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培訓課都有什么內容
如果你打開這篇文章,大概率是被“演講”這件事困擾過——可能是上臺前手心冒汗、大腦空白,說了半天臺下沒人聽;可能是匯報工作時邏輯混亂,領導皺著眉問“所以你的結論是?”;也可能是想在重要場合表達觀點,卻總被別人的聲音蓋過……演講培訓課到底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它到底教什么? 作為一個接觸過10+演講培訓機構、見過上百位學員從“不敢開口”到“自信表達”的人,今天我就掰開揉碎給你講清楚:好的演講培訓課,從來不只是教“怎么說話”,而是幫你解決“怕講、亂講、沒人聽”的核心問題,最終讓你的表達“有邏輯、有溫度、有影響力”。
一、第一關:把“緊張到腿軟”變成“上臺就自信”——心理突破訓練
“我一上臺就緊張,聲音發抖,眼睛不知道往哪看,怎么辦?”
這是90%的人報名演講培訓課的第一訴求。你以為緊張是“膽子小”?其實不是。演講緊張的本質,是“對未知的恐懼”(怕出錯、怕被評價)和“生理應激反應”(腎上腺素飆升,導致心跳加速、聲音發緊)。所以正規的演講培訓課,第一模塊一定是“心理突破”,而且不是空喊“你要自信”,而是給具體方法:
1. 生理調節:3個“1分鐘”快速穩情緒
腹式呼吸法:上臺前花1分鐘,用鼻子深吸4秒(感受肚子鼓起),屏住2秒,再用嘴巴慢呼6秒(想象緊張隨著氣息排出)。親測比“深呼吸”管用——很多人緊張時會“淺呼吸”(只用到胸腔),越呼吸越慌,腹式呼吸能直接降低心率。
肌肉漸進放松:從腳趾到頭皮,逐組肌肉“先緊繃5秒再放松10秒”,1分鐘就能讓僵硬的身體軟下來。我見過一個程序員學員,第一次上臺手攥得發白,用了這個方法后,居然能自然地把雙手放在講臺兩側了。
“錨定”技巧:提前選一個小動作(比如捏一下手指關節、摸一下袖口),在平時練習“放松狀態”時反復做這個動作,形成條件反射。上臺緊張時做這個動作,大腦會立刻聯想到“放松”的感覺。
2. 認知重構:把“怕出錯”變成“允許試錯”
很多人緊張是因為“追求完美”——覺得“必須講得滴水不漏,否則就失敗了”。但培訓課上老師會告訴你:聽眾對“真誠”的包容度,遠高于“完美”。有個經典案例:一位學員演講時忘詞,直接笑著說“哎呀,腦子突然短路了,大家等我3秒回憶一下”,臺下反而鼓掌鼓勵。后來老師總結:“出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用‘僵硬’和‘逃避’放大了錯誤。”
3. 脫敏訓練:從小場合“練膽”,到大場合“自信”
沒人能一步登天從“不敢說話”變成“演講大師”。正規培訓會設計“階梯式練習”:
第一階段:小組內1對1練習(2人互相講);
第二階段:5人小組分享(模擬小會議);
第三階段:15人以上半正式演講(有PPT、有計時);
第四階段:公開場合實戰(比如社區分享、公司晨會)。
我見過一個內向的設計師,從“小組發言都臉紅”到“在300人行業峰會做分享”,只用了2個月——不是因為他突然“變外向”,而是脫敏訓練讓他習慣了“被注視”的感覺。
二、第二關:把“想到哪說到哪”變成“邏輯清晰有條理”——表達框架搭建
“我準備了很多內容,講的時候總跑偏,聽眾聽完說‘沒聽懂你想表達什么’,怎么辦?”
