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的特殊發音怎么發
剛學日語時,不少人會覺得“日語發音簡單,五十音圖背完就能開口”。但真到了聽聽力、說口語時,卻發現自己像在聽“加密通話”——明明每個假名都認識,連在一起卻完全聽不懂;好不容易鼓起勇氣開口,對方卻一臉困惑地問“再說一遍?”
其實,問題往往出在那些“藏在五十音圖背后”的特殊發音上。促音的停頓、長音的時長、撥音的鼻腔共鳴……這些細節看似不起眼,卻是讓發音“地道”的關鍵。今天就用最接地氣的方法,把這些讓你頭疼的“特殊發音”拆解開,看完就能練,練完就能用。
一、促音:那個讓你卡殼的“小停頓”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情況? 背單詞時看到“っ”,知道是促音,但讀起來要么忘了停頓,要么停得太長像結巴。比如“學校(がっこう)”,要么讀成“がこう”,要么讀成“が——こう”,怎么聽都別扭。
1. 先搞懂:促音到底是什么?
促音(っ)本身不發音,而是讓前面的音“憋一口氣,快速停頓”。想象你要說“吃飯”,說到“吃”突然被人捂住嘴,下一秒猛地說出“飯”——這個“被捂住嘴”的瞬間,就是促音的感覺。
2. 發音步驟:3步掌握“憋氣-爆破”法
第一步:發前一個音,比如“がっこう”的“が”(ga),正常發音。
第二步:立刻閉嘴憋氣,舌尖頂住上齒齦(發“た/だ/な”時的位置),喉嚨像被堵住一樣,停頓大概半拍(日語里叫“一拍”,約0.5秒)。
第三步:猛地松開憋氣,接上后面的音“こう”(kou),注意:憋氣時別吸氣,不然會像“喘氣”,很難聽。
3. 最容易踩的坑:別把促音發成“拖長音”
很多人會把“切手(きって)”讀成“き——て”(拖長“き”),這是大錯特錯!促音是“停頓”,不是“拖長”。教你個笨辦法:拍手練節奏。發促音時拍一下手,比如“きって”,讀“き(拍手)て”,拍手的瞬間就是停頓時間,多練10遍就能找到感覺。
4. 這些詞一定要練:高頻促音詞表
日常用詞:切手(きって,郵票)、雑誌(ざっし,雜志)、パンツ(ぱんつ,內褲)
易錯詞:発音(はつおん,注意“はつ”不是“はっつ”)、一杯(いっぱい,別讀成“いぱい”)
二、長音:不是“隨便拖長”,而是“剛好一拍”
你是不是覺得:長音不就是把元音拖長嗎?比如“お母さん(おかあさん)”,把“か”后面的“あ”拖長就行。但日本人聽了可能會皺眉——因為長音的“時長”有講究,拖太短像沒發,拖太長像故意夸張。
1. 長音的本質:“延長一拍”,不多不少
日語每個假名占“一拍”,長音就是在原有的一拍基礎上,再延長一拍。比如“か”是一拍,“かあ”(長音)就是兩拍。想象秒表“滴答”,普通音是“滴”,長音是“滴滴”,節奏要均勻。
2. 不同元音的長音規則:別記混了!
あ段假名+あ:比如“おかあさん”(お+か+あ+さ+ん),“か”是あ段,后面加“あ”表長音,讀“kaa”(兩拍)。
い段假名+い:比如“お兄さん(おにいさん)”,“に”是い段,加“い”,讀“nii”(兩拍)。
う段假名+う:比如“すうがく(數學)”,“す”是う段,加“う”,讀“suu”(兩拍)。
え段假名+い/え:這個容易混!大部分え段長音用“い”,比如“せんせい(先生)”讀“sensei”;少數用“え”,比如“おねえさん(姐姐)”讀“oneesan”,記不住就死磕這幾個高頻詞。
お段假名+う/お:也是“大部分用う,少數用お”。比如“とうきょう(東京)”讀“toukyou”,“おおきい(大的)”讀“ookii”。
3. 中國人最容易犯的錯:把“え段長音”讀成“ei”
比如“先生(せんせい)”,很多人會讀成“sensei”(英語的“sei”),但正確的是“せんせ——い”(“せ”延長一拍,不是“sei”)。教你個對比法:
錯誤:せい(sei,英語“say”的音)
正確:せ——い(せ延長一拍,像“seeeeei”,但別太夸張)
三、撥音:別只會“嗯”,鼻腔共鳴才是關鍵
你是不是把“ん”都讀成“嗯”? 比如“日本(にほん)”讀成“nihon(嗯)”,“天気(てんき)”讀成“tenki(嗯)”。其實“ん”(撥音)的發音位置會跟著后面的假名變,不是固定的“嗯”!
