用,要么加介詞短語。
比如查“happen”(發(fā)生),詞典標“vi.”,所以只能說“The accident happened”(事故發(fā)生了),不能說“Happen the accident”。
第二步:造句時問自己“動作有沒有直接對象”
寫句子時,先想動詞表示的動作:這個動作是“自己完成”的,還是“需要作用在某個東西上”?
如果是“自己完成”(比如“跑、笑、哭、發(fā)生、出現(xiàn)”),就是不及物動詞,后面不加賓語(或加介詞短語)。
例:She laughed(她笑了);A problem appeared(一個問題出現(xiàn)了)。
如果是“需要作用在某個東西上”(比如“吃、打、拿、寫”),就是及物動詞,后面必須加賓語。
例:She ate an apple(她吃了個蘋果);I wrote a letter(我寫了封信)。
第三步:積累“不及物動詞+介詞”的固定搭配
前面說過,很多不及物動詞需要和介詞搭配才能表達完整意思。把這些搭配整理成表格,每天記5個,一周就能掌握大部分高頻用法:
不及物動詞 | 常用介詞 | 例句 |
---|---|---|
arrive | in/at | arrive in Beijing(到達北京,大地點用in);arrive at the station(到達車站,小地點用at) |
listen | to | listen to the teacher(聽老師講課) |
depend | on | depend on your help(依賴你的幫助) |
agree | with | agree with you(同意你的觀點) |
belong | to | This book belongs to me(這本書是我的) |
四、這些“表里不一”的動詞,90%的人都搞錯過
最后,幫你總結(jié)幾個最容易混淆的“及物/不及物同形動詞”,記下來,下次就不會錯了——
1. “坐”(sit)vs “使坐”(seat)
sit(不及物):表示“自己坐下”,后面不加賓語。
例:He sits on the chair(他坐在椅子上)。
seat(及物):表示“使某人坐下”,后面必須加賓語(人)。
例:The teacher seats the students(老師讓學生們坐下)。
2. “落下”(fall)vs “使落下”(drop)
fall(不及物):表示“自己掉下來”,后面不加賓語。
例:The leaves fall in autumn(葉子秋天落下)。
drop(及物):表示“人或物讓某物掉下來”,后面必須加賓語。
例:I dropped my phone(我把手機掉了)。
3. “生長”(grow)vs “種植”(grow)
grow(不及物):表示“自然生長”,后面不加賓語。
例:Flowers grow in the garden(花園里長著花)。
grow(及物):表示“人工種植”,后面必須加賓語。
例:My grandma grows vegetables(我奶奶種蔬菜)。
寫在最后
不及物動詞其實就像“獨立的行動派”——不需要依賴賓語,自己就能把意思說明白。你之前覺得難,可能是因為沒搞清楚“能不能直接加賓語”這個核心,或者被那些“同形不同性”的動詞繞暈了。
現(xiàn)在回頭看看開頭的問題:“arrive school”為什么錯?因為“arrive”是不及物動詞,需要加介詞“in/at”;“die”后面能不能加賓語?不能,“die”是不及物動詞(比如“He died”就夠了,想說“死于疾病”要說“die of illness”)。
下次再遇到動詞,先問自己:“它是獨立行動,還是需要作用對象?” 搞懂這一點,不及物動詞就再也難不倒你了。
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37351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