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插本到底值不值得
如果你正對著電腦屏幕發呆,手里攥著專科畢業證,心里盤算著“要不要花兩年時間去考個專插本”——別糾結了,這篇文章會給你一個能落地的答案。
專插本(現在部分省份叫“統招專升本”)這事兒,從來沒有“絕對值得”或“絕對不值”。有人靠它逆襲進了國企,有人讀完發現工作還沒專科時好找,有人甚至后悔“浪費兩年青春”。關鍵在于:你是誰?你想要什么?你愿意為這個選擇付出多少? 今天咱們不灌雞湯,不撒焦慮,就掰開揉碎了聊——專插本到底適合誰,又能給你帶來什么。
先搞清楚:專插本的“投入”到底有多大?
糾結“值不值”前,得先算筆賬:你要為這個本科證付出多少成本?別只盯著“兩年學費”,隱性成本可能比你想的更高。
1. 時間成本:兩年,足夠在職場“跑贏同齡人”嗎?
對剛畢業的專科生來說,專插本意味著“比同級本科生多花一年時間畢業”(專科3年+插本2年=5年,普通本科4年)。這兩年里,你的高中同學可能已經攢了兩年工作經驗,升了職加了薪;而你還在教室里背馬原、寫論文。
我見過一個極端案例:小李專科讀的計算機,畢業時校招進了家互聯網公司做運維,月薪6k。他覺得“學歷低沒前途”,辭職考插本,兩年后本科畢業,發現運維崗現在更看重項目經驗,應屆生起薪反而降到了5k——他不僅少賺了兩年工資(保守算14.4萬),還得重新從實習生做起。
當然,也有反例:小王專科讀會計,畢業只能去小公司做代賬,月薪3k。插本考上財經類院校,兩年里考了CPA,畢業進了會計師事務所,起薪8k,三年后升項目經理,現在月薪2萬+。
核心區別:小李的行業(互聯網運維)更看重“經驗>學歷”,小王的行業(會計/審計)則是“學歷是敲門磚,證書+學歷=加速器”。
2. 金錢成本:不止學費,還有“機會成本”
別以為插本只花學費。假設你考上公辦院校,學費一年5k-8k,兩年1-1.6萬;民辦院校一年2萬起,兩年4萬+。這還不算生活費、備考時的資料費、報班費(如果報班的話,線下班普遍1萬+)。
更關鍵的是“機會成本”:如果你不插本,這兩年去工作,哪怕月薪4k,兩年也能賺9.6萬。相當于你為了這個本科證,實際投入可能是“學費+生活費+9.6萬”——這筆錢,夠在二三線城市付個小公寓首付了。
3. 心理成本:備考的壓力,畢業的“年齡焦慮”
插本備考有多卷?2024年廣東省專插本報考人數超15萬,公辦院校錄取率不到15%,熱門專業報錄比甚至10:1。很多人辭職備考,每天學到凌晨,萬一沒考上,“沒工作+沒學上”的雙重打擊能壓垮人。
就算考上了,畢業時你可能已經24、25歲,看著身邊同齡人大都結婚生子、事業穩定,你拿著“第一學歷本科”的證,卻要和22歲的應屆生競爭——這種“年齡焦慮”,不是所有人都扛得住。
這三類人,專插本幾乎是“必選項”
如果你屬于以下情況,別猶豫,插本大概率“值”;如果不屬于,建議往下看“避雷指南”。
1. 想進“體制內/國企/大廠”,學歷是硬門檻
體制內(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頭部企業(比如華為、騰訊、銀行總行)的招聘公告里,“本科及以上”幾乎是標配。專科生能報的崗位,要么偏遠(比如鄉鎮基層),要么競爭比離譜(一個崗位幾百人搶)。
我一個表妹,專科讀漢語言文學,畢業考公務員,翻遍崗位表只有“鄉鎮文秘”能報,報錄比200:1,考了兩年沒考上。后來插本考上師范類院校,今年以“全日制本科”身份考市區小學老師,崗位報錄比30:1,一次上岸。她說:“不是我能力變強了,是學歷幫我篩掉了80%的對手。”
2. 專業“天坑”,想靠插本換賽道
