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設企業的管理
工程建設這行,外人看著是“建大樓、修大橋”的大生意,風光無限;只有圈內人知道,背后是“進度追著跑、成本壓著喘、安全懸著心”的連環戰。一個項目從開工到交付,涉及幾十上百個環節,任何一個管理漏洞都可能讓幾百萬、幾千萬的投入打水漂。今天就結合我見過的真實案例,從進度、成本、安全、團隊、風險五個維度,聊聊工程建設企業到底該怎么管才能少踩坑、多賺錢。
一、進度管理:從“救火隊員”到“下棋高手”
“甲方又來催進度了,現場鋼筋還沒到齊”“木工班組說人手不夠,這周完不成模板”——這大概是工程人最常聽到的抱怨。進度管理不是簡單畫個甘特圖就完事,而是要像下棋一樣,提前算好幾步棋。
痛點直擊:計劃是“紙上談兵”,實際是“兵荒馬亂”
見過太多項目,開工前計劃做得漂漂亮亮,結果干到一半發現:關鍵材料沒按時進場,工序銜接出問題,甚至設計圖紙還在改……最后只能天天加班趕工,工人累得怨聲載道,質量還容易出問題。
實用解法:3步讓進度“可控”
第一步:把項目“拆成零件”——WBS分解法
別上來就喊“三個月完工”,先把項目按“單項工程單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項工程”拆解開。比如建一棟10層辦公樓,先拆成“地基與基礎、主體結構、裝飾裝修”三大塊,主體結構再拆成“每層的柱、梁、板”,甚至細化到“一層柱鋼筋綁扎、模板安裝、混凝土澆筑”。每個小項明確負責人、起止時間、所需資源,進度才不會“一鍋粥”。
第二步:盯緊“咽喉要道”——關鍵路徑法
不是所有工序都同等重要。比如地基處理、主體封頂這些工序,一旦延期會影響后續所有工作,這就是“關鍵路徑”。非關鍵路徑的工序(比如部分室內裝修)可以適當靈活,但關鍵路徑必須卡死時間。去年我接觸的一個市政項目,因為沒重視地下管線遷移(關鍵路徑),比計劃晚了2個月,光違約金就賠了80萬。
第三步:每周“復盤+調整”,別等問題堆成山
進度不是定死的,現場總會有突發情況。建議每周開一次進度復盤會:對比計劃和實際完成量,差在哪里?是材料問題、人員問題還是天氣問題?當場定解決方案——比如材料沒到,立刻聯系備用供應商;人員不夠,協調其他班組支援。小問題及時解決,才不會拖成大麻煩。
二、成本控制: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
工程行業利潤薄,很多項目看著合同額不小,最后一算賬:材料超耗、人工浪費、分包扯皮,利潤全被“吃掉”了。成本控制不是“摳門”,而是要知道“錢花在哪、該不該花”。
痛點直擊:預算是“橡皮筋”,超支是“家常飯”
“圖紙上算著用100噸鋼筋,實際用了120噸”“分包商說工程量增加,要加錢”——這些情況太常見了。有個朋友的公司,去年一個項目因為沒控制好材料損耗,光混凝土就多花了50萬,最后項目幾乎沒賺錢。
實用解法:3招堵住“出血點”
第一招:預算分解到“分項工程”,誰用誰負責
總預算不能只是財務報表上的數字,要分解到每個分項工程。比如“主體結構”預算2000萬,其中鋼筋500萬、混凝土800萬、模板300萬、人工400萬,每個分項交給對應的施工員負責。施工員領料時,必須按預算量申請,超支了要說明原因,避免“用多少算多少”。
第二招:材料管理“量價分離”,省下的都是利潤
材料成本占項目總成本的60%-70%,是“大頭”。
“量”上控損耗:鋼筋、模板這些材料,嚴格按圖紙算量,現場堆放時做好防護(比如鋼筋別淋雨生銹),切割時盡量套裁(比如長鋼筋切成短鋼筋用,別直接扔掉)。之前見過一個項目,把鋼筋損耗率從8%降到了3%,光這一項就省了120萬。
“價”上比三家:主材采購別只靠一家供應商,至少對比3家報價,甚至可以聯合其他項目“團購”壓價。輔材(比如鐵釘、電線)雖然單價低,但用量大,也得貨比三家。
第三招:分包合同“丑話說前頭”,避免扯皮
分包商是成本超支的“重災區”。簽合同時一定要寫清楚:工程量怎么算(按圖紙還是按實際)、單價包死還是可調、延期怎么罰、質量不達標怎么處理。比如約定“工程量按圖紙結算,實際施工超量不增補費用”,就能避免后期扯皮。去年有個項目,防水分包商想以“基層不平”為由加錢,因為合同里寫了“基層處理包含在報價內”,最后一分錢沒多給。
三、安全管理:別讓“安全”變成“安全員的事”
“安全第一”喊了幾十年,但每年還是有工程事故上新聞。很多企業覺得安全是“成本”,其實安全是“底線”——一旦出事,停工、罰款、賠償,甚至負責人坐牢,損失比安全投入大得多。
痛點直擊:安全是“口號”,出事才“重視”
見過不少項目,安全員天天在現場喊“戴安全帽”,工人左耳進右耳出;安全培訓就是發張卷子抄答案,沒人真學。結果呢?腳手架坍塌、高處墜落,一出事就傻眼。
