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英語的建議
你是不是也這樣?背了三年單詞本,翻開第一頁還是“abandon”;看美劇開著字幕笑哈哈,關掉字幕像聽天書;鼓起勇氣想和外國人說句話,開口就是“My English is poor”?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英語,到大學畢業時,四六級都是擦線過,見到外教只會說“Hello”“Thank you”“Bye”。后來因為工作需要不得不硬著頭皮學,折騰了兩年,現在不僅能和外國客戶流暢溝通,還能啃下英文原版書。
說實話,學好英語真的不靠天賦,更不靠“每天背100個單詞”這種自虐式努力,而是靠“找對方法+用對力氣”。今天就把我踩過的坑、試過的招,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你,保證都是能立刻上手的干貨,看完就能用。
先破“假努力”:這3個坑,我踩過你別踩
很多人學英語多年沒效果,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掉進了“假努力”的陷阱。我當年就因為這些坑,浪費了至少3年時間,你可別再重蹈覆轍。
坑1:把“背單詞”當唯一目標,背完就忘
我大二為了考四級,買了本“紅寶書”,每天雷打不動背50個單詞,早上背晚上復習,感覺自己超自律。結果呢?考試時看到“abundant”,明明背過,卻死活想不起來意思;寫作文時,腦子里只有“good”“very good”,背過的“excellent”“outstanding”全躲起來了。
后來才明白:孤立背單詞就像往漏勺里裝水,背得再快也留不住。單詞是“用”會的,不是“背”會的。你想想,我們學中文時,會拿著《新華字典》從“一”背到“龘”嗎?不會啊,我們是通過讀課文、說話、看小說,自然而然記住的。英語也一樣,脫離語境的單詞,記住了也用不上。
坑2:只學“輸入”,不敢“輸出”,永遠停在“我不行”
我以前特別怕說英語,總覺得“我發音不標準”“語法會錯”“別人會笑我”。有次外教問我“Where are you from?”,我腦子里想的是“我來自中國浙江杭州”,結果嘴巴里蹦出來的是“I… I… China…”,臉漲得通紅。從那以后更不敢開口了,覺得“我天生不是學英語的料”。
但后來我發現,語言是“用錯了才學會的”。你想想,小孩子學說話,一開始說“媽媽抱”“飯飯吃”,語法全錯,但沒人會笑他們,反而會鼓勵他們多說。英語也一樣,你不說、不寫,怎么知道哪里錯?錯了改了,下次就會了。怕犯錯,才是學英語最大的“攔路虎”。
坑3:追求“完美計劃”,卻從不開始行動
“等我買了新概念全套,就開始學”“等我報了口語班,就每天練”“等我有空了,就看1小時美劇”——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我以前就是這樣,總覺得“準備不充分就不能開始”,結果計劃列了一沓,行動一次沒有。
其實學英語就像學開車,你不可能先把《駕駛理論》背到滾瓜爛熟,再上車練習。最好的方法是“邊學邊用,用中學”:今天學了“點餐”的句型,明天就去西餐廳試試;今天記了“天氣”的單詞,明天就用英語和朋友聊天氣。哪怕說得磕磕巴巴,也比“永遠在準備”強100倍。
詞匯:別再背單詞表了,這樣記才不會忘
單詞確實重要,但真的不用死磕單詞表。我現在記單詞,靠的是“語境+高頻重復”,不僅記得牢,還知道怎么用。
方法1:從“閱讀/聽力材料”里摘單詞,記“搭配”不記“孤立詞”
我現在每天會讀1篇英語短文(推薦《經濟學人》Espresso、《讀者文摘》英文版,難度適中),遇到不認識的單詞,不會立刻查詞典,而是先猜意思,讀完后再查。查的時候,重點記“這個單詞和誰搭配”“在什么場景用”。
比如我讀到一句話:“She sipped her coffee slowly, lost in thought.” 不認識“sipped”,查了才知道是“小口喝”。這時候我不會只記“sipped=小口喝”,而是記“sipped coffee/wine”(小口喝咖啡/酒),還會聯想“sip”的反義詞“gulp”(大口吞)。下次我想描述“喝咖啡”,就不會只會說“drink coffee”,而是能根據場景用“sip”或“gulp”。
方法2:用“碎片化時間”高頻重復,每天10分鐘比1小時強
背單詞最忌諱“一次性突擊”,比如周末花3小時背200個,然后周一到周五完全不看——這樣到下周,能記住10個就不錯了。
我現在用“Anki”這個APP(類似電子單詞卡),把每天摘的單詞輸進去,設置“1天后、3天后、7天后”復習。每天早上刷牙時、等地鐵時、睡前5分鐘,打開APP刷10分鐘,利用碎片化時間重復。重復的次數比單次時長更重要,就像你每天見一個人,哪怕只說一句話,也比半年見一次、聊3小時記得牢。
