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費用的英語:從日常消費到職場報銷,這篇讓你不再“詞到用時方恨少”
摘要
無論是出國旅行時問“這個費用包含稅費嗎”,還是職場中填英文報銷單寫“差旅費”,“費用”的英語表達總能讓人卡殼——cost、fee、expense到底哪個才對?其實“費用”的英語不是一個詞能概括的,不同場景對應不同表達,用錯了不僅尷尬,還可能耽誤事(比如報銷被財務打回,或者和外國客戶溝通時產生誤解)。這篇文章會從核心詞匯辨析到分場景實用句型,幫你一次性搞懂“費用”相關的英語,看完就能直接用,再也不用對著英文賬單或報銷單發愁。
一、先破題:“費用”的英語,為什么你總用錯?
前幾天同事小王出差回來填英文報銷單,在“費用類型”那一欄寫了“travel cost”,結果被財務退回來,批注是“應為travel expense”。小王委屈:“不都是‘費用’嗎?”
其實這就是很多人學英語的誤區——把中文里的“費用”直接對應成一個英文單詞,卻忽略了英語里“費用”的細分:有的側重“成本”,有的側重“服務費”,有的專指“日常開銷”。就像中文里“看醫生”不能說“望醫生”,英語里不同場景的“費用”也有固定搭配,用錯了雖然對方可能猜得懂,但顯得不專業,甚至可能造成誤會(比如合同里把“違約金”寫成“penalty cost”,而正確表達是“penalty fee”,一字之差可能影響法律效力)。
所以,搞懂“費用”的英語,第一步是跳出“一個詞對應所有場景”的思維,先分清最常用的4個核心詞:cost、fee、expense、charge。
二、核心詞匯辨析:4個“費用”詞,到底怎么用?
1. cost:“總成本”,側重“為得到某物付出的代價”
簡單說,cost指的是“為了獲得某個東西或達成某個目的,總共花了多少錢”,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精力等(但日常用英語談“費用”時,主要指金錢成本)。
關鍵特征:通常和“生產、購買、完成某事”相關,主語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
例句:
The cost of this laptop is $1200.(這臺筆記本電腦的成本是1200美元。——主語是“物”,指購買的總成本)
Renovating the house will cost us at least $5000.(裝修房子至少要花我們5000美元。——主語是“事”,指做某事的總成本)
易錯點:不能說“我付了100美元的cost”,因為cost強調“總成本”,而不是“具體支付的費用”,正確表達是“我付了100美元買這個東西”(I paid $100 for this)。
2. fee:“服務費/手續費”,側重“為特定服務支付的費用”
fee是“因享受了某種服務或獲得了某種許可而支付的費用”,比如學費、律師費、手續費、會員費等,核心是“服務”。
關鍵特征:通常和“機構、專業人士提供的服務”相關,比如學校、銀行、律師、醫生等。
例句:
The tuition fee for this course is $800.(這門課的學費是800美元。——學校提供的“教學服務”)
You need to pay a $20 service fee for the bank transfer.(銀行轉賬需要支付20美元手續費。——銀行提供的“轉賬服務”)
My lawyer charges an hourly fee of $300.(我的律師每小時收費300美元。——律師提供的“法律咨詢服務”)
小王踩坑提醒:報銷單里的“差旅費”為什么不能用travel cost?因為差旅費是“因出差產生的各項開銷”,不是“出差這件事的總成本”,而fee強調“服務”,也不合適,所以正確的是下一個詞——expense。
3. expense:“日常開銷/報銷項”,側重“個人或企業的日常支出”
expense指的是“日常花出去的錢”,尤其是“需要記賬或報銷的費用”,比如交通費、餐費、辦公用品費等,常以復數形式expenses出現。
關鍵特征:和“個人生活、工作中的零散支出”相關,財務場景高頻使用。
例句:
I need to submit my travel expenses to the company.(我需要向公司提交差旅費報銷。——出差時的零散支出,需要報銷)
Our monthly living expenses are around $3000.(我們每月的生活開銷大約3000美元。——日常零散支出)
The company will cover all business expenses.(公司會承擔所有業務開銷。——企業為業務支付的零散費用)
劃重點:報銷單上的“費用類型”幾乎都用expense,比如:交通費用(transportation expenses)、餐飲費用(meal expenses)、住宿費用(accommodation expenses)。
4. charge:“具體收取的費用”,側重“商家/機構向你收取的錢”
charge指的是“商家、酒店、餐廳等向你收取的具體費用”,常和for搭配,強調“因某件事收取費用”。
關鍵特征:你是“被收費”的一方,場景多為消費時詢問“是否收費”或查看賬單上的“收費項目”。
例句:
Is there a charge for extra luggage?(托運行李超重收費嗎?——詢問商家是否收費)
The hotel added a $50 cleaning charge to my bill.(酒店在我賬單上加了50美元清潔費。——賬單上的具體收費項目)
They don’t charge for delivery on orders over $100.(訂單滿100美元免運費。——商家對“配送”這件事的收費政策)
三、分場景實用指南:這些“費用”表達,看完就能用
光知道詞匯辨析還不夠,實際生活中遇到的“費用”場景千差萬別,下面分4個高頻場景,給你整理好“詞匯+句型”,直接套用就行。
場景1:日常消費——購物、吃飯、打車,怎么問“費用”?
