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的教學方法
摘要
英語課堂怎么教才能讓學生聽得懂、記得住、愿意說?這大概是每個英語老師都琢磨過的問題。明明語法講了八遍,學生做題還是錯;精心準備的對話練習,站起來的永遠是那幾個“尖子生”;單詞聽寫本收上來,一半以上的人在“瞎蒙”……其實,不是學生不愛學,可能是咱們的教學方法沒踩中“痛點”。今天就結合一線教學案例,分享5個“拿來就能用”的英語教學方法,從“讓學生開口”到“幫學生記牢”,再到“帶學生用活”,每個方法都附具體操作步驟和真實課堂例子,幫你把英語課從“單向灌輸”變成“雙向奔赴”。
一、先聊聊:咱們的英語課堂,到底卡在哪兒了?
前幾天和隔壁班李老師聊天,她嘆氣說:“我備課到半夜,把知識點拆得清清楚楚,可學生上課不是走神就是低頭記筆記,問問題沒人應,下課問‘聽懂沒’,全班點頭,一考試全露餡。”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類似情況?其實問題可能出在三個地方:
1. 學生“被動聽課”,沒機會“用語言”
傳統課堂總在“講知識”:講語法規則、講單詞用法、講句型結構……但語言是“用”會的,不是“聽”會的。就像我們學母語,從來不是先背“主謂賓”才會說話的,而是在“說”的過程中慢慢悟規律。
2. 內容“脫離生活”,學生覺得“學了沒用”
學生問得最多的問題可能是:“老師,學這個將來有啥用?”如果課堂內容總停留在“書本例句”,比如“這是一支筆”“他是一名學生”,學生自然覺得“枯燥又沒用”,沒動力學。
3. 評價“只看分數”,忽略“學習體驗”
聽寫錯一個單詞就罰抄20遍,語法填空錯一題就批評“上課沒聽講”……這種“糾錯式”評價會讓學生害怕犯錯,而語言學習恰恰需要“敢犯錯”的勇氣——越怕說錯,越不敢開口;越不敢開口,越學不會。
二、5個“落地級”教學方法,讓英語課堂活起來
方法1:情境教學法——把“課本內容”搬進“真實生活”,讓學生“用中學”
痛點解決:學生覺得“學了沒用”?那就讓他們在“用”的過程中自然學會。
核心邏輯:語言的本質是“溝通工具”,把抽象的知識點放進具體情境,學生才能理解“什么時候用、怎么用”。
具體操作步驟:
1. 選“學生熟悉的場景”:別搞太復雜,就從學生每天接觸的場景入手,比如“點餐”“問路”“借東西”“小組討論作業”。
2. 給“角色和任務”:每個學生分配具體角色,明確“要完成什么事”(比如“你是顧客,要問清楚漢堡多少錢、能不能加番茄醬”)。
3. 搭“語言支架”:提前給學生“救命句型”,比如點餐時可能用到:“How much is...?”“Can I have...?”“I'd like...”,寫在黑板上或發小卡片,允許學生“照著說”。
4. 留“發揮空間”:支架只是“拐杖”,鼓勵學生加入自己的話,比如顧客可以說:“This hamburger looks delicious!” 服務員可以回應:“Thank you! It's our new product.”
5. “演完”就復盤:表演結束后,別急著糾錯,先問全班:“剛才顧客有沒有問清楚價格?服務員有沒有聽懂需求?” 再挑1-2個典型錯誤(比如時態用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如果顧客說‘I want a hamburger yesterday’,哪里不對勁?”
課堂實例:教七年級“食物”單元時,我把教室布置成“小餐廳”:講臺當“點餐臺”,學生分組扮演“服務員”“顧客”“廚師”。提前給服務員發“菜單”(上面有hamburger, sandwich, milk等單詞),給顧客發“任務卡”(比如“你想吃一個三明治,還要問有沒有可樂”)。一開始有學生緊張,拿著句型卡念,后來演嗨了,有個“顧客”突然說:“Can I have a sandwich with chicken? My friend is allergic to beef.” (他朋友確實對牛肉過敏),“服務員”愣了一下,翻了翻菜單說:“Yes! We have chicken sandwich. It's 15 yuan.” 課后這個學生跟我說:“老師,原來學英語真的能‘買東西’啊!”
