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參加夏令營有哪些好處
暑假一到,咱們當爸媽的就開始犯愁:孩子在家不是抱著平板刷視頻,就是窩在沙發(fā)里吃零食,作息亂成一鍋粥。送去補習班吧,又怕孩子壓力太大;讓老人帶,隔代親容易慣出壞毛病。這時候,“夏令營”總會被提起,但很多家長心里打鼓:花幾千塊讓孩子去“玩”幾天,到底值不值?
說實話,我家娃去年第一次參加夏令營時,我也糾結(jié)了好久。出發(fā)前一晚,我偷偷往他行李箱塞了三套備用衣服(怕他不會洗),還塞了張紙條寫著“有事找老師”。結(jié)果一周后去接他,這小子曬黑了兩個度,卻背著包跑得飛快,老遠就喊:“媽媽!我學會洗衣服了!還交了三個好朋友!”
后來跟老師聊,才發(fā)現(xiàn)夏令營對小學生的影響,遠比“玩”要深。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聊聊,小學生參加夏令營,到底能收獲啥——這些藏在“玩”里的成長,可能比課本知識更重要。
一、離開爸媽的“小戰(zhàn)場”,獨立能力是被逼出來的(但孩子反而更開心)
咱們當家長的,總覺得孩子“還小”:早上起床要喊,書包要幫忙整理,連襪子都得遞到手里。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其實比我們以為的“能干”得多——只是缺一個“不得不自己干”的機會。
夏令營就是這樣一個“機會”。去年我家娃參加的是7天6夜的獨立營,出發(fā)前我最擔心的是“他會不會半夜哭著找媽媽”。結(jié)果老師說,第一晚確實有幾個孩子想家掉眼淚,但我家娃居然在安慰別人:“別哭了,明天我們可以一起玩cs!”后來才知道,他自己偷偷在枕頭底下放了張全家福,睡前看一眼就睡了。
更讓我意外的是生活細節(jié)。以前在家讓他收拾書桌,他能把書堆成小山;從夏令營回來,他居然主動把行李箱里的衣服分類疊好,還跟我說:“媽媽,老師教我們‘三分法’整理行李,上衣放左邊,褲子放右邊,襪子卷成小球塞角落,可整齊了!”連刷牙杯都擺得筆直,比他爸的還規(guī)整。
還有洗衣服。出發(fā)前我給他帶了6套衣服,想著“穿臟了就裝袋子里帶回家”,結(jié)果他回來時,臟衣服袋子是空的——他跟室友學會了用洗衣液泡衣服,雖然領(lǐng)口沒洗太干凈,但那件印著奧特曼的T恤,是他自己晾在宿舍陽臺曬干的。他得意地說:“我們宿舍4個人比賽洗衣服,我洗得最快!”
你看,孩子不是“不會”,是我們沒給他們“試錯”的機會。在夏令營里,沒有家長跟在后面“包辦”,他們反而會為了“不被小伙伴比下去”“得到老師表揚”,主動學著照顧自己。這種“我能行”的成就感,比我們說一百句“你要獨立”都管用。
二、從“躲在家長身后”到“主動組隊”,社交力是混出來的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出門卻可能是“小社恐”:見到陌生人不敢說話,跟同學玩不到一起,甚至被欺負了也不敢告訴老師。家長急得團團轉(zhuǎn),卻不知道怎么教——社交這事兒,課本里沒公式,得靠“實戰(zhàn)”。
夏令營就是個“社交練兵場”。幾十上百個孩子住在一起,吃飯、上課、做游戲都要組隊,想“單打獨斗”根本不可能。我同事家的女兒朵朵,以前是典型的“內(nèi)向娃”,在幼兒園都不敢舉手發(fā)言。去年參加夏令營,回來后居然主動跟我說:“阿姨,我在夏令營當‘小組長’了!我們組做手工拿了第一名!”