小提醒:別追求“背完所有單詞”,先搞定“高頻詞”
英語單詞有100多萬,但日常交流、閱讀、考試,用到的高頻詞只有3000-5000個(比如四六級核心詞5000個,雅思核心詞6000個)。把這些高頻詞吃透,就能應付80%的場景。我以前總想著“背越多越好”,結果貪多嚼不爛,后來專注于高頻詞,反而進步更快。
語法:不是背規則,是學“說話的邏輯”
很多人覺得語法枯燥,背了一堆“時態表”“從句規則”,用的時候還是一臉懵。其實語法不是“規則”,是“英語母語者說話的習慣”,就像我們說中文不會刻意想“主謂賓”,但說出來就是對的——因為我們“習慣”了。
方法1:用“例句”代替“規則”,先“理解”再“模仿”
比如學“現在完成時”,別去死記“表示過去發生并持續到現在的動作”,而是看例句:
I have lived in Hangzhou for 5 years.(我在杭州住了5年,現在還住著)
She has eaten breakfast.(她吃過早飯了,現在不餓)
看完例句,你會發現“現在完成時”其實就是“和現在有關的過去動作”。然后模仿造句:“I have studied English for 2 years.”“He has watched that movie.” 造10個句子,比背10遍規則記得牢。
方法2:語法錯誤別害怕,準備一個“錯題本”
我以前寫英語作文,語法錯誤一大堆:時態錯、單復數錯、介詞錯。后來我準備了一個“語法錯題本”,把每次作業、考試里的錯誤抄下來,標注“錯在哪”“為什么錯”。比如:
錯句:I go to Beijing last week.(時態錯,last week是過去時,應該用went)
錯句:He is interested on English.(介詞錯,interested in是固定搭配)
每周翻一次錯題本,你會發現自己總在犯“重復的錯誤”,改過來之后,語法會越來越順。記住:語法是“改”會的,不是“背”會的。
聽力:從“聽不懂”到“能交流”,就靠這3步
聽力是很多人的“老大難”,但其實只要方法對,3個月就能明顯進步。我以前聽英語,就像聽“外星語”,后來用“精聽+泛聽”結合,現在看無字幕美劇也能跟上80%。
第1步:泛聽“磨耳朵”,每天15分鐘培養“語感”
泛聽不用“聽懂每一個詞”,主要是讓耳朵習慣英語的“節奏和語調”。材料推薦:
初學者:“BBC Learning English”的6 Minute English(語速慢,有文本)
進階者:“ESLPod”(生活化場景,帶講解)
高階者:“TED演講”“美劇片段”(《老友記》《摩登家庭》生活化,適合模仿)
我每天早上通勤時,會打開泛聽材料,不管聽不聽得懂,就讓英語“響著”。堅持1個月,你會發現“耳朵不那么抗拒英語了”,甚至能下意識抓住一些關鍵詞。
第2步:精聽“摳細節”,一句一句“啃”透
精聽是提高聽力的關鍵,步驟很簡單:
1. 選1段1-2分鐘的材料(比如新聞、對話),第一遍盲聽,記“大概意思”;
2. 第二遍逐句聽,聽不懂的地方暫停,反復聽3遍,還是聽不懂就看文本;
3. 對著文本,把聽不懂的詞、連讀、吞音標出來(比如“not at all”會連讀成“no-ta-tall”);
4. 最后跟讀3遍,模仿語音語調。
我以前精聽“6 Minute English”,每天1段,堅持2個月,再聽四級聽力,發現“每個詞都能抓住了”。精聽不用多,每天1段,比泛聽1小時效果還好。
第3步:“聽后說”,把“輸入”變成“輸出”
聽力不是“聽完就完了”,要學會“聽完之后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比如聽完一段“介紹杭州”的音頻,可以試著說:“The speaker said Hangzhou is a beautiful city. It has West Lake, and many people visit there every year.” 一開始可能說得磕磕巴巴,但多說幾次,你會發現“聽力”和“口語”一起進步了——因為你不僅“聽懂了”,還“記住了怎么說”。
口語:別怕“說得爛”,先“敢開口”,再“說好”
口語是很多人最頭疼的,但其實“說得爛”不可怕,“不敢說”才可怕。我現在和外國客戶開會,偶爾還是會說錯語法,但對方完全能理解——語言的本質是“溝通”,不是“秀語法”。
方法1:“自言自語”法,給自己創造“說英語的環境”
如果你沒機會和外國人交流,就“自己和自己說”。比如:
早上起床:“Today is Monday. I need to go to work. The weather is sunny, so I can wear my blue shirt.”