效果:學生從“記單詞”變成“用單詞”,課堂參與度至少提升60%,而且記住的句型很難忘——因為是“自己說過的話”。
方法2:任務型教學法——用“闖關任務”代替“知識點羅列”,讓學生“主動學”
痛點解決:學生上課走神?那就用“任務”牽著他們走,讓他們覺得“我得專注,不然完不成任務”。
核心邏輯:把一節課的知識點拆成3-4個“小任務”,學生像“闖關”一樣完成,每完成一個任務就有成就感,最后匯總成“大成果”。
具體操作步驟:
1. 定“總目標”:比如“學會用過去時描述上周做的事”,總成果是“寫一篇小短文”或“講一個小故事”。
2. 拆“小任務”:
任務1(輸入):看3個例句(I went to the park. She played basketball. They ate ice cream.),找出“動詞過去式”的變化規律(規則動詞+ed,不規則動詞單獨記);
任務2(練習):小組合作,給10個動詞(play, eat, go, see...)標上過去式,錯了的組“接受懲罰”——用正確的過去式造一個句子;
任務3(應用):每人寫3句“上周做的事”,同桌互相檢查“動詞對不對”;
任務4(輸出):把3句話連成一個小故事,上臺講給全班聽,講完的同學貼一顆“星星”在“任務墻”上。
3. 給“及時反饋”:每個任務結束后,快速點評(比如“第二組找對了8個動詞,很棒!注意‘go’的過去式是‘went’,不是‘goed’哦”),讓學生知道“哪里對、哪里錯”。
課堂實例:教八年級“過去進行時”時,我設計了“偵探破案”任務:先給學生一段“案情描述”(“昨晚8點,小明家的窗戶被打破了。警察詢問了三個鄰居:A說‘我在看電視’,B說‘我在打電話’,C說‘我在散步’。誰在撒謊?”),然后告訴他們“過去進行時(was/were doing)可以表示‘過去某個時間正在做的事’”。接下來任務闖關:
任務1:讀案情,找出鄰居說的“正在做的事”(看電視、打電話、散步);
任務2:用過去進行時改寫鄰居的話(A: I was watching TV. B: I was calling my friend. C: I was walking.);
任務3:小組討論“誰在撒謊”(提示:昨晚8點下雨了,散步的人會淋濕,但C說“沒帶傘卻沒淋濕”);
任務4:用過去進行時寫“破案報告”,說明“C在撒謊,因為昨晚8點下雨,他說在散步卻沒淋濕,所以他可能在打破窗戶”。
整節課學生都在“討論案情”,其實不知不覺就學會了過去進行時的用法。
效果:學生從“被動聽”變成“主動做”,注意力集中時間延長,而且能把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方法3:游戲化教學法——把“枯燥練習”變成“趣味游戲”,讓學生“玩中學”
痛點解決:單詞、語法太枯燥?那就把練習變成游戲,讓學生“玩著玩著就記住了”。
核心邏輯:游戲的“即時反饋”(對了加分、錯了淘汰)和“競爭感”(小組PK、個人挑戰)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在“想贏”的過程中主動記知識點。
3個“課堂必玩”小游戲(附操作):
游戲1:單詞接龍“升級版”(記單詞)
規則:每組派一個代表,老師說一個單詞(比如“apple”),下一組接“以e開頭的單詞”(比如“egg”),但!接單詞時必須說“egg is a kind of food”(用一句話描述單詞),說不出或說錯的組淘汰。
效果:不僅記單詞,還能練“單詞用法”,學生為了“不拖后腿”,會主動查單詞意思。
游戲2:語法“你畫我猜”(練語法)
規則:每組選一個人,老師給他一張紙條(上面是語法點,比如“現在進行時句子”),他不能說話,只能畫圖,讓組內成員猜“這是什么句子”(比如畫“一個人正在跑步”,組員猜“He is running”)。
效果:抽象的語法變成“畫面”,學生更容易理解“時態表示的動作狀態”。
游戲3:“句子拼圖”(練句型)
規則:把一個完整句子拆成3-4個單詞卡片(比如“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拆成“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打亂后分給小組,看哪組最快拼成正確句子,并且大聲讀出來。
效果:幫學生熟悉“句子結構”,避免“單詞都會,連成句子就錯”的問題。
注意:游戲不是“瞎玩”,每個游戲必須緊扣“本節課知識點”,而且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避免學生“玩嗨了收不回來”。
方法4:分層教學法——讓“尖子生吃不飽”和“后進生跟不上”不再是難題
痛點解決:班里學生水平差異大?那就“因材施教”,給不同學生“不同任務”,讓每個人都能“跳一跳,夠得著”。
核心邏輯:學生基礎不同,對知識的接受速度也不同,強行“一刀切”只會讓優生覺得“太簡單”、后進生覺得“太難”。分層不是“區別對待”,而是“精準幫扶”。
具體操作步驟:
1. 按“基礎”悄悄分組:別貼“優中差”標簽,用“小星星組”(基礎好)、“小月亮組”(基礎中等)、“小太陽組”(基礎弱)代替,學生不知道具體標準,只知道“自己的任務不一樣”。
