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少兒口才班的好處
最近刷到一條朋友圈,朋友家孩子在幼兒園畢業典禮上當小主持人,背了一周的臺詞,上臺剛說兩句就卡殼了,小臉憋得通紅,最后拽著老師的衣角哭著跑下臺。朋友說:“那一刻我既心疼又著急,孩子平時在家挺能說的,怎么一到人多的地方就‘啞火’?”
其實不止她,我身邊80%的家長都遇到過類似問題:孩子在家嘰嘰喳喳,出門見人就躲;上課明明會的問題,就是不敢舉手發言;和同學玩鬧時,想說“我不是故意的”,結果急得說不出話,反而鬧得更僵……這些“表達難題”,本質上不是孩子“不愛說”,而是“不會說”“不敢說”。
報少兒口才班,很多家長覺得是“錦上添花”,甚至擔心是“智商稅”。但真正了解后你會發現,它更像給孩子的“能力打底”——不只是練嘴皮子,更是幫孩子練邏輯、長自信、學社交,這些能力會悄悄影響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甚至生活。
一、不只是“會說話”,更是邏輯思維的“練兵場”
咱當爸媽的都有體會:孩子說事情時,常常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比如問他“今天在學校做了什么”,他可能先說“我吃了紅燒肉”,再說“小明搶我橡皮”,最后才想起“老師教了畫畫”。不是孩子故意搗亂,而是他的大腦里,信息是“散裝”的,沒形成條理。
口才班最有用的,就是幫孩子把“散裝想法”串成“有條理的表達”。我鄰居家男孩小宇,以前說“我喜歡恐龍”,只會重復“恐龍好酷!好大!”學了半年口才后,有次家庭聚會,他站在客廳中間說:“我喜歡霸王龍,第一因為它的牙齒像匕首,能咬碎骨頭;第二它跑起來比汽車還快;第三我覺得它雖然兇,但保護寶寶的時候很溫柔——就像爸爸保護我一樣。” 分點說、有例子、有情感,連我老公都忍不住鼓掌:“這邏輯,比我開會匯報還清楚!”
口才班怎么練?不是死記硬背稿子,而是教孩子“表達工具”。比如“時間軸法”:先說“早上發生了什么”,再說“中午”,最后“下午”;“因果法”:先說“為什么會這樣”,再說“后來怎么樣”;甚至“對比法”:“這個玩具和那個比,好在哪里”。這些方法練多了,孩子不光說話有條理,寫作文、做數學題時,思路也會更清晰——畢竟邏輯思維是相通的。
二、從“躲在角落”到“主動舉手”,自信心是這樣“練”出來的
你有沒有發現,自信的孩子身上像有光?上課敢舉手,活動敢報名,遇到問題敢開口問。而不自信的孩子,總習慣縮在后面,明明有想法也藏著掖著,生怕說錯被笑。
口才班最神奇的地方,就是能“悄悄”幫孩子建立自信。我朋友的女兒朵朵,以前是典型的“害羞包”,去親戚家吃飯,長輩問她“學習怎么樣”,她能把頭埋進碗里,半天說不出一個字。報口才班后,老師沒讓她立刻上臺,而是先從“小組分享”開始:4個小朋友圍一圈,每人說一個“今天最開心的事”。一開始朵朵只敢小聲說“我吃了冰淇淋”,后來老師鼓勵她“加上表情說”,她慢慢敢笑著比劃“冰淇淋像小太陽,甜甜的”。
三個月后,學校選“故事大王”,朵朵居然主動報名了。上臺前她攥著拳頭緊張,但開口后,聲音越來越大,講到“小兔子遇到大灰狼”時,還模仿大灰狼“嗷嗚”叫了一聲,把全班逗笑了。下臺后她撲進我朋友懷里,眼睛亮晶晶的:“媽媽,原來上臺說話一點都不可怕!”