這是第二大痛點:內容沒邏輯。你以為“說話有邏輯”是天生的?其實是可以用框架“套”出來的。演講培訓課的第二大核心,就是教你“怎么把一堆信息,整理成聽眾能快速抓住重點的結構”。
1. 萬能框架:SCIPAB法則(解決“講不清”)
不管是工作匯報、產品介紹還是經驗分享,用這個框架都能讓邏輯清晰:
S(背景):先說“我們為什么要聊這個話題”(比如“最近很多同事反饋客戶溝通效率低”);
C(沖突):指出“現在遇到了什么問題”(“客戶總說‘聽不懂你們的方案’,導致簽約率下降20%”);
I(問題):聚焦核心問題(“本質是我們沒說清楚‘方案能給客戶帶來什么好處’”);
P(信息):給出關鍵信息(“今天我會分享3個溝通技巧:痛點切入、利益可視化、案例佐證”);
A(方案):具體怎么做(分點講3個技巧,每個技巧配步驟);
B(利益):聽眾能得到什么(“學會這3招,客戶溝通時間能縮短40%,簽約率至少提升15%”)。
有個銷售學員用這個框架改了產品介紹,原來他上臺就說“我們的產品有A功能、B功能、C功能”,客戶聽5分鐘就走神;改后先說“您是不是遇到過XX問題?”(沖突),再說“我們的產品能幫您解決這個問題,帶來XX好處”(利益),最后才講功能——客戶當場就說“你比之前那個銷售講得清楚多了”。
2. 短平快框架:PREP法則(解決“即興發言沒思路”)
臨時被點名發言、電梯里遇到領導要匯報?用PREP法則30秒就能組織好語言:
P(觀點):先說結論(“我認為這個項目應該優先推進A方案”);
R(理由):給1個核心理由(“因為A方案能節省30%成本,且風險可控”);
E(案例):用案例佐證(“上個月類似項目用A方案,提前5天完成,成本降了25%”);
P(觀點):再重復結論(“所以我建議優先推進A方案”)。
簡單到小學生都能學會,但90%的人即興發言時,都是“先說理由,最后說結論”,聽眾聽半天不知道你想干嘛——記住:聽眾沒耐心“猜”你的結論,你要主動“喂”給他們。
三、第三關:把“干巴巴說教”變成“故事讓人忘不了”——內容感染力設計
“我講的都是干貨,為什么聽眾還是走神、玩手機?”
因為“干貨”不等于“有感染力”。聽眾大腦對“道理”天然排斥,但對“故事”毫無抵抗力。演講培訓課的第三大模塊,就是教你“怎么用故事讓內容活起來”。
1. 故事公式:目標-阻礙-行動-結果-反思(讓故事有“鉤子”)
別再講“我以前很努力,后來成功了”這種流水賬了。好故事要有“沖突”和“細節”:
目標:你最初想做什么(“3年前我想轉行做演講教練,但我是個內向的程序員,沒人相信我能教別人說話”);
阻礙:遇到了什么困難(“第一次開課,只來了2個學員,其中1個還中途走了,我在臺上尷尬到想鉆地縫”);
行動:你做了什么改變(“我開始去公園給大爺大媽免費講,觀察他們喜歡聽什么;把每次講課錄像,逐句改語氣、手勢”);
結果:最后怎么樣了(“現在我的線下課每期爆滿,學員里有上市公司高管,也有剛畢業的大學生”);
反思:你學到了什么(“內向不是缺點,只要找到自己的表達節奏,照樣能講好故事”)。
有個老師用這個公式講“堅持”,比單純說“大家要堅持”效果好10倍——聽眾記住了“公園講課時大爺遞水”的細節,也記住了“尷尬到想鉆地縫”的感受,自然就理解了“堅持”的意義。
2. 金句設計:3個小技巧讓觀點“自帶傳播屬性”
好的演講,聽眾可能記不住所有內容,但會記住1-2句金句。培訓課會教你怎么設計金句:
重復關鍵詞:比如“演講不是表演,演講是連接;不是說服,是共鳴;不是展示自己,是點亮他人”(重復“不是…是…”);
反差對比:比如“你不需要天生外向,只需要找到自己的表達節奏”(“外向”vs“自己的節奏”);
場景代入:比如“別讓你的才華,輸在不會表達上”(戳中“有能力但不會說”的人的痛點)。
記住:金句不是“硬湊”的,而是從你的核心觀點里提煉出來的,越真實,越有力量。
四、第四關:把“自說自話”變成“全場跟著你走”——互動與控場技巧
“我在臺上講得很嗨,臺下沒人回應,像在對空氣說話,怎么辦?”
演講不是“單向輸出”,是“雙向互動”。就算你內容再好,不會控場,聽眾也會走神。演講培訓課的第四大模塊,就是教你“怎么讓聽眾‘動起來’,跟著你的節奏走”。
1. 開場30秒:用“鉤子”抓住注意力
聽眾的耐心只有30秒——如果開場30秒沒抓住他們,后面再精彩也沒用。培訓課會教你3種萬能開場:
提問式:“在座的各位,有沒有人遇到過這種情況:準備了3小時的匯報,領導聽了5分鐘就說‘說重點’?”(引發“我也遇到過”的共鳴);
故事式:“上周我一個學員跟我說,他在婚禮上作為伴郎發言,緊張到把‘祝新人百年好合’說成‘祝新人早生貴子’,全場笑翻……”(用具體故事吸引好奇);
數據式:“據統計,70%的職場人因為‘不會表達’錯失晉升機會,而85%的成功項目,核心原因是‘溝通到位’”(用數據制造緊迫感)。
2. 互動設計:讓聽眾“有事做”
沒人喜歡“被動聽”,要讓他們“主動參與”:
簡單互動:“認同的請舉手”“覺得有用的扣1”(適合大場合,快速調動氣氛);
分組討論:“接下來2分鐘,和旁邊的人聊聊‘你最近一次演講遇到的問題’,等下請代表分享”(適合小場合,加深理解);
小游戲:比如“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你站在100人面前演講,你最希望聽到什么評價?”(用場景想象引發思考)。
我見過一個培訓師,在講“傾聽”時,讓大家兩兩一組,一個人說3分鐘“自己的煩惱”,另一個人只能聽不能打斷——結束后很多人說“原來被認真傾聽是這種感覺”,比單純說教印象深刻多了。
3. 突發情況應對:3招化解尷尬
就算準備再充分,也可能遇到突發情況:
被打斷/質疑:別慌,用“是的,而且…”回應(比如“您說的這個問題很關鍵,是的,我們之前也考慮過,而且我們通過XX方法解決了…”,先肯定再補充,避免對立);
時間不夠:提前準備“精簡版”內容,刪掉案例和細節,只保留核心觀點(比如“因為時間關系,我直接說結論:3個關鍵點是…”);
設備故障:別干等,直接說“看來PPT今天想讓我們‘坦誠相見’,那我就脫稿和大家聊…”(用幽默化解尷尬,反而顯得從容)。
五、第五關:從“通用模板”到“場景定制”——不同場合的演講適配
“我學了通用技巧,到具體場合(面試/匯報/婚禮)還是不會用,怎么辦?”
