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口才班學什么內容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幼兒園家長會,老師說“你家孩子很聰明,但上課從不舉手發言”;小學班干部競選,孩子準備了一周的稿子,上臺后臉憋得通紅,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家庭聚會讓表演個節目,孩子躲在你身后,小聲說“我不行”……
其實這些場景背后,藏著很多家長的焦慮:“孩子不愛說話是不是性格內向?”“表達能力差會不會影響以后的學習和社交?”而“少兒口才班”成了不少家長的選擇,但很多人心里還是打鼓:這班到底學啥?是不是就教孩子背稿子、喊口號?今天就結合我帶娃試聽6家口才班、和10年教齡的口才老師深聊后的觀察,給你說清楚——靠譜的少兒口才班,到底在教孩子什么。
一、不只是“練嘴皮子”:口才班的核心是“表達能力+心理素質”
很多家長以為口才班就是“教孩子說話”,其實不然。我認識的一位資深口才老師說:“口才的本質是‘敢表達、會表達、善表達’,這背后需要語言能力、邏輯思維、心理素質三樣東西撐著。 ”
比如我鄰居家的孩子朵朵,一年級時說話顛三倒四,講個小故事都能把自己繞暈。去年報了口才班,現在不僅能在班級故事會上當小主持人,連寫看圖寫話都比以前有條理了。她媽媽說:“剛開始以為就是練發音,后來發現老師會教她‘先說什么、再說什么’,還會讓她上臺講自己的玩具,慢慢就敢說了。”
所以,真正有用的口才班,不會讓孩子死記硬背“模板稿”,而是從“敢開口”到“會表達”,再到“能在不同場合說對話”,一步步幫孩子搭起表達的“腳手架”。
二、具體學什么?拆解口才班的4大核心模塊
模塊1:基礎表達能力——讓孩子“說得清、聽得懂”
這是口才班的“地基”,主要解決“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說話沒節奏”的問題。但不是枯燥地練聲母韻母,而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發音訓練:結合游戲和生活場景
比如練“平翹舌音”,老師會帶孩子玩“摘蘋果”游戲:樹上掛著“四”“十”“石”“柿”的卡片,孩子要讀對才能摘下來;練“氣息”,會讓孩子吹羽毛、數葫蘆(“一個葫蘆兩個瓢,兩個葫蘆四個瓢……”),既有趣又能練腹式呼吸。
體態語言:教會孩子“用身體說話”
你可能見過有些孩子說話時低著頭、摳手指,或者手勢亂揮。口才班會教“三姿”:站姿(雙腳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眼神(說話時看對方眉心,上臺時“環視觀眾”)、手勢(比如講“開心”時雙手向上打開,講“重要”時伸出食指)。
我聽過一節試聽課,老師讓孩子模仿“小樹苗長大”:從彎腰低頭(種子)到慢慢站直(發芽),再到張開手臂(長成大樹),在游戲中孩子就記住了“說話時要抬頭挺胸”。
語言組織:從“說一句”到“說一段”
低齡孩子(4-6歲)剛開始可能只會說“我喜歡小狗”,老師會用“五感描述法”引導:“小狗長什么樣?(眼睛圓圓的)摸起來怎么樣?(毛軟軟的)它會做什么?(搖尾巴)你和它玩時什么感覺?” 慢慢孩子就能說出“我喜歡我家的小狗,它有圓圓的眼睛,毛摸起來軟軟的,每次我回家它都會搖尾巴,我覺得很開心”——這就是“把話說完整”的開始。
模塊2:邏輯思維能力——讓孩子“說得有條理、有重點”
你有沒有遇到過孩子講故事:“然后……然后……然后小狗就跑了……” 說了半天不知道他想說啥?這不是“嘴笨”,是邏輯沒理順。口才班會專門練“結構化表達”:
“時間軸”訓練:按順序說
比如講“一次春游”,老師會教孩子用“首先(上車)— 然后(到公園)— 接著(玩游戲)— 最后(回家)”串聯,還會給孩子畫“時間軸表格”,讓他們填關鍵詞,再看著表格說。
“問題樹”訓練:抓住重點說
比如讓孩子介紹自己的玩具,老師會問:“這個玩具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功能)你為什么喜歡它?(原因)你用它做過什么有趣的事?(故事)” 用3個問題幫孩子抓住核心,避免東拉西扯。
我兒子班上有個孩子,以前回答問題總是“想到哪說到哪”,學了半年口才后,有次老師問“你最喜歡的節日”,他說:“我最喜歡春節,因為可以放煙花(原因),去年春節我和爸爸在樓下放了小煙花,一閃一閃的像星星(故事),我覺得春節很熱鬧(感受)。” 邏輯清晰,連老師都夸他“會抓重點了”。
模塊3:心理素質培養——讓孩子“敢表達、不怯場”
很多孩子“私下能說會道,上臺就蔫了”,核心是“抗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不足。口才班會用“小臺階法”幫孩子突破:
從“小范圍”到“大范圍”
剛開始讓孩子在小組內(3-5人)分享,再到全班面前說,最后到學校活動、社區比賽中展示。我朋友的孩子以前不敢在10人以上的場合說話,現在能在200人的禮堂主持畢業典禮,就是因為老師每次都讓他“跳一跳夠得著”——先在10人面前講2分鐘,熟練后在30人面前講5分鐘,慢慢積累信心。
“錯誤不可怕”訓練
老師會故意“說錯話”,比如把“小鴨子”說成“小烏鴉”,然后問孩子:“老師說錯了,怎么辦?” 引導孩子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同時告訴他們:“說話時說錯沒關系,大膽改過來就好,觀眾會覺得你很真誠。”
有個孩子第一次上臺忘詞,急得快哭了,老師沒讓他下來,而是蹲下來小聲說:“沒關系,你剛才說到‘小狗追蝴蝶’,接下來蝴蝶飛到哪里了?” 幫他接上思路。后來這個孩子說:“原來忘詞也不可怕,老師會幫我,我自己也能想辦法。”
模塊4:實踐應用能力——讓孩子“在不同場合說對話”
口才不是“表演”,而是“工具”。靠譜的口才班會教孩子“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在什么場合怎么說”:
日常溝通:學會“禮貌表達”和“換位思考”
比如向別人借東西,不是直接說“把筆給我”,而是“請問你的筆能借我用一下嗎?我用完馬上還你”;和同學吵架了,不是哭著找老師,而是說“你剛才推我,我覺得很疼,你可以跟我道歉嗎?”