細問才知道,夏令營里有個“團隊挑戰(zhàn)賽”,要求每組8個人合作搭帳篷。一開始朵朵躲在后面不說話,結(jié)果同組的男生搭錯了支架,帳篷塌了,大家吵起來。老師沒直接插手,而是蹲下來問:“你們覺得誰觀察最仔細?可以讓她來指揮試試。”其他孩子都說:“朵朵!她剛才一直盯著說明書看!”就這樣,朵朵硬著頭皮站出來,指著說明書一步步教大家,最后居然真的搭好了。
后來老師跟同事說,朵朵其實很細心,只是平時沒機會“被需要”。在夏令營里,每個孩子都得找到自己的“角色”:有的負責出主意,有的負責動手,有的負責喊加油——哪怕是最內(nèi)向的孩子,也能在團隊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家娃回來后,嘴里天天念叨“小宇”“樂樂”,說小宇教他打水漂,樂樂分享了自己的漫畫本。有天晚上他居然主動給小宇打電話,約著開學后一起去圖書館。要知道,以前他連跟鄰居家孩子打招呼都要躲我身后。
孩子的社交,真不是“教”出來的,是“混”出來的。在夏令營里,他們會遇到不同性格的小伙伴,學會分享零食、道歉、妥協(xié),甚至“吵架后和好”——這些真實的互動,比家長說“你要大方一點”“要跟同學好好玩”有用一百倍。
三、跳出“標準答案”,夏令營藏著孩子的“隱藏技能”
咱們的孩子,平時被“標準答案”框得太死:數(shù)學題要按步驟算,作文要寫“總分總”,畫畫要涂“正確的顏色”。久而久之,他們可能忘了“自己喜歡什么”“自己擅長什么”。但夏令營不一樣——這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想試試嗎”。
我鄰居家的小男孩豆豆,平時成績平平,爸媽總覺得他“沒什么特長”。去年參加了一個科技夏令營,回來后居然抱著個機器人模型不放,說要當“科學家”。原來夏令營里有個“創(chuàng)意編程課”,老師讓孩子們用積木拼機器人,再編程序讓機器人動起來。豆豆平時愛拆玩具,對機械結(jié)構(gòu)特別敏感,居然第一個讓機器人“走”出了“S形路線”,老師還讓他上臺當小老師。
還有我家娃,以前我總覺得他“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結(jié)果在夏令營的“戶外探險課”上,他居然能跟著老師認20多種植物,還記住了每種植物的“小秘密”:“媽媽,含羞草晚上會把葉子合起來睡覺,就像我蓋被子一樣!”回來后,他天天蹲在陽臺觀察多肉,還畫了本“植物日記”——這可是以前讓他寫50字作文都要哭鼻子的娃啊!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隱藏技能”,只是我們沒給他們機會去發(fā)現(xiàn)。夏令營里的課程五花八門:烘焙、戲劇、攀巖、陶藝……孩子可以隨便試,喜歡就多玩會兒,不喜歡就換一個。這種“沒有壓力的探索”,反而能讓他們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可能不是成績,但這份“我喜歡、我擅長”的自信,會讓他們更有底氣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
四、輸了比賽哭鼻子?別怕,這才是成長的“必修課”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順風順水:玩具想要就買,考試考好了有獎勵,連玩游戲家長都忍不住“幫一把”。但人生哪有那么多“贏”?遇到挫折就崩潰、輸了就耍賴——這才是家長該擔心的“大問題”。
夏令營里的“挫折教育”,來得特別實在。我家娃參加過一個“趣味運動會”,他們組玩“兩人三足”,因為他和搭檔步調(diào)不一致,摔了一跤,最后得了倒數(shù)第一。當時他坐在地上哭,我隔著監(jiān)控心都揪緊了,想沖進去抱他。結(jié)果老師沒批評,也沒哄,只是遞給他一張紙巾,說:“哭完了嗎?要不要看看其他組是怎么配合的?”
后來娃跟我說,他哭了5分鐘,看到旁邊組的小朋友在互相拍肩膀:“沒事,下次我們再努力!”他突然覺得“哭也沒用”,就站起來跟搭檔說:“對不起,剛才是我沒跟上。”第二天練習時,他們倆特意放慢速度喊口號,雖然最后還是沒拿名次,但他說:“媽媽,我覺得我們比昨天進步了,這就夠了!”
你看,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的“抗造”。在夏令營里,他們會遇到“比賽輸了”“任務(wù)沒完成”“被小伙伴誤會”這些小事,但正是這些“小挫折”,讓他們學會接受“不完美”,明白“努力比輸贏重要”。這種“抗挫折力”,才是他們未來走進社會,最需要的“鎧甲”。
五、放下手機的7天,孩子終于發(fā)現(xiàn)“真實世界更好玩”
這一點,估計是所有家長最想看到的。現(xiàn)在的孩子,手機就像“體外器官”:吃飯看、走路看、睡前還要刷會兒短視頻。我們天天喊“別玩手機”,孩子反而更上癮。但在夏令營里,手機是被“收起來”的——一開始孩子可能不適應(yīng),但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真實世界比屏幕里的更有趣。
我家娃剛到夏令營時,晚上偷偷問老師:“能玩會兒平板嗎?我想看動畫片。”老師說:“我們今晚有‘星空夜話’,你要不要來?”結(jié)果他跟著老師和小伙伴躺在操場上看星星,老師還教他們認星座:“那是北斗七星,像個勺子,以前的人靠它指路呢!”他回來后興奮地說:“媽媽,星星比動畫片里的亮多了!我還看到了流星,許了愿!”
白天的活動更“費娃”:早上爬山,中午打水仗,下午做手工,晚上排練小品。孩子累得沾床就睡,哪還有功夫想手機?有天老師發(fā)照片,我家娃居然在跟小伙伴玩“石頭剪刀布”,笑得前仰后合——要知道,以前在家他寧愿自己玩手機,也不跟我們玩這種“老掉牙”的游戲。
從夏令營回來后,他居然主動說:“媽媽,手機里的游戲都是假的,還是跟小朋友一起玩有意思。”現(xiàn)在周末,他會約同學去公園騎車,而不是窩在家里刷視頻。你看,不是孩子“戒不掉手機”,是我們沒給他們提供“比手機更好玩”的選擇。
其實說到底,夏令營的意義,不在于孩子學會了多少“技能”,而在于他們在沒有家長庇護的環(huán)境里,第一次嘗試自己疊被子、第一次主動交朋友、第一次接受“失敗”、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我能行”。這些藏在細節(jié)里的成長,就像悄悄長出來的“小翅膀”,可能現(xiàn)在看不出什么,但總有一天,會帶著他們飛向更遠的地方。
如果你家娃暑假還沒安排,不妨試試讓他去夏令營“闖一闖”——說不定,你會收獲一個讓你驚喜的“小大人”呢。
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xxzx/Summer_camp/57976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