演講不是“一招鮮吃遍天”,不同場景有不同的“潛規則”。好的培訓課會針對高頻場景,教你“定制化表達”。
1. 職場匯報:領導只關心“結果和價值”
領導沒時間聽你“做了什么”,只關心“做成了什么,帶來了什么價值”。培訓課會教你“結論前置+數據可視化”:
開頭直接說“本次項目超額完成目標20%,帶來30萬營收增長”(結論);
中間用“對比數據”代替“文字描述”(比如“成本從5萬降到3萬,效率提升40%”,配簡單圖表);
結尾說“下一步計劃是…”(給領導決策依據)。
2. 面試演講:用“STAR法則”講經歷,證明你“能勝任”
面試時被問“說說你的項目經歷”,別泛泛而談。用STAR法則:
S(情境):“當時公司要做一個新產品推廣,預算只有5萬,時間緊任務重”;
T(任務):“我負責策劃線上推廣方案,目標是1周內吸引1000個潛在客戶”;
A(行動):“我做了3件事:一是分析競品找到差異化賣點,二是用短視頻+社群裂變引流,三是實時優化話術提高轉化率”;
R(結果):“最后吸引了1200個潛在客戶,轉化了80單,超額完成目標”。
這樣說,比“我負責推廣,效果還不錯”有說服力10倍。
3. 即興演講:黃金3秒公式,臨時發言不冷場
突然被點名發言?用“感謝+觀點+祝福”3秒組織語言:
婚禮發言:“感謝主持人給我這個機會(感謝)。看著XX和XX,我想起一句話:‘好的感情不是1+1=2,而是0.5+0.5=1’,你們愿意為彼此磨合,這就是最好的愛情(觀點)。祝你們永遠幸福,活成彼此的光(祝福)”;
會議發言:“感謝領導的分享(感謝)。我補充一個觀點:剛才提到的方案,或許可以增加XX環節,因為XX(觀點)。期待方案落地后帶來的效果(祝福)”。
最后:不是“聽完就忘”,而是“練完就會”——實戰演練與反饋
“我聽過很多演講課,聽完覺得‘好有道理’,但自己上臺還是不行,為什么?”
因為演講是“技能”,不是“知識”——知識可以靠聽,但技能必須靠練。正規的演講培訓課,絕對不是“老師講2小時,學員聽2小時”,而是“講10分鐘,練20分鐘,反饋30分鐘”。
我見過的優質課程,會給每個學員“錄像點評”:你說話時是不是總晃來晃去?手勢是不是太僵硬?語速是不是太快導致聽不清?哪個詞發音不準?甚至你的眼神有沒有和聽眾交流……這些細節,自己感覺不到,但錄像一放,一目了然。
有個學員第一次演講錄像,自己看完臉紅到脖子根:“原來我說話時眼睛一直瞟天花板,手勢像在打太極!”后來導師針對性糾正:眼神看“聽眾眉心”(不用直視眼睛也能顯得專注),手勢用“胸前小三角區域”(自然不夸張),語速控制在“每分鐘150字左右”(普通人最舒服的聽感)。第二次演講,他自己都說“感覺完全不一樣了,臺下的眼神都變專注了”。
其實說到底,演講培訓課教的不是“怎么成為演講家”,而是“怎么通過表達解決問題”——解決緊張的問題,解決沒邏輯的問題,解決沒人聽的問題。它不是讓你變成“另一個人”,而是幫你找到“自己的表達節奏”,讓你的想法被聽見、被理解、被認同。畢竟,這個世界上,能把話說清楚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wenda/766518.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成都觀瀚教育整理的演講培訓課都有什么內容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