核心需求:詢問價格、稅費、附加費,避免結賬時“驚喜”。
必學詞匯:
price(價格,泛指商品售價)
tax(稅費,比如sales tax銷售稅)
tip(小費,歐美國家常見)
discount(折扣)
extra charge(附加費,比如外賣配送費、座位費)
實用句型:
1. 問價格:“這個多少錢?”
What’s the price of this shirt?
How much does this coffee cost?(注意這里用cost,因為問的是“買這杯咖啡的總成本”)
2. 問是否含稅:“這個價格包含稅費嗎?”
Does this price include tax?
Is tax included in the total?
3. 問附加費:“需要付額外費用嗎?”
Are there any extra charges?
Do you charge for seating here?(這里收座位費嗎?——有些咖啡館或餐廳會收)
4. 給小費時:“小費怎么算?”
How much should I tip?
Is tipping included?(小費包含在內嗎?)
舉例:在國外餐廳吃完飯,想確認賬單是否含稅和小費,可以說:“Excuse me, does this bill include tax and tip?”(您好,這張賬單包含稅費和小費嗎?)如果對方說“Tax is included, but tip is extra”(稅包含在內,小費另算),就可以根據服務決定給多少小費啦。
場景2:職場報銷——填單、溝通,財務看了都說“專業”
核心需求:正確填寫報銷單項目,和財務/外籍同事溝通費用問題。
必學詞匯:
reimbursement(報銷,名詞)
claim(報銷申請,動詞/名詞:claim expenses申請報銷)
receipt(收據)
invoice(發票,比receipt更正式,有明細)
per diem(每日補貼,出差時常見,比如“daily expense per diem 100美元/天”)
實用句型:
1. 申請報銷:“我需要報銷差旅費。”
I need to claim my travel expenses.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process the reimbursement for business trips?(怎么辦理差旅費報銷?)
2. 詢問報銷要求:“需要提供發票嗎?”
Do I need to provide invoices for reimbursement?
What receipts are required for meal expenses?(餐飲費用需要什么收據?)
3. 和財務溝通:“這筆費用為什么沒通過?”
Why was this expense rejected?
The system shows my accommodation expense is pending—could you check it?(系統顯示我的住宿費待審核,能幫忙看一下嗎?)
小王的正確示范:后來小王把報銷單上的“travel cost”改成“travel expenses”,并附了所有發票(invoices),很快就通過了審核。所以記住:職場報銷里,“費用”幾乎都用expenses,錯不了!
場景3:旅行出行——機票、酒店、簽證,這些“費用”怎么說?
核心需求:預訂行程時看懂費用明細,避免被坑。
必學詞匯:
airfare(機票費用)
accommodation fee(住宿費,注意這里用fee,因為酒店提供“住宿服務”)
visa fee(簽證費,使館提供“簽證服務”)
baggage fee(行李托運費,航空公司提供“行李托運服務”)
deposit(押金,比如酒店押金)
實用句型:
1. 預訂機票時:“機票包含托運行李費嗎?”
Does the airfare include baggage fees?
How much is the extra baggage fee for 1kg overweight?(超重1公斤的行李費是多少?)
2. 住酒店時:“需要付押金嗎?”
Do I need to pay a deposit?
When will the deposit be refunded?(押金什么時候退?)
3. 辦簽證時:“簽證費可以用信用卡付嗎?”
Can I pay the visa fee by credit card?
Is the visa fee refundable if my application is rejected?(如果簽證申請被拒,簽證費退嗎?)
小貼士:訂機票時一定要看清楚“all-in price”(總價)是否包含稅費(taxes)和附加費(surcharges),有些低價機票看似便宜,加上這些費用后可能比別家還貴!
場景4:合同/正式文件——費用條款怎么寫才嚴謹?
核心需求:避免因“費用”表達不當導致合同糾紛。
必學詞匯:
payment terms(付款條款)
cost overruns(成本超支,項目預算不夠時用)
penalty fee(違約金,違反合同條款的費用)
advance payment(預付款)
final payment(尾款)
實用句型:
1. 約定付款:“預付款50%,尾款在項目完成后支付。”
50% advance payment, and the final payment will be made upon project completion.
2. 違約金條款:“延遲付款需支付每日0.5%的違約金。”
A penalty fee of 0.5% per day will be charged for late payment.
3. 成本超支:“任何成本超支需提前書面通知甲方。”
Any cost overruns must be notified to Party A in writing in advance.
注意:合同里的“費用”表達非常嚴謹,比如“違約金”不能用penalty cost(cost是成本,不是因違約產生的服務費),必須用penalty fee;“成本超支”固定搭配是cost overruns,不能說expense overruns(expense是日常開銷,不是項目成本)。
四、3個“避坑”小貼士,讓你用對“費用”英語
1. 記場景,不記中文:不要死記“cost=費用”,而是記“買東西的總成本用cost,付服務費用fee,報銷的零散支出用expense,商家收的具體費用用charge”。
2. 看搭配,找規律:比如“學費、簽證費、手續費”后面都跟fee,因為它們都是“機構提供服務的費用”;“差旅費、餐費、日常開銷”后面跟expenses,因為它們是“零散支出”。
3. 多積累“固定短語”:比如“living expenses”(生活費)、“service fee”(服務費)、“travel costs”(旅行總成本,注意不是報銷的差旅費),這些固定搭配見多了,用起來自然就順了。
其實“費用”的英語沒那么復雜,關鍵是分清場景——日常消費問charge,報銷填expense,付服務費給fee,算總成本看cost。下次再遇到英文賬單、報銷單或和外國人談費用,試試用今天學的表達,保證比以前自信多了。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yyxx/184819.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