2. 任務“難度分層”:
比如“練習過去式”:
小太陽組:給動詞原形(go, eat, play),直接寫過去式(went, ate, played),旁邊附“不規則動詞表”參考;
小月亮組:用過去式填空(I ______ to school yesterday. (go));
小星星組:用過去式寫5句話,描述“周末做的3件事+1件沒做的事+1件想做的事”。
3. 評價“鼓勵為主”:小太陽組只要寫對60%就表揚“進步很大”,小星星組寫得有創意就額外加分,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我能行”。
課堂實例:上次月考后,班里有幾個學生語法填空幾乎全錯,我就給他們單獨設計了“語法小卡片”:正面是“語法規則”(比如“be動詞用法:I用am, you用are, he/she/it用is”),反面是3個簡單例句。上課練習時,他們先看卡片再做題,正確率從30%提到了70%。而基礎好的學生,我讓他們嘗試“用英語寫日記”,每周選一篇“最佳日記”在班里讀,有個學生現在寫日記已經能用上“although”“because”這些復雜連詞了。
效果:后進生不再“放棄抵抗”,優生更有動力挑戰難度,全班整體成績能提升10-15分。
方法5:項目式學習法(PBL)——用“大項目”帶學生“綜合運用”,讓英語“不止于課本”
痛點解決:學生覺得“學英語就是為了考試”?那就用一個“大項目”讓他們發現“英語能解決真實問題”。
核心邏輯:圍繞一個“真實主題”(比如“校園環保”“節日介紹”“美食推薦”),讓學生分組合作,用英語完成“查資料、做海報、做演講、拍視頻”等任務,最后展示成果。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聽、說、讀、寫一起用,真正把英語變成“工具”。
具體操作步驟(以“校園美食節推薦”為例):
1. 定主題:“用英語向外國交換生推薦校園美食節必吃的3種食物”。
2. 分任務:
信息組:查3種校園美食的英文名、 ingredients(配料)、taste(味道),用英語整理成“美食卡片”;
設計組:根據美食卡片,畫海報或做PPT,用英語寫“推薦理由”(比如“This dumpling is juicy and not too spicy. It's our school's most popular food!”);
演講組:練習用英語介紹海報內容,準備“互動問題”(比如“Do you like spicy food? We also have non-spicy dumplings!”);
拍攝組:拍一段“美食節vlog”,用英語配音介紹(比如“Hi! Welcome to our school food festival. Let's try this noodles first...”)。
3. 給資源:提供“美食相關詞匯表”“演講常用句型”“PPT模板”,但不規定具體內容,讓學生自由發揮。
4. 展成果:邀請其他班老師和學生當“觀眾”,每個小組上臺展示,最后投票選出“最佳推薦小組”。
課堂實例:去年我們班做“春節介紹”項目,有個小組為了查“春聯”的英文翻譯,不僅問了英語老師,還去圖書館查了資料,最后用“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red paper with good wishes”解釋,連我都覺得“學到了”。展示時,他們還表演了“寫福字”,用英語教觀眾“福字要倒著貼,因為‘倒’和‘到’發音一樣,意思是‘福氣到了’”。后來這個項目視頻被學校公眾號轉發,學生們激動了好幾天,說“原來我們用英語也能傳播中國文化”。
效果:學生從“學英語”變成“用英語做事”,不僅提升語言能力,還能鍛煉合作、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成就感”比考試分數更能激發長期學習動力。
三、最后想說:好的英語課堂,是“讓學生成為主角”
其實不管用什么方法,核心都只有一個: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語法不用“死記硬背”,可以在情境中悟;單詞不用“反復抄寫”,可以在游戲中記;開口不用“害怕犯錯”,可以在任務中練。
可能有老師會說:“這些方法聽起來好,但我們班學生基礎太差,時間不夠用。” 沒關系,從最小的改變開始——比如明天上課,把“講單詞”換成“單詞接龍游戲”,把“語法填空”換成“你畫我猜”,試試看學生的眼睛會不會亮起來。
教學不是“標準答案”,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慢慢來,你和學生都會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學英語的樂趣。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33295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