有些專科專業,天生“就業窄、薪資低”,比如歷史教育、法律事務(專科法律不能考司法證)、文秘等。如果你不幸學了這類專業,插本可能是“低成本換賽道”的最好機會。
我朋友老張,專科讀的“社會工作”,畢業只能去社區做網格員,月薪2800。他插本跨考“數字媒體技術”,雖然備考時每天啃高數到吐,但現在在廣告公司做視頻剪輯,月薪1.2萬,他說:“相當于用兩年時間,給自己的人生‘改了行’。”
3. 對現狀極度不滿,想“逼自己一把”
如果你現在的工作是“一眼望到頭”的重復勞動(比如流水線、電話銷售),每天下班都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又沒別的技能——插本可能是“給自己一個緩沖期”。
兩年時間,你可以系統學一個專業,考幾個證書,甚至積累實習經驗。就算最后沒找到“完美工作”,至少你擁有了“選擇的權利”——而不是被生活推著走。
這兩類人,插本可能“血虧”
別被“學歷提升”的雞湯沖昏頭,如果你符合以下情況,建議謹慎:
1. 已經有“高薪+穩定”的工作,學歷對你影響不大
我鄰居家孩子,專科讀汽修,畢業進了4S店做技師,現在是技術主管,月薪1.5萬,包吃住,老板還答應明年給他入股。他爸媽勸他插本,他說:“我現在帶5個徒弟,都是本科畢業,他們還得跟我學技術。我要那個證干嘛?”
真相:在“技術型”“經驗型”行業(比如汽修、廚師、美容美發、程序員),能力>學歷。如果你已經靠技能站穩腳跟,沒必要為了“面子”放棄現有的事業。
2. 單純“逃避就業”,對未來沒規劃
每年都有一批專科生,因為“不想工作”“怕找不到好工作”而選擇插本。他們備考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考上后混日子,畢業時依然迷茫——這種“為了插本而插本”的人,大概率會后悔。
我見過最可惜的案例:小林專科畢業時,家里托關系能進國企做勞務派遣(雖然沒編制,但穩定,月薪5k),他覺得“沒編制沒面子”,非要插本。考上民辦院校,兩年花了8萬學費,畢業發現國企現在只要“全日制研究生”,他連勞務派遣的崗位都沒了,最后去了家小公司做文員,月薪4k。
專插本的“隱性價值”:比你想的更重要
除了“學歷門檻”,插本還有些“看不見的好處”,可能會影響你未來10年的人生。
1. 人脈圈子:你會遇到“更想向上走”的人
專科時,你身邊可能有同學每天打游戲、逃課;但插本考上的本科院校,尤其是公辦院校,同學大多是“努力過的人”——他們可能在備考考研,可能在考證書,可能在實習攢經驗。和這樣的人相處兩年,你的“人生目標”會被拉高。
我同事阿杰,專科時沉迷網游,掛科無數。插本后,室友每天6點起床背單詞(準備考研),他不好意思再睡,跟著一起去圖書館,后來也考上了研究生。他說:“不是我突然變自律了,是環境逼得我不得不進步。”
2. 思維方式:本科教育真的“不一樣”
專科教育更側重“技能培訓”(比如教你怎么操作軟件、怎么寫報告),本科教育則更側重“邏輯思維”“批判性思考”。你會發現,本科老師很少直接給答案,而是讓你“查文獻、做調研、自己論證”——這種能力,會讓你在未來的工作中“走得更遠”。
比如寫方案,專科時你可能只會“抄模板”;本科畢業后,你會習慣先分析“用戶需求”“市場現狀”,再提出“差異化解決方案”——這就是思維方式的差距。
3. 抗風險能力:學歷是“亂世的船票”
經濟好的時候,專科生可能和本科生拿一樣的工資;但經濟下行時,企業裁員往往先從“學歷低、可替代性強”的崗位下手。
2023年互聯網大裁員,我認識的一個專科生程序員,工作3年被裁,找工作時發現現在小公司都要“本科+3年經驗”;而他那個插本的同學,雖然工作經驗只有1年,但因為是本科,很快找到了新工作。
3個真實案例:他們的“值不值”,或許能給你答案
