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參加夏令營有什么好處
暑假快到了,小區媽媽群里又開始熱鬧起來。有人曬出孩子的暑期計劃表,奧數、英語、鋼琴排得滿滿當當;也有人發愁:“孩子天天在家不是抱著平板就是跟我們頂嘴,送去夏令營到底值不值?”
說實話,我家娃去年參加夏令營前,我也糾結了好久。怕他吃不好、睡不好,怕他跟同學處不來,甚至偷偷跟老師要了好幾次“實時播報”。但7天結束去接他時,看到那個主動幫同學拎行李、興奮地跟我講“自己洗的衣服雖然皺巴巴但很香”的小不點,我突然明白:夏令營給孩子的,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到底能收獲什么——不只是“玩了幾天”,更是那些課本外、藏在細節里的成長。
一、離開父母的7天,孩子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咱們當爸媽的,總覺得孩子“還小”:衣服幫他洗,書包幫他整理,甚至早上牙膏都擠好。但去年夏令營,我家娃第一次自己洗T恤時,老師發來的照片里,他站在水池邊,袖子卷得老高,泡沫濺了一臉,卻笑得特別得意。
后來他跟我說,同宿舍有個男孩第一天晚上找不到睡衣,急得快哭了——因為平時都是媽媽把衣服擺好的。“我就教他怎么看衣柜標簽,還幫他疊了第二天的襪子。”你看,離開“理所當然”的照顧,孩子反而會主動想辦法。
夏令營里沒有“媽媽牌”保護傘:被子要自己疊成“豆腐塊”,吃飯要排隊打飯、吃完自己洗碗,甚至曬衣服時要記得翻面(不然曬不干)。這些小事看起來瑣碎,卻是“獨立”最實在的樣子。就像老師說的:“真正的獨立,不是突然學會的‘大招’,而是從擰干一件濕透的T恤開始的小進步。”
二、從“小透明”到“團隊粘合劑”,社交能力是玩出來的
有個朋友跟我吐槽,她家孩子在學校總是“小透明”,下課就自己坐在座位上,從不主動跟同學玩。去年送他去參加“戶外挑戰營”,回來后居然主動邀請同學來家里做客——這變化讓她又驚又喜。
后來才知道,夏令營里很多任務需要組隊完成:比如搭帳篷時,有人負責找木棍,有人負責釘釘子,有人負責拉繩子;玩“定向越野”時,得一起看地圖、討論路線,走錯了還要互相打氣。那個“小透明”孩子,因為認識星座,在晚上找方向時成了團隊的“小軍師”,第一次體會到“被需要”的感覺。
孩子的社交能力,從來不是靠“教他怎么打招呼”練出來的,而是在“組隊搭帳篷時誰拿釘子、誰扶桿子”的磨合里,在“意見不合時吵一架又和好”的過程中,慢慢學會的。他們會知道:原來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需要不同的方式;原來主動分享零食,能換來一句“謝謝”和一個笑臉;原來“我不行”的時候,說一句“你能幫幫我嗎”一點都不丟人。
三、在自然里撒野,比補習班更能點燃孩子的內驅力
現在的孩子,太缺“在泥地里打滾”的機會了。每天被關在教室里、屏幕前,連風的味道、草的觸感都快忘了。但去年我家娃參加的“自然探索營”,讓他徹底愛上了“野趣”。
他會蹲在地上看螞蟻搬家看半小時,會因為發現一朵“長得像小喇叭”的花興奮地拍照,甚至學會了用樹葉吹簡單的調子。有天晚上,老師帶著他們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他回來跟我說:“媽媽,原來星星不是課本上的‘五角星’,是一閃一閃會‘眨眼睛’的!”
這種對世界的好奇,比多背幾個單詞、多做幾道奧數題更珍貴。夏令營里沒有“必須考多少分”的壓力,只有“這個石頭為什么是紅色的”“螢火蟲為什么會發光”的追問。當孩子主動想去探索、去發現時,那種內驅力,會推著他走得更遠。就像有個老師說的:“我們不用教孩子‘熱愛自然’,只要帶他走進自然,自然會教會他。”
四、遇到困難不再哭鼻子,抗挫折力是摔打出來的
“媽媽,我不想去了!”這是我家娃參加夏令營第三天晚上打來的電話,帶著哭腔。原來他早上爬繩網時摔了一跤,膝蓋擦破了皮,下午搭鳥屋又因為釘子敲歪了,怎么都弄不好,急得直掉眼淚。
我當時差點就說“不行就回來吧”,但老師悄悄跟我說:“讓他試試,我們陪著呢。”后來才知道,那天晚上,老師沒幫他修鳥屋,而是蹲在旁邊教他“怎么扶穩釘子”“怎么用錘子不會敲到手”。折騰了快一個小時,他終于把歪掉的釘子拔出來,重新釘好了——雖然鳥屋歪歪扭扭,但他抱著鳥屋,笑得比拿到獎狀還開心。
孩子成長路上,哪有不摔跤的?但我們總怕他疼、怕他難,忍不住伸手去扶。可夏令營就像一個“安全的試錯場”:爬不上去的繩網可以再試一次,搭不好的鳥屋可以拆了重來,就算輸了比賽,老師也會說“沒關系,我們看看哪里可以改進”。這些“摔打”,會讓孩子明白:困難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只要再試一次,就可能過去的坎”。
五、家長也需要“喘息空間”,好的成長是雙向奔赴
最后想說句實在話: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解放”。平時我們圍著孩子轉,上班想著他有沒有好好吃飯,下班盯著他寫作業,周末還要送各種補習班,弦一直繃得緊緊的。
去年娃去夏令營那7天,我終于有時間跟老公看了場電影,跟閨蜜喝了下午茶,甚至把積了好久的書看完了。等我調整好狀態,再看到娃時,反而更能耐心聽他講夏令營的趣事,而不是一開口就問“作業寫了嗎”。
其實,孩子需要“離開父母去成長”,我們也需要“離開孩子去呼吸”。這種雙向的“放手”,反而會讓親子關系更輕松——你會發現,原來孩子比你想象的更能干,原來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
當然,不是所有夏令營都能帶來這些好處。選營時要看清主辦方資質、師資配比、活動設計,別盲目跟風“高端營”“出國營”,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但只要選對了,你會發現:那幾天的“小別離”,換來的可能是孩子看得見的蛻變——他會更獨立,更開朗,更懂得珍惜,也更愿意去探索這個世界。
這大概就是夏令營最珍貴的意義吧:不是教會孩子多少知識,而是讓他在“自己動手”“和同伴相處”“面對困難”的過程中,悄悄長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xxzx/Summer_camp/651132.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