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工程部管理
在工程行業摸爬滾打十幾年,見過太多工程部從"救火隊"變成"正規軍",也見過不少團隊因為管理松散最終項目爛尾。其實工程部管理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無非是把人、事、流程捋順了,讓團隊既能打硬仗又能少踩坑。今天就結合我帶過三個工程項目部的實戰經驗,聊聊做好工程部管理的核心邏輯和落地方法,尤其適合那些被進度、質量、安全搞得焦頭爛額的工程管理者參考。
一、先搞清楚工程部管理的"痛點靶心"
很多工程經理上任就燒三把火,結果越燒越亂。其實管理的第一步是找到真正的痛點。我2018年接手的那個市政項目,前任經理走的時候留下一堆爛攤子:施工隊天天扯皮,材料到場永遠滯后,甲方投訴單堆了半尺高。后來我帶著團隊花了三天梳理,發現90%的問題都出在三個地方:
1. 信息斷層比技術難題更致命
鋼筋保護層厚度不足這種技術問題,頂多返工整改;但如果技術員的交底記錄沒傳到施工班組,質檢員又沒跟蹤檢查,最后結構驗收出問題,那就是系統性風險。我們當時統計,37%的質量問題根源是"信息傳遞丟三落四"。
2. 制度躺在抽屜里才是最大的浪費
幾乎每個工程部都有厚厚的管理制度,但我見過最夸張的一個項目,安全巡檢表三個月沒填過一次,結果外架坍塌時連基本的檢查記錄都拿不出來。制度不是用來應付檢查的,是用來救命的——既救項目的命,也救兄弟們的命。
3. 只會下命令的管理者都是"甩手掌柜"
有個年輕項目經理跟我吐槽:"我每天說八百遍'抓緊干活',他們就是不聽!"我說你去看看工人的施工日志,結果發現某個工序卡殼三天了,施工員既沒上報也沒解決。管理不是當監工,是要幫團隊打通堵點。
二、目標管理:把"大目標"拆成"夠得著的小臺階"
工程部最忌諱的就是目標模糊。"這個月必須完工"這種口號式目標,不如拆成"每天完成300平米模板安裝"來得實在。我現在帶團隊用"三級目標分解法",親測有效:
1. 項目總目標要像燈塔一樣清晰
接手新項目時,我會帶著核心團隊在會議室墻上貼三張紙:
工期紅線:關鍵節點用紅筆標出來,比如"5月15日前地下室結構封頂"
質量底線:明確"主體結構零滲漏""混凝土試塊合格率100%"等硬指標
成本上限:把人材機費用分解到每個分項工程,比如"砌筑工程單方造價不超過180元"
2. 月度計劃要具體到"誰在什么時候干什么"
上個月我們水電班組進度滯后,我讓施工員把月度計劃細化到"每天上午8點到12點,王班組完成3層東側給水管道安裝",并且在現場掛了進度看板,完成一項貼個綠勾,滯后的用黃底標注原因。結果第二周進度就追上來了,工人說看著看板干活心里有數。
3. 每天碰頭會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早上7點半的碰頭會,我只讓各班組匯報三個事:昨天沒干完的、今天要干的、需要協調的。有次木工班長說"今天缺30張多層板",我當場讓材料員聯系供應商,中午12點板材就送到了。記住,工程部的問題拖過24小時,就可能發酵成大麻煩。
三、團隊建設:讓技術大牛和新手都能發光
工程部的人不好帶?其實是沒找對方法。我帶過最復雜的團隊有三個"刺頭":一個是干了二十年的老施工員,經驗足但不服管;一個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理論強但沒實操;還有個安全員,天天板著臉得罪人。后來我用這三招把他們擰成了一股繩:
1. 給老員工"話語權",給新員工"試錯權"
那個老施工員,我讓他負責編寫《主體結構施工工藝手冊》,把經驗變成標準;大學生安排跟著他做技術復核,允許他在非關鍵部位嘗試新的測量方法。三個月后,老的成了"導師",小的成了"技術骨干",倆人還一起優化了模板支撐方案,節省了20%的鋼管用量。
2. 用"現場教學"代替"會議室批評"
有次質檢員發現墻體垂直度偏差3公分,直接在群里@施工班組。我沒在群里回復,而是下午帶著質檢員和班組長到現場,用靠尺演示怎么控制垂直度,還讓班組長當場操作了一遍。后來那個質檢員跟我說:"原來指出問題時,教方法比批評更有用。"
3. 把"大鍋飯"變成"按勞分配"