公開表達:演講、主持、競選的技巧
競選班干部時,老師會教孩子“3句話公式”:“大家好,我是XX(介紹自己)— 我想競選XX職位,因為我擅長XX(說明優勢)— 如果我當選,我會幫大家做XX(承諾行動)”;主持活動時,教孩子“開場怎么暖場”(“今天天氣真好,就像我們的心情一樣”)、“中間怎么串場”(“剛才小明的故事太有趣了,接下來還有更精彩的……”)。
應急表達:遇到問題時“會求助、會拒絕”
比如在商場和媽媽走散了,怎么跟保安叔叔說:“叔叔你好,我叫XX,我和媽媽走散了,我媽媽的電話是XXX,你能幫我打個電話嗎?”;同學讓抄作業時,怎么拒絕:“對不起,抄作業不對,我們可以一起討論這道題。”
三、口才班和語文課有啥區別?別花冤枉錢
有家長問:“學校語文課也教看圖說話、作文,還要報口才班嗎?” 其實兩者側重點完全不同:
語文課:側重“讀寫能力”,學的是“規范表達”
比如寫作文要“語句通順、用詞準確”,回答問題要“符合標準答案”,更多是“輸入知識、輸出文字”。
口才班:側重“聽說能力”,學的是“靈活表達”
比如怎么在陌生人面前介紹自己,怎么在吵架時冷靜溝通,怎么在臺上吸引觀眾注意力,更多是“解決實際場景中的表達問題”。
簡單說,語文課教孩子“寫好一篇文章”,口才班教孩子“說好一件事”;語文課是“知識積累”,口才班是“能力訓練”。
四、不同年齡段怎么選?別讓孩子“跟不上”或“學太淺”
口才班不是“越早學越好”,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重點:
4-6歲(幼兒階段):興趣為主,練“開口敢說”
這個階段孩子注意力短,坐不住,所以課程會以兒歌、繞口令、角色扮演為主。比如扮演“小醫生”“小老師”,在游戲中自然開口;學簡單的兒歌,比如“小花貓,喵喵喵,愛吃魚,愛睡覺”,練發音和節奏感。
7-9歲(小學低年級):邏輯為主,練“說得有條理”
這個階段孩子開始需要“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課堂回答問題、和同學合作。課程會加入“看圖說話結構化”“小故事復述”“簡單演講”,幫孩子從“說一句”到“說一段”,再到“說清楚一件事”。
10歲以上(小學高年級):應用為主,練“在不同場合說對話”
這個階段孩子面臨更多公開表達場景,比如競選班干部、參加學校活動、和陌生人溝通。課程會加入“即興演講”“辯論基礎”“社交禮儀”,甚至模擬“采訪”“主持”等場景,讓孩子學會“根據場合調整表達方式”。
最后想說:口才不是“天賦”,是“能練出來的能力”
很多家長覺得“我家孩子性格內向,不適合學口才”,其實內向和口才好不好沒關系。內向的孩子可能更擅長“傾聽”和“思考”,而口才班會教他們“如何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說出來”。
就像開頭提到的朵朵,她以前是典型的“內向娃”,現在雖然還是喜歡安靜看書,但需要表達時,她能大方地站起來說:“我有一個想法……” 這大概就是口才班的意義——不是把每個孩子都變成“小話癆”,而是讓每個孩子都擁有“敢表達、會表達”的底氣,在需要的時候,能清晰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被看見、被理解。
畢竟,一個能好好說話的孩子,運氣都不會太差。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wenda/785268.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昆明金口才培訓整理的少兒口才班學什么內容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