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結算管理
摘要: 工程結算管理是工程項目全周期的“最后一公里”,卻常因流程復雜、資料繁雜、各方博弈成為行業痛點。本文結合10年一線實操經驗,從結算風險預判、流程優化、爭議解決三大維度,拆解12個避坑要點與7個實戰工具,幫你系統掌握從資料歸檔到款項回收的全流程管控技巧,讓結算不再成為項目盈利的“攔路虎”。
一、為什么90%的工程結算都卡在這三個環節?
上周碰到一位做市政項目的老伙計,吐槽他那個項目明明竣工一年多,結算款還沒拿到三分之一。甲方說簽證單缺監理簽字,審計說工程量清單與圖紙不符,施工隊天天堵門要尾款——這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
工程結算之所以被稱為“老大難”,根源往往藏在三個環節:
1. 過程資料像“一團亂麻”
某省住建廳2023年數據顯示,68%的結算爭議源于資料不全。比如隱蔽工程驗收記錄缺失、設計變更沒有簽批閉環、材料認價單只有口頭承諾……等到結算時再補,要么找不到人簽字,要么對方不認賬。去年我經手的一個EPC項目,就因為鋼結構材料漲價簽證單晚交了15天,審計直接按原價核減,硬生生損失了82萬。
2. 工程量核算“各執一詞”
施工方按實際完成量報,甲方按圖紙量審,審計再按定額規則扣——三方對量時最容易扯皮。比如土方工程的放坡系數,清單描述是“按規范”,但不同規范對高度超過5米的放坡要求不一樣,某地鐵項目就因此爭議了3個月,最后請第三方測繪才解決。
3. 結算流程“馬拉松式”拖延
從竣工結算報告提交到審計完成,行業平均周期是180天,但很多項目能拖到360天以上。某央企基建項目負責人透露,他們有個項目卡在甲方審計部門整整11個月,原因竟是“審計人員輪崗,新接手的人要從頭熟悉”。
二、做好結算管理,這五個“黃金節點”必須盯死
結算不是竣工后的“突擊戰”,而是貫穿施工全過程的“持久戰”。根據我帶過20+項目的經驗,這五個節點如果管控到位,能讓結算效率提升60%:
節點一:開工前的“結算沙盤推演”
別等干起來才想結算!合同簽訂后7天內,必須拉著商務、技術、物資部門做三件事:
用Excel做“清單風險矩陣”:把所有清單項按“量差風險”“價差風險”“工藝風險”分級,比如“土方外運”項要標注運距是否含棄土場距離;
明確“結算責任田”:技術員負責變更簽證的及時性,材料員管好認價單,項目經理每周三開“結算推進會”;
給甲方發《結算配合函》:提前約定資料提交流程、簽字時限,最好明確“逾期未回復視為認可”(雖然甲方未必會簽,但能減少后期推諉)。
節點二:施工中的“資料動態歸檔”
現場忙得腳不沾地時,最容易忽略資料。我的土辦法是“日清周結”:
每天下班前15分鐘:技術員把當天的隱蔽工程驗收單、影像資料上傳到云端文件夾(推薦用騰訊文檔,方便多方實時查看);
每周五下午:商務專員核對本周簽證單,用不同顏色標注狀態(紅色=待簽,黃色=已簽待歸檔,綠色=已歸檔);
特別提醒:涉及金額超10萬的變更,必須同步錄視頻存檔,去年我們有個項目的幕墻變更,監理簽字后又反悔,最后靠視頻證據才保住了230萬的簽證款。
節點三:竣工前的“結算模擬審計”
竣工前30天,自己先當一次“審計員”。重點核查:
1. 工程量與圖紙的一致性:用CAD快速測量功能復核,比如外墻保溫面積是否扣除門窗洞口;
2. 定額套用是否準確:某辦公樓項目曾把“滿堂腳手架”誤套成“里腳手架”,差點少算45萬;
3. 甲供材扣款是否合理:核對材料領用臺賬與預算量,避免“多領少用”被雙倍扣款。
這個環節建議請公司審計部或第三方咨詢機構介入,花點小錢但能提前發現大問題。
節點四:結算報告提交后的“主動跟進”
報告交出去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正確姿勢是:
提交當天發《結算簽收單》(注明頁數、附件清單),讓甲方經辦人簽字蓋章;
之后每15天發一次《結算進展詢證函》,用郵件+書面快遞雙方式,留存送達證據;
遇到甲方拖延時,別硬懟,用“數據說話”:比如“按合同第8.3條,結算應在60天內審核完畢,目前已超期45天,影響后續XX工序付款”。
節點五:爭議發生時的“階梯式應對”
真要扯皮了,記住“先禮后兵”:
1. 技術談判:找甲方造價部負責人,用定額解釋、政策文件擺事實(比如2024年《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新增的XX條款);
2. 商務協商:適當讓步但守住底線,比如某項目爭議金額180萬,最后雙方各讓一步,按150萬結算;
3. 法律途徑:準備好仲裁或訴訟時,重點整理“雙方往來函件”“會議紀要”“簽證單”這三類證據,去年我們通過仲裁追回的一個項目,關鍵證據就是甲方項目經理在微信群里發的“同意按此方案施工”的聊天記錄。
三、三個“反常識”技巧,讓結算款回收提速50%
技巧一:“小結算”代替“大結算”
別等項目全做完再報結算!可以按“分部分項工程”拆分上報,比如主體結構完成后先報一次,裝修階段再報一次。某商業綜合體項目用這個方法,竣工前就收回了70%的結算款,大大緩解了資金壓力。
技巧二:善用“審計心理戰”
審計員每天面對海量數據,最煩“模糊不清”的結算書。我們團隊會做“三色結算書”:
黑色字體:無爭議部分(占比70%以上);
藍色字體:輕微爭議部分(附詳細計算過程);
紅色字體:重大爭議部分(單獨附頁說明理由)。
審計一看條理清晰,自然愿意優先處理。
技巧三:抓住“甲方資金窗口期”
每年的3月、9月是甲方資金相對充裕的時期(財政撥款集中下發),這時候提交結算報告,審核速度會快20%。去年我們特意趕在9月初報了一個政府項目,果然45天就審完了,比平均周期快了一半。
四、結算管理必備工具包(附模板)
1. 《結算風險自查表》:含68項檢查要點,從合同條款到現場簽證全覆蓋(可私信獲取電子版);
2. Excel自動算量模板:輸入基礎數據就能自動計算土方量、混凝土用量,減少90%的手工算量錯誤;
3. 簽證單標準模板:包含“事由+依據+量價計算+影像資料”四要素,避免甲方挑毛病;
4. 結算談判話術手冊:比如面對“審計說價格太高”,可以回應:“我們采用的是XX季度信息價,比市場價還低5%,這是詢價記錄……”
工程結算管理,說到底是“細節決定成敗”。你可能因為一份簽批完整的簽證單多賺幾十萬,也可能因為一張缺失的驗收記錄損失上百萬。記住,結算不是“秋后算賬”,而是從項目第一天就要繃緊的弦。
(注:本文提及的政策文件及規范條款,均基于截至2024年6月的公開信息,具體執行以官方最新解釋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xxzx/PMP/49909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