我們實行"工序承包責任制",比如鋼筋班組按噸位計價,混凝土班組按立方結算,干得快、質量好的班組不僅能提前拿到工程款,還能優先承接下個分項工程。有個班組為了搶工期,主動提出增加夜班,以前催都催不動的事,現在他們自己就找上門了。
四、流程優化:讓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
去年審計我們項目時,審計師說:"你們的資料比我見過的90%的項目都規范。"其實秘訣就在于把流程做細了。工程部管理最怕的就是"差不多就行",我總結了三個必須較真的流程節點:
1. 技術交底要"說到、寫到、交到、看到"
我們的技術交底分四步走:
工程師寫交底書(必須配圖和三維模型)
在現場開交底會(用紅油漆在結構上畫出來)
施工班長簽字確認(還要復述關鍵要點)
技術員跟蹤檢查(前三個施工段必須旁站)
有次梁柱節點鋼筋復雜,我們直接做了1:1的樣板,工人照著樣板綁,一次驗收通過率從70%提到了98%。
2. 材料管理要卡住"進場、存放、使用"三關
材料員老張以前總說"材料不夠用",后來我們推行"限額領料單":施工班組提前三天報計劃,倉庫按計劃發料,用不完的必須退庫。有次木工領了100張模板,退回來23張,老張說:"以前以為是材料不夠,其實是浪費太多。"
3. 安全管理要"小題大做"
安全員小李剛來時不好意思管老工人,我說:"你今天放過一個沒系安全帶的,明天可能就有人從架子上掉下來。"現在我們實行"安全積分制",發現隱患不僅要整改,還要扣責任班組的積分,積分直接和工程款掛鉤。上個月全項目實現了"零違章",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五、成本控制: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是利潤
工程部經理常犯的錯誤是只盯著進度和質量,忽略了成本。其實在施工過程中,省錢的機會無處不在。我2020年負責的那個項目,通過細節管控,最終比預算節省了120萬,主要靠這幾招:
1. 周轉材料"斤斤計較"
鋼管、扣件這些周轉材料,我們按"每平米用量"考核施工隊。以前工人用完鋼管隨便堆,現在他們自己會分類碼放,還主動把短鋼管接長再用。有個施工隊為了減少損耗,甚至自己買了油漆給鋼管刷防銹層。
2. 水電費用"包干到人"
以前項目水電費每月超支,后來我們給每個班組裝了分電表,按工程量核定用電量,節約的部分獎勵班組30%。泥工班組最厲害,用高壓水槍洗車改成了水桶接水,一個月省了800多度電。
3. 簽證變更"日清日結"
甲方提出變更時,我們要求技術員24小時內出變更洽商,三天內找甲方簽字確認。有次地下室增加集水井,我們當天就測量拍照,附上計算式,甲方當場就簽了字。不像有些項目,變更拖半年,最后甲方不認賬,損失全自己扛。
六、持續改進:每天進步1%比一次性完美更重要
沒有哪個工程項目是完美的,關鍵是要有復盤的習慣。我們每周五下午開"吐槽會",讓所有人提意見:
施工員說"圖紙會審太倉促,很多問題沒發現",我們就改成"分專業會審+現場核對"
資料員說"驗收前資料總差這差那",我們就做了《驗收資料 checklist》,提前一周逐項核對
連食堂阿姨都提意見"工人反映菜太咸",我們第二天就換了廚師
記住,工程部管理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就像給機器做保養,每天擰擰螺絲、加加潤滑油,才能避免突然停機。
帶工程部這十幾年,我最深的體會是:管理不是管別人,而是先管好自己。你每天第一個到現場,工人就不會遲到;你把安全繩親自給工人系上,他就不會覺得安全是小事;你把每個問題都解決在萌芽狀態,項目就不會出大亂子。說到底,工程部管理沒有什么秘訣,就是把簡單的事重復做,重復的事用心做。
(注:本文結合作者實際管理經驗撰寫,不同項目存在個體差異,具體實施需結合現場實際情況調整。)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xxzx/PMP/538369.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