做飯時:“I’m cooking tomatoes and eggs. First, I need to wash the tomatoes. Then, cut them into pieces…”
一開始可能覺得“很傻”,但說多了就習慣了。我以前每天晚上花10分鐘“自言自語”,3個月后,開口說英語不再“緊張到結巴”。
方法2:“模仿跟讀”,學“地道表達”
很多人說英語“chinglish”,不是語法錯,而是“表達不地道”。比如想說“我很喜歡這個電影”,中式表達是“I very like this movie”,但地道表達是“I really like this movie”或“This movie is awesome”。
怎么學地道表達?模仿!找一段你喜歡的英語音頻(美劇、演講、播客),一句一句跟讀,模仿語音語調、重讀、停頓。比如《老友記》里Joey說“How you doin’?”(你好呀?),帶著點痞帥的語調,模仿多了,你說出來也會有“那味兒”。
方法3:“不要臉”原則,錯了就改,別怕被笑
我第一次在星巴克用英語點單,想說“中杯拿鐵,少糖”,結果說成“Middle cup latte, little sugar”,店員笑著糾正我“Medium latte, less sugar, please”。我當時臉都紅了,但還是說了句“Thank you!” 后來再點單,就再也沒錯過。
記住:沒人會因為你英語說得不好而嘲笑你,反而會因為你敢開口而鼓勵你。就算說錯了,對方聽不懂,你可以說“Sorry, maybe I can say it in another way”,然后換個簡單的說法——溝通的目的達到了,就是成功。
閱讀和寫作:輸入輸出“兩條腿走路”,缺一不可
閱讀是“輸入”,幫你積累詞匯、語法、表達;寫作是“輸出”,幫你檢驗學得怎么樣,鞏固記憶。這兩個要一起抓,才能讓英語“活起來”。
閱讀:從“興趣”出發,別一開始就啃“大部頭”
很多人想提高閱讀,就去買《百年孤獨》英文版,結果讀了3頁就放棄了——太難了,根本堅持不下去。閱讀一定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入手”:
喜歡追星?看明星的Instagram英文帖子;
喜歡美食?看“BBC Good Food”英文版食譜;
喜歡職場?看“LinkedIn”上的英文職場文章。
我以前喜歡看懸疑小說,就從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英文版看起,雖然有不少生詞,但劇情吸引人,不知不覺就讀完了一本。現在我每周讀1本英文小說,詞匯量和語感都在慢慢提升。
寫作:從“仿寫”開始,別追求“高大上”
寫作不用一開始就寫“議論文”“散文”,可以從“仿寫句子”“寫日記”開始。比如看到一句好句子:“The best way to learn a language is to use it.” 可以仿寫:“The best way to learn swimming is to practice it.”
寫日記也不用長篇大論,每天寫3句就行:“Today I went to the park. I saw many children playing. It was a happy day.” 重點是“寫真實的內容”,而不是“寫復雜的句子”。我現在還保持著寫“英語日記”的習慣,雖然句子簡單,但都是我真實的生活,寫起來很輕松。
最后:學好英語,“每天30分鐘”比“突擊3小時”更重要
很多人問我:“每天沒時間學英語怎么辦?” 其實學英語不用“大塊時間”,每天30分鐘就夠了,但關鍵是“堅持”。
我以前試過“周末學5小時”,結果周一就累得不想學了;現在每天早上10分鐘背單詞,通勤20分鐘聽聽力,晚上10分鐘自言自語,加起來40分鐘,輕松能堅持。習慣的力量比毅力更強大,當學英語變成“每天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的事”,進步就是水到渠成的。
英語不是“知識”,是“技能”——就像騎車、游泳,你不可能靠“看教程”學會,必須“親自練”。別再糾結“我沒天賦”“我基礎差”,從今天開始,選一個你覺得最簡單的方法(比如每天自言自語10分鐘),先做起來。
相信我,當你能用英語流利點餐、和外國朋友聊天、看懂無字幕美劇時,那種成就感,會讓你感謝今天“開始行動”的自己。
以上是南京瑯文培訓學校整理的如何學好英語的建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