其實孩子的自信,就藏在一次次“成功體驗”里。口才班的“小舞臺”設計特別巧妙:從面對3個同學說,到面對全班說;從說1分鐘,到說5分鐘;從背稿子,到即興說。每完成一次,孩子心里就會多一分“我能行”的底氣。這種底氣,會慢慢滲透到生活里——上課敢舉手了,競選班干部敢發言了,甚至遇到陌生人問路,也敢清晰指路了。
三、不止“說得出”,更要“聽得懂、被接受”,社交力藏在細節里
前幾天聽同事吐槽:她兒子豆豆和同學玩積木,想搭個城堡,結果同學想搭汽車,兩人吵起來,豆豆急得大喊“你不懂我!”同學也生氣:“你才不懂!”最后積木被掀翻,倆孩子都哭了。
同事嘆氣:“現在的孩子,在家被寵著,習慣了‘我說什么就是什么’,根本不會‘好好溝通’。” 這話說到了點子上:真正的口才,不只是“自己說爽”,更是“讓別人聽懂,還愿意接受”。
口才班就教這些“社交細節”。比如“怎么提要求”:不說“你必須聽我的”,而是“我們先搭城堡,搭完再搭汽車,好不好?”;“怎么拒絕”:不說“我不跟你玩”,而是“我現在想自己搭,等會兒我們一起玩可以嗎?”;甚至“怎么道歉”:不說“對不起”就完事,而是“剛才我搶你積木不對,你能原諒我嗎?我們一起搭吧。”
我另一個朋友的兒子小遠,以前和同學鬧矛盾只會哭,學口才后,有次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他的畫冊,他沒哭,而是說:“你把我的畫冊弄壞了,我有點難過(說感受),不過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體諒對方),下次我們一起小心一點好嗎?(提建議)” 同學聽完立刻道歉,還幫他一起粘畫冊。朋友說:“現在班里同學都愛跟他玩,說‘小遠說話讓人舒服’。”
這些溝通細節,學校老師沒時間教,家長自己說孩子又不愛聽,但在口才班的“情景模擬”里,孩子會在玩中學會:說話不是“爭輸贏”,而是“解決問題”。這種能力,會讓孩子在未來的人際關系里,走得更順。
四、遇到突發不慌神,應變力是孩子的“隱形鎧甲”
去年參加一個親子活動,有個環節是“即興演講”,題目臨時抽,準備30秒就上臺。有個小男孩抽到“如果你的玩具丟了怎么辦”,他站上臺,想了兩秒說:“首先,我會告訴媽媽,我們一起在丟玩具的地方找;如果找不到,我會想想玩具可能喜歡去哪里,說不定它想自己玩一會兒,過幾天就回來了;最后,就算找不到,我也不會哭,因為媽媽說過,重要的是我和玩具在一起的開心時光。” 臺下家長都鼓掌,后來才知道,這孩子學了兩年口才。
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準備好”的時刻?考試遇到沒復習的題,面試被問意外的問題,工作中突然被要求發言……應變力強的人,總能“接住”這些突發情況,甚至把“意外”變成“亮點”。
口才班怎么練應變力?老師會故意“制造麻煩”:比如孩子正演講,突然打斷他“你的話筒沒聲音了怎么辦”;或者給個離譜的題目,比如“如果蚊子會說話,它會對你說什么”。一開始孩子會懵,但練多了就知道:“沒話筒就走近聽眾說”“蚊子可能會說‘拜托別拍我,我只是想喝口水’”。這些訓練,本質上是幫孩子建立“遇到問題不慌,先想辦法”的思維習慣——這才是孩子未來最硬核的競爭力。
寫在最后
其實很多家長糾結“要不要報口才班”,本質上是怕“沒用”。但你想想:孩子未來不管做什么,都需要和人溝通;不管多聰明,想法說不出來就沒人知道;不管多善良,不會表達就容易被誤解。
口才班教的不是“成為小主持人”,而是讓孩子擁有“清晰表達自己、自信面對他人、從容應對變化”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像考試分數那樣立竿見影,卻會像空氣一樣,滲透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成為他未來人生里,最溫柔也最堅實的底氣。
畢竟,會說話的孩子,運氣總不會太差。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wenda/768038.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成都朗得教育整理的報少兒口才班的好處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