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夏令營個人心得
今年夏天,我家9歲的“小粘人精”第一次獨立參加了7天6夜的夏令營。出發前一周我天天失眠,總擔心他晚上踢被子、吃不慣飯菜,甚至偷偷在他書包側袋塞了兩包小餅干(結果第二天就被老師發現,拍照說“小零食已和小伙伴分享”,尷尬又好笑)。但結營那天,看到他曬黑的小臉蛋上閃著光,塞給我一張歪歪扭扭寫著“媽媽,我現在是小勇士啦”的紙條時,我突然明白:夏令營哪是孩子的“試煉”,分明是家長的“斷奶期”——而孩子,永遠比我們想象中更“皮實”,也更會偷偷長大。
一、出發前:我比孩子更焦慮的“兵荒馬亂”
決定送他去夏令營時,全家開了三次“家庭會議”。娃爸覺得“男孩子就得獨立”,我卻翻來覆去看營地手冊:宿舍有沒有空調?洗澡是熱水嗎?帶隊老師是不是有耐心?甚至加了往屆家長的微信,連“孩子半夜想家哭了怎么辦”都問了三遍。
最糾結的是收拾行李。我恨不得把整個衣柜塞進去:短袖帶5件夠不夠?萬一淋雨要備長袖吧?防曬霜選兒童專用的,驅蚊貼多貼幾片,連創可貼都按“每天一片”的量裝。娃在旁邊啃著蘋果說:“媽媽,老師說帶一個書包就夠了,你再裝我背不動啦。”
出發前一晚,他突然抱著我的脖子問:“媽媽,你會偷偷來看我嗎?”我鼻子一酸,差點說“不去了”,但還是硬著頭皮說:“你要是想媽媽,就給老師說,我們可以視頻呀。”結果他拍拍我:“知道啦,我就是問問,其實我更想和小朋友一起搭帳篷!”——你看,孩子的期待,永遠比我們的焦慮更直接。
二、入營第一天:那個抱著我哭的小孩,半小時后就忘了我
送他到營地那天,陽光特別好,草坪上全是背著小書包的孩子。老師牽著他的手說“跟媽媽再見吧”,他突然“哇”地哭了,死死抱著我的大腿:“媽媽我不去了!我要回家!”周圍家長都看過來,我臉通紅,又心疼又有點尷尬,蹲下來幫他擦眼淚:“你昨天不是說要當小勇士嗎?”他抽噎著說:“小勇士也會想媽媽……”
最后是老師半抱半哄著把他帶走的,走兩步還回頭看我,小嘴癟著,眼睛紅紅的。我站在原地沒動,看著他的小背影消失在宿舍樓門口,突然想起他第一次上幼兒園的樣子——原來不管孩子多大,我們當媽的,永遠在“目送”里患得患失。
中午刷家長群,老師發了段視頻:一群孩子圍坐在桌子旁包餃子,我家娃居然坐在中間,手里捏著一個歪歪扭扭的餃子,正和旁邊的小男孩說笑。晚上老師又發照片:他穿著迷彩服,戴著小軍帽,站在隊伍里敬禮,嘴角還帶著點泥,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
我對著照片看了半小時,心里又酸又軟:原來孩子的適應力,真的比我們強。他不是離不開我們,是我們離不開那個“需要我們”的他。
三、7天里,我從“偷窺狂家長群”看到的3個成長瞬間
整個夏令營期間,我和所有家長一樣,成了“家長群潛水員”——老師發的每張照片都放大看,每個視頻都反復聽,生怕錯過自家娃的影子。但慢慢的,我不再只找“他有沒有哭”“飯吃了多少”,而是發現了他藏在細節里的變化。
1. 獨立:從“媽媽幫我”到“我自己來”
第三天晚上,老師發了段“生活小能手”視頻:孩子們在宿舍整理行李,我家娃正蹲在地上疊衣服。以前在家,他的衣服都是我疊好放衣柜,襪子永遠東一只西一只。但視頻里,他雖然疊得歪歪扭扭,卻很認真:先把T恤鋪平,袖子往里折,再對折兩次,最后還拍了拍。疊完還舉起來給鏡頭看,得意地說:“老師你看,我疊得像不像豆腐塊?”
