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考試技巧30天從28分到34分的實戰經驗:避開這些坑,分數翻倍不是夢
摘要:
ACT考試被稱為“美國高考”,但它更像一場“時間與正確率的博弈”。作為一個曾在數學部分因忽略題干關鍵詞連錯5題、閱讀因糾結選項差點答不完卷的“踩坑過來人”,我用30天把總分從28分提到34分(閱讀36分)。這篇文章會拆解各科最容易被忽略的提分細節,比如英語部分“逗號使用的3個潛規則”、科學推理“圖表題的秒殺公式”,以及90%考生都會犯的“答題卡填涂順序錯誤”。所有技巧都經過實戰驗證,附具體例題解析,看完就能直接用。
一、先搞懂ACT的“潛規則”:它到底在考什么?
很多人把ACT當成“知識點測試”,瘋狂刷題卻不見提分。其實ACT的本質是“決策能力考試”——在有限時間內,如何快速判斷考點、排除干擾項、分配精力。
舉個例子: 閱讀部分40題35分鐘,平均每篇文章(700-900詞)+10題只有8分45秒。如果逐字翻譯,必然做不完。但如果你知道“社科類文章的主旨題80%在首段末句”,就能直接鎖定答案。
我的血淚教訓: 首考時執著于看懂每一個單詞,結果最后一篇小說題全靠蒙,光這部分就丟了6分。后來用“段落標記法”(后文會講),閱讀直接從26提到36。
二、分科目暴擊提分技巧(附例題+步驟)
英語(English):語法題“不糾結”的3個判斷標準
英語部分5篇文章75題45分鐘,考點集中在語法(占60%)和修辭(40%)。很多人語法規則背了一堆,做題還是錯,關鍵是沒抓住“優先級”。
1. 逗號考點:先看是否連接兩個完整句
ACT最常考的“逗號陷阱”是“逗號連接兩個獨立分句”(Run-on Sentence)。比如:
錯誤句:She loves painting, she goes to the studio every weekend.(兩個完整句用逗號連接,必錯)
正確改法:在逗號后加連詞(and/but),或把逗號換成分號/句號。
技巧: 看到逗號,先圈出前后兩個部分的謂語動詞,只要都是動詞原形/三單/過去式,直接判斷為Run-on。
2. 代詞指代:優先找“最近的單數名詞”
ACT代詞題90%考“單復數一致”和“指代明確”。遇到代詞(it/they/their),先往前找最近的名詞,且必須是“單數可數名詞”。
例題:The team won their first championship.(錯誤,team是單數,應用its)
避坑點: 集合名詞(team/class/government)在ACT中永遠視為單數。
3. 修辭題:“簡潔原則”秒殺80%選項
當選項出現“動詞短語vs名詞短語”“主動vs被動”時,記住:越短越簡單的選項越可能對。比如:
選項A:make a decision to
選項B:decide to
直接選B,ACT不喜歡冗余表達。
數學(Math):3個“懶人公式”避免計算失誤
數學部分60題60分鐘,知識點覆蓋到高中 Pre-Calculus,但80%的錯誤不是因為不會,而是“看錯題干”或“計算步驟太多”。
1. 題干關鍵詞標記法
把“not/except/at least/odd/even”這些詞圈出來!我首考就是因為漏看“not”,5道題選了相反答案。
2. 幾何題“輔助線口訣”
遇到三角形求面積,先想“是否有特殊角”(30/45/60);遇到圓的內接圖形,優先連半徑。
例題:已知直角三角形斜邊為10,一個角30,求面積。
秒答: 30角對邊是斜邊一半=5,另一條直角邊=5√3,面積=(5×5√3)/2=12.5√3。
3. 函數題“代入法”省時間
復雜函數題(比如求f(g(x))=0的解),直接把選項代入原式,比一步步算快3倍。
閱讀(Reading):8分45秒搞定一篇文章的“段落標記法”
閱讀是ACT的“老大難”,但掌握“結構化閱讀”后,提分比數學還快。我的方法是:
Step 1:花30秒讀題干,圈出“人名/數字/專有名詞”(比如1929年、Emily Dickinson),帶著關鍵詞讀文章。
Step 2:每段讀完標“段落功能”(主旨/舉例/對比/轉折),標在段落旁邊。比如:
首段標“背景介紹”
第二段標“作者觀點”
第三段標“反駁觀點”
Step 3:細節題直接定位到段落,主旨題看“首段+每段首句”
例題: 問“作者為什么提到19世紀的報紙”?直接回原文找標有“舉例”的段落,答案就在例子前一句。
我的提速秘訣: 小說類文章跳過環境描寫,直接找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社科類文章重點讀“研究結論”(通常在段末)。
科學推理(Science):圖表題“3秒找數據”的秘訣
科學推理35分鐘40題,很多人被“專業術語”嚇住,其實它考的根本不是知識,而是“圖表解讀能力”。
1. 先看圖表再讀題
80%的題目答案都在圖表里,文字部分只需要看“實驗目的”和“變量”。比如圖表標題是“不同溫度下酶的活性”,直接看橫軸(溫度)和縱軸(活性值),不用管文字里的酶原理。
2. 對比實驗題“控制變量法”
遇到“實驗1/實驗2有什么不同”,直接找兩組實驗中“唯一變化的條件”。
例題:實驗1用20水,實驗2用30水,其他條件相同,問溫度對結果的影響。
答案: 直接比較兩組的結果數據差。
3. 觀點沖突題“劃關鍵詞”
針對“科學家1和科學家2的分歧點”,分別劃出兩人觀點中的“結論句”(通常有“therefore/thus”),直接對比差異。
三、30天備考計劃:每天2小時,從28到34分的具體安排
基礎期(1-10天):分科目突破高頻考點
每天1小時:做官方指南(OG)的“題型分類練習”,比如英語只做“逗號題”,數學只做“三角函數”。
每天30分鐘:整理錯題本,標注錯誤原因(比如“題干漏看not”“代詞單復數”)。
每天30分鐘:背ACT核心詞匯(重點是科學推理的高頻術語,比如photosynthesis/mitosis)。
強化期(11-20天):套卷訓練+時間控制
每天完成1套完整模考(嚴格計時,用官方真題,不要做模擬題!)。
重點練“節奏”:英語每篇10分鐘,數學每道題1分鐘,閱讀每篇8分45秒,科學每篇7分鐘。
錯題復盤時,統計“因時間不夠蒙錯的題”,這些是提分潛力最大的部分。
沖刺期(21-30天):錯題重做+答題卡訓練
把錯題本里的題重新做一遍,確保同類錯誤不再犯。
用答題卡練習填涂(別小看這個!我見過有人最后5分鐘才發現涂串了題號)。
考前3天調整作息,每天早上8點開始模考,和真實考試時間同步。
四、考場救命技巧:這些細節能讓你多拿3分
答題卡填涂:做完一篇涂一篇,不要全部做完再涂,避免最后沒時間。
遇到難題立刻跳過,在試卷上畫個“?”,全部做完后回頭再看(ACT沒有倒扣分,不會的題也要蒙一個)。
數學部分帶兩個計算器(一個科學計算器,一個備用),避免電池沒電。
閱讀選項糾結時,相信“第一直覺”,改答案的正確率只有30%。
最后想說,ACT分數固然重要,但它更像一場“心態戰”。我曾經因為模考連續3次卡在30分崩潰大哭,后來發現只要把“每科正確率目標拆解到具體題目”(比如英語錯5題以內,閱讀錯3題以內),就會輕松很多。記住,你不需要考滿分,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多對3道題。
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28547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