1. 撥音的3種發音:跟著后面的音“變位置”
后面是“か/が/さ/ざ/た/だ/な/は/ば/ま/や/ら/わ”時:舌尖頂住上齒齦,鼻腔出氣,像“n”(比如“天気てんき”讀“tenki”,“ん”發“n”)。
后面是“ま/ば/ぱ”時:雙唇緊閉,鼻腔出氣,像“m”(比如“新聞しんぶん”讀“shimbun”,“ん”發“m”)。
后面是“く/ぐ”時:舌根抬起貼軟腭,鼻腔出氣,像“ng”(比如“空港くうこう”讀“kuukou”,“ん”發“ng”,和英語“sing”的尾音一樣)。
2. 練習小技巧:捏鼻子讀,錯了會“漏氣”
如果讀撥音時捏緊鼻子,發現聲音變小或發不出來,說明你用了鼻腔共鳴(對了);如果聲音沒變化,說明你是用喉嚨在“嗯”(錯了)。比如讀“にほん”,捏鼻子讀“nihon”,應該感覺鼻子在震動。
四、拗音:別把“きゃ”讀成“kia”,快到“聽不出兩個音”
你是不是覺得:拗音就是“き+や=きゃ”,慢慢拼就行?但日本人讀“きゃ”(kya)像“kia”的快讀,而不是“ki-ya”分開讀。比如“教室(きょうしつ)”,讀成“ki-yo-u-shi-tsu”就太生硬了。
1. 拗音的本質:“兩音合一拍”,快到像一個音
拗音是由“い段假名+や/ゆ/よ”組成,比如き+や=きゃ(kya)、し+ゆ=しゅ(shu)、に+よ=にょ(nyo)。關鍵是:兩個音要快到“聽不出中間的停頓”,合并成一拍。
2. 發音對比:錯vs對
錯誤:きゃ(ki-ya,分開讀,兩拍)
正確:きゃ(kya,快速連讀,一拍,像“kia”但更短)
可以試試讀“kia”,然后把“i”的音縮短,幾乎聽不到“i”,只剩“kya”的感覺。
3. 高頻拗音詞:日常交流離不開這些
きゃ:きゃしゃ(傢俬)、きゃら(角色)
しゅ:しゅみ(興趣)、しゅっぱつ(出發)
にょ:にょうぼう(妻子)、にょきにょき(慢吞吞)
五、濁音/半濁音:別讓“が”永遠讀“ga”,有時要“鼻濁音”
你是不是把“が行”都讀成“ga/gi/gu/ge/go”? 其實在日語中,“が行”在詞中或句中時,很多時候會發“鼻濁音”——不是“ga”,而是帶點鼻音的“nga”,比如“學校(がっこう)”,日本人可能會讀成“ngakkou”。
1. 鼻濁音是什么?年輕人用得少,但考試要知道
鼻濁音是“が行”假名的特殊發音:舌根抬起貼軟腭,先讓氣流從鼻腔出來,再放開舌根讓氣流從口腔出來,聽起來像“nga/ngi/ngu/nge/ngo”。
不過要注意:現在日本年輕人日常交流中,鼻濁音用得越來越少,尤其是東京地區,很多人直接讀成“ga/gi/gu”。但如果是考試(比如JLPT聽力)或正式場合,還是要能聽出鼻濁音。
2. 半濁音“ぱ行”:別和“ば行”搞混
半濁音(ぱ/ぴ/ぷ/ぺ/ぽ,pa/pi/pu/pe/po)是送氣清音,而濁音(ば/び/ぶ/べ/ぼ,ba/bi/bu/be/bo)是不送氣濁音。區別方法:
讀“ぱ”(pa)時,把手放在嘴前,能感覺到明顯的氣流(送氣);
讀“ば”(ba)時,手前幾乎沒氣流,喉嚨有震動感。
最后:發音沒那么難,“模仿+對比”是王道
其實日語特殊發音的核心,不是死記規則,而是“多聽、多模仿、敢開口”。我剛開始學的時候,把“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的長音讀成“daijoubu”(少了一拍),被日本朋友笑說“聽起來像在說‘沒關系嗎?’而不是‘沒關系’”。后來每天跟著日劇臺詞跟讀,刻意對比自己和演員的發音,慢慢就找到感覺了。
記住:發音不一定要“完美”,但一定要“自然”。遇到不確定的音,多查詞典聽發音(推薦“Weblio”或“NHK發音詞典”),別怕犯錯——日本人對外國人的發音很寬容,敢開口比發準每個音更重要。
從今天開始,挑3個你最容易讀錯的特殊發音詞,每天練10遍,一周后你會發現:原來日語發音,真的沒那么難!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xyzzx/Japanese_language/55473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