案例1:“插本讓我從‘服務員’變成‘產品經理’”
小周,專科讀酒店管理,畢業在五星級酒店做服務員,月薪3800,每天端盤子到凌晨。她不甘心,辭職備考插本,考上某二本院校的“市場營銷”專業。
兩年里,她沒閑著:自學PS、Python,在小紅書做“大學生省錢攻略”,積累了5萬粉絲;大三去互聯網公司實習,負責用戶運營。畢業時,靠著實習經歷和本科證,她拿到了某電商公司的產品經理offer,月薪1.3萬。
她說:“現在回頭看,那兩年啃書的日子很苦,但值。至少我現在不用再看客人臉色,能坐在辦公室里做自己喜歡的事。”
案例2:“插本后,我發現自己‘更迷茫了’”
小吳,專科讀電子商務,畢業在跨境電商公司做運營助理,月薪4500。家里人覺得“學歷低沒前途”,逼他插本。他考上民辦院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年學費+生活費花了10萬。
畢業找工作時,他發現國貿專業就業面很窄,自己沒經驗沒證書,只能去外貿公司做跟單,月薪5000——比專科畢業時只多500,還欠了家里10萬。
他說:“如果重來一次,我不會插本。我應該在專科時考個英語六級,積累運營經驗,現在可能已經升職了。”
案例3:“不好不壞,但我不后悔”
小陳,專科讀機械設計,畢業在工廠做技術員,月薪6000,工作穩定但環境差(噪音大、油污多)。他插本考上公辦院校的“機械工程”,兩年里考了CAD工程師證書,學了三維建模。
畢業進了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做設計,月薪8000,辦公室環境,周末雙休。他說:“不算大富大貴,但比在工廠時舒服多了。雖然多花了兩年時間,但我現在能陪女朋友逛公園,而不是在車間加班——這就夠了。”
3步判斷:你到底該不該插本?
看到這里,如果你還是糾結,試試這3個問題,答案可能就在里面:
1. 你的目標行業/崗位,“本科”是不是必須的?
打開招聘軟件(比如Boss直聘、智聯招聘),搜你想做的崗位(比如“會計”“程序員”“教師”),看10個崗位里有幾個要求“本科及以上”。如果超過6個,插本值得;如果不到3個,優先考慮“積累經驗+考證書”。
2. 你能承受“最壞結果”嗎?
假設你沒考上,或者考上后發現“不如預期”,你能接受嗎?比如:沒考上,能不能接受“繼續找工作”;考上民辦,能不能接受“花10萬學費”;畢業找不到好工作,能不能接受“從頭再來”。如果答案是“能”,再去做。
3. 你有沒有“明確的規劃”?
如果你只想“拿個本科證”,沒有具體目標,大概率會后悔;如果你知道“插本后要考什么證、學什么技能、進什么行業”,成功率會高很多。比如:“我要插本考漢語言文學,畢業后考教師資格證,回老家當語文老師”——這就是清晰的規劃。
最后想說:專插本不是“人生的救贖”,也不是“浪費時間的坑”。它更像一把鑰匙,能打開一些門,但能不能走進去、走多遠,還得看你自己。
如果你已經想清楚了,那就去做——別讓“糾結”消耗你;如果你還沒想清楚,別急,先找份工作試試,看看社會到底需要什么,也許答案會自己浮現。
畢竟,人生不是“單選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適合不適合”。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xueli/2020/1203/677745.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聚創教育整理的專插本到底值不值得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