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戰略作用
摘要
經營戰略不是大企業的“專屬奢侈品”,而是所有企業(哪怕只有三五個人的小團隊)活下去、活得好的“必需品”。它像企業的“導航系統”,幫你在復雜市場里找準方向;像“資源分配器”,讓每一分錢、每一份力都用在刀刃上;更像“風險盾牌”,讓你在行業波動時不慌不亂。今天我們就掰開揉碎聊聊:經營戰略到底能解決什么問題?為什么有些企業沒戰略也能賺點小錢,但終究走不遠?
一、給企業裝個“導航系統”:不跑偏,才能走得遠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老板:今天看餐飲火就開餐廳,明天見直播賺錢就招團隊,后天聽說新能源是風口又想轉型。結果呢?錢花了不少,精力耗光了,最后哪個領域都是“半吊子”。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戰略的迷茫”。經營戰略的第一個核心作用,就是幫企業明確“我是誰、要去哪、怎么去”。它不是拍腦袋的“目標”(比如“今年賺1000萬”),而是一套清晰的邏輯:你的核心用戶是誰?他們真正需要什么?你憑什么比別人做得好?未來3-5年要在哪個領域扎根?
比如老干媽,幾十年就盯著“下飯醬”這一件事。陶華碧說過:“我不貸款、不融資、不上市,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這就是戰略——明確自己的“航道”是“國民下飯醬”,用戶是“需要方便快捷解決吃飯問題的普通人”,優勢是“口味穩定、價格親民”。所以哪怕市場上冒出幾百種醬,老干媽依然能穩穩占據貨架C位。
反觀有些企業,一年換三個賽道,員工都不知道自己明天要賣什么。這樣的企業,就像在沒有導航的高速上瞎開,要么撞車,要么跑著跑著沒油了。戰略的本質,就是幫你拒絕“看起來很美”的誘惑,守住“真正重要”的方向。
二、把錢花在刀刃上:資源聚焦,告別“撒胡椒面”
中小企業最缺的是什么?錢、人、時間。但我見過不少老板,明明資源有限,卻偏要“全面開花”:研發、生產、銷售、售后樣樣自己做,結果每個環節都做得一般,錢花光了還沒做出核心優勢。
經營戰略的第二個作用,就是幫企業“聚焦資源”——把有限的資源(資金、人力、精力)集中到能產生最大價值的地方,而不是“撒胡椒面”似的平均分配。
比如小米早期,資源根本比不過蘋果、三星。但雷軍的戰略很清晰:“專注、極致、口碑、快”。早期只做一款手機(小米1),把所有研發精力都砸在“高配低價”上;銷售不建線下店,全靠線上;售后初期甚至外包。結果呢?一款手機就引爆市場,用最少的資源打出了“性價比”標簽。
沒有戰略的企業,往往是“哪里需要哪里搬”:銷售說缺預算,就把研發的錢挪過去;研發說要招人,就把市場的錢砍一半。最后每個部門都喊“不夠用”,但沒有一個環節能形成競爭力。戰略就是告訴你:哪些事必須做,哪些事可以不做,哪些事甚至要堅決放棄。把80%的資源投入到20%的關鍵事上,才能真正“以小博大”。
三、提前備好“應急預案”:在變化中站穩腳跟
這幾年做生意的人,估計都對“不確定性”深有體會:疫情來了、政策變了、競爭對手突然降價了、供應鏈斷了……這些“黑天鵝”一來,沒準備的企業很容易“一夜回到解放前”。
經營戰略的第三個作用,就是幫企業“預判風險”并“提前布局”。它不是讓你“預測未來”,而是讓你思考:如果行業出現A變化,我該怎么辦?如果競爭對手用B策略,我怎么應對?如果供應鏈出問題,我的備選方案是什么?