后來視頻通話,他主動說:“媽媽,我現在會自己洗襪子了!就是肥皂有點滑,第一次沒洗干凈,老師教我‘搓泡泡要用力’,第二次就洗干凈啦!”說著還把晾在窗邊的襪子指給我看——雖然還是有點歪,但那是他第一次獨立完成“生活任務”。
2. 社交:從“小跟班”到主動牽起別人的手
娃以前有點內向,在幼兒園總是跟著別人玩,很少主動交朋友。但第四天,老師發了組“團隊挑戰賽”的照片:他們組要合力搭一個“紙橋”,有個小女孩因為搭不好急哭了,我家娃居然蹲下來,拿了張紙遞給她:“沒關系,我們一起試試,老師說‘團結就是力量’。”
晚上老師在群里說:“今天XX(我家娃)主動分享了自己的零食給內向的小朋友,還幫隊友撿掉落的紙材,特別有團隊意識。”我突然想起出發前我叮囑他“別跟陌生人吵架”,現在看來,孩子自有他的社交方式——不是我們教的“防備”,而是天生的“善意”。
3. 抗挫折:從“哭鼻子”到說“我再試一次”
第五天是“戶外生存挑戰”,要自己搭帳篷。老師發的視頻里,別的小朋友已經搭好框架了,我家娃的帳篷桿總是歪,急得滿頭大汗,眼圈都紅了。我心里揪了一下,想著“他肯定要放棄了”。
結果下一個鏡頭,他抹了把眼淚,跑去找旁邊的大哥哥:“哥哥,你能教我嗎?我試了三次都沒弄好。”大哥哥教他“先把桿子穿進孔里,再兩個人一起撐”,他跟著學,試到第五次,帳篷終于立起來了!他跳起來拍著手喊:“我成功啦!”
晚上日記里,他歪歪扭扭寫:“今天搭帳篷很難,我哭了,但老師說‘失敗是成功的媽媽’,我又試了,真的成功了!原來堅持一下,就不難了。”——你看,孩子的抗挫折力,不是我們說“別哭”教出來的,是他自己摔過跤、流過淚,才慢慢長出來的。
四、結營那天:他曬黑了,但眼睛里有光
結營儀式在營地的大草坪上,家長們坐在觀眾席,孩子們穿著統一的營服表演節目。我家娃站在隊伍里,唱著夏令營的營歌,聲音不大但很認真,動作有點跟不上節奏,卻一直在笑。
結束后他跑過來,撲進我懷里,身上有青草和陽光的味道。“媽媽!”他仰起臉,曬黑的小臉上,眼睛亮得像星星,“我給你帶了禮物!”說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個用樹葉做的小書簽,上面畫著一個笑臉,寫著“送給媽媽”。
回家的路上,他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我們宿舍有個小朋友睡覺打呼,特別響,我第一天睡不著,后來習慣了,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火車’”“老師教我們用打火石生火,我第一次沒成功,后來手心都磨紅了,終于點燃了!”“我最好的朋友叫小明,他說下次還要和我一起參加夏令營……”
我聽著他說,突然發現:那個出門要牽手、吃飯要喂、睡覺要講故事的小不點,好像在這7天里,偷偷長大了。他不再是那個遇到一點小事就喊“媽媽”的孩子,而是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懂得了分享,甚至能安慰別人了。
五、給“同款焦慮家長”的3個小建議
如果問我“夏令營值不值得送”,我的答案是“太值了”。但前提是,我們要選對營,也要“放對心”。作為“過來人”,想分享幾個小建議:
1. 選營別只看“豪華設施”,重點看“師生配比”和“活動設計”
一開始我也被“豪華宿舍”“網紅營地”吸引,但后來發現,對孩子來說,“有沒有人關注他”比“住得好不好”更重要。建議選師生配比1:5以內的營(越小的孩子比例越高越好),活動設計要有“循序漸進的挑戰”——比如第一天適應環境,第二天團隊破冰,第三天開始獨立任務,讓孩子有緩沖期,不會覺得壓力太大。
2. 出發前別“過度鋪墊”,少說教,多“放手”
我出發前天天跟他說“要聽話”“別亂跑”,結果他更緊張。后來老師說:“家長少說‘你要怎樣’,多說‘遇到問題可以找老師,也可以自己試試解決’。”孩子需要的不是“規矩”,是“安全感”——讓他知道“即使遇到困難,也有辦法解決”,比“你必須做到完美”更重要。
3. 結營后別只問“好不好玩”,多聽他說“故事”
很多家長接孩子第一句就是“好玩嗎?”“想不想媽媽?”其實孩子更想分享的是“我今天做了什么”“我遇到了什么事”。可以問他:“今天最開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呀?”“有沒有遇到難辦的事?你怎么解決的?”引導他復盤,不僅能了解他的收獲,還能幫他梳理“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現在娃經常翻出夏令營的照片,說:“媽媽,明年我還要去,我要當‘小隊長’,帶小朋友一起完成任務!”看著他眼里的期待,我突然明白:所謂成長,就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我們慢慢放手,孩子才能慢慢起飛。而夏令營,就是給了我們和孩子一個“練習放手”的機會。
至于那些出發前的焦慮、失眠、偷偷抹眼淚?現在想想,都成了笑著回憶的“小插曲”。畢竟,看著那個曾經抱著你哭的小孩,突然變成一個說“媽媽我保護你”的小勇士,大概就是當父母最幸福的時刻吧。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xxzx/Summer_camp/44483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