實用解法:3個“笨辦法”,讓安全“落地”
第一個辦法:安全教育“別搞形式,搞實操”
新工人進場,別光講理論,直接帶他們去現場看“反面教材”——比如腳手架沒綁牢的照片、觸電事故的視頻,再讓老工人演示“怎么正確系安全帶”“腳手架怎么檢查”。去年有個項目,把安全教育變成“現場實操課”,工人安全意識明顯提高,一年沒出過輕傷以上事故。
第二個辦法:隱患排查“列清單,天天查”
安全員別天天瞎轉,拿著“隱患排查清單”去查:腳手架的立桿間距夠不夠?臨邊防護有沒有裝?電工有沒有特種作業證?每天查完簽字,發現問題立刻整改,整改完再復查。小隱患(比如安全帽帶子松了)當場解決,大隱患(比如塔吊鋼絲繩磨損)立刻停工。
第三個辦法:安全投入“該花就花,別猶豫”
別為了省幾千塊錢,買劣質的安全帽、安全帶;該裝的臨邊防護、安全網,別偷懶不裝;工人加班到晚上,現場照明一定要夠亮。之前有個項目,舍不得裝夜間照明,結果一個工人晚上踩空摔傷,賠償+停工損失花了80萬,夠買10年的照明設備了。
四、團隊管理:別讓“項目部”變成“孤島”
工程建設是“人干出來的”,但很多企業總部和項目部“兩張皮”:總部天天催報表,項目部天天喊沒人沒人;工人流動性大,新手多、老手少,效率低還容易出錯。
痛點直擊:總部“瞎指揮”,項目“各自為戰”
有個公司的老板跟我吐槽:總部想推數字化管理,讓項目部用新軟件,結果項目部嫌麻煩,偷偷用回Excel;工人今天來明天走,技術好的留不住,新手干半天還得返工。
實用解法:3步讓團隊“擰成一股繩”
第一步:總部“服務+監督”,別當“甩手掌柜”
總部別光給項目部下指標,要幫他們解決問題。比如項目部缺材料,采購部主動對接供應商;工人不夠,人力資源部幫忙聯系勞務公司。同時,監督要“抓大放小”——重點盯進度、安全、成本核心指標,別管太細(比如今天用了多少釘子),給項目部留自主權。
第二步:工人“師徒制+激勵”,留住熟手帶新手
工人流動性大?試試“老帶新”:一個老師傅帶2-3個新手,新手學會了,給老師傅發獎金;項目結束時,熟手留任率高,整個班組加獎金。去年有個項目用這招,熟手留任率從50%提到了80%,新手上手速度快了一倍,效率明顯提升。
第三步:項目部“鐵三角”分工,各司其職不甩鍋
一個項目部,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安全員必須職責清晰:項目經理管總協調(進度、成本、對外溝通),技術負責人管質量和技術(圖紙、方案、驗收),安全員管安全(培訓、排查、整改)。每周開一次碰頭會,誰的問題誰解決,別互相甩鍋。
五、風險應對:別等“黑天鵝”來敲門
工程建設“變數多”:政策突然變了(比如環保限產)、地質跟勘察不一樣(比如挖到地下暗河)、材料價格暴漲(比如鋼筋漲了30%)……這些“意外”處理不好,項目可能直接虧損。
痛點直擊:風險“沒預案”,出事“手忙腳亂”
前年有個公路項目,施工到一半遇到連續暴雨,工地被淹,因為沒提前準備防汛物資(水泵、沙袋),耽誤了半個月,損失了200多萬。
實用解法:3步讓風險“可控”
第一步:開工前“把風險列出來”
項目啟動時,組織技術、安全、商務部門一起“頭腦風暴”:可能遇到哪些風險?政策風險(環保、揚塵管控)、地質風險(地下管線、軟弱土層)、市場風險(材料漲價、勞務短缺)、天氣風險(暴雨、高溫)……每個風險標上“可能性”和“影響程度”,重點關注“高可能性+高影響”的風險。
第二步:給風險“配個預案”
針對重點風險,提前寫好預案。比如材料漲價風險:跟供應商簽“價格波動條款”(漲價超過5%時調價),或者提前儲備部分主材;地質風險:施工前多鉆幾個勘察孔,發現異常立刻請設計單位調整方案。去年有個項目,提前發現地下有舊管線,及時聯系產權單位遷移,沒耽誤工期。
第三步:過程中“動態跟蹤”,及時調整
風險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周開“風險跟蹤會”,看看之前的風險有沒有變化,有沒有新風險出現。比如本來以為雨季影響不大,結果天氣預報說今年雨水特別多,那就趕緊提前準備防汛物資,調整施工計劃(雨季多干室內活,少干室外活)。
工程建設企業的管理,說到底是“人、事、錢、險”的平衡——把人管好,把事做順,把錢花值,把險控住。沒有什么“一招鮮”的秘訣,無非是每個環節多一點細心、多一點提前量,少一點僥幸心理。畢竟,工程行業拼到最后,拼的不是運氣,是管理的扎實程度。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xxzx/PMP/506462.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