比如2020年疫情突然爆發,線下餐飲幾乎停擺。海底撈當時的戰略反應就很典型:一方面快速關閉部分門店止損,另一方面把重心轉向外賣和“自熱火鍋”——要知道,他們早在2019年就開始布局外賣業務,自熱火鍋生產線也提前備好了。結果呢?雖然線下營收下滑,但外賣和自熱火鍋成了新的增長點,幫助企業扛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反觀有些小餐廳,平時只盯著堂食,疫情一來,既沒外賣團隊,又沒線上運營能力,只能眼睜睜看著門店倒閉。戰略不是“算命”,而是“未雨綢繆”——提前想清楚可能遇到的坑,備好“Plan B”,才能在風浪來臨時不慌不亂。
四、打造“護城河”:從“同質化內卷”到“差異化突圍”
現在做生意,最頭疼的可能就是“內卷”:你賣100塊,我就賣90塊;你送贈品,我就買一送一。最后大家都不賺錢,拼的是誰先熬死誰。
經營戰略的第四個作用,就是幫企業找到“差異化優勢”,跳出同質化競爭。它不是讓你“比別人便宜”,而是讓你“和別人不一樣”——要么產品不一樣(比如別人做普通手機,你做折疊屏),要么服務不一樣(比如別人賣產品,你賣“產品+終身售后”),要么模式不一樣(比如別人開店賣,你做社群團購)。
比如元氣森林,剛出道時面對的是可樂、雪碧等巨頭壟斷的飲料市場。如果它也做傳統碳酸飲料,肯定死路一條。但它的戰略很聰明:聚焦“無糖氣泡水”,主打“0糖0卡0脂”,瞄準年輕人“想喝甜又怕胖”的痛點。結果呢?靠這一個差異化賣點,硬生生在巨頭嘴里搶下一塊市場,幾年就做到年銷幾十億。
沒有戰略的企業,很容易陷入“別人做什么我做什么”的怪圈。你學我、我學你,最后大家都成了“復制品”,只能拼價格。戰略就是幫你找到“別人抄不走的優勢”——可能是技術、可能是品牌、可能是供應鏈,有了這個“護城河”,你才能在市場上活得更久、更滋潤。
五、讓團隊勁往一處使:從“各掃門前雪”到“同乘一條船”
很多老板抱怨:“我天天累死累活,員工卻像沒睡醒一樣,各干各的,一點不操心。”其實問題可能不在員工,而在“沒有共同的戰略目標”。
經營戰略的第五個作用,就是給團隊“畫一張共同的地圖”——讓每個員工都知道:公司要去哪?我在這個目標里扮演什么角色?我做的事對公司有多重要?當員工理解了戰略,才會從“被動執行”變成“主動操心”。
比如阿里巴巴早期,馬云提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戰略目標聽起來很大,但每個部門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技術部要做穩定的平臺,銷售部要拉商家入駐,客服部要解決商家的問題……員工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在“幫天下商家做生意”,而不只是“完成KPI”,自然更有動力。
沒有戰略的企業,員工往往不知道公司未來要干嘛,每天上班就是“打卡、干活、領工資”。銷售覺得研發不懂市場,研發覺得銷售亂承諾,各部門互相甩鍋。戰略就是“粘合劑”——把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人擰成一股繩,讓大家朝著同一個方向使勁,這樣的團隊才有戰斗力。
最后想說
經營戰略不是寫在紙上的“漂亮文案”,而是企業每天做決策的“指南針”。小到今天要不要接這個訂單,大到明年要不要開新工廠,背后都需要戰略來判斷。
可能有人會說:“我公司小,不需要戰略,先賺錢再說。”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方向錯了,越努力可能離目標越遠;如果資源亂花,賺的錢很快會賠進去;如果沒有差異化,賺的也只是“短期運氣錢”,風一吹就沒了。
真正的經營高手,都是“戰略先行”——先想清楚“為什么做”,再決定“怎么做”。畢竟,在商業世界里,能走得快的人很多,但能走得遠的,一定是那些心里有“地圖”的人。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xxzx/1322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