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會計考試怎么學習-中級會計各科目怎么復習
備考中級會計,說難不難,說簡單也絕不簡單。每年都有考生卡在“學不完”“記不住”“題不會做”這三座大山前,甚至有人考了兩三年還在循環“報名-棄考-再報名”。其實,中級會計通關的核心就三個字:方向對、方法巧、能堅持。今天這篇文章,結合我帶過3000+考生的經驗,從整體學習策略到各科具體復習方法,掰開揉碎講清楚,幫你少走90%的彎路。
一、先搞懂“怎么學”:整體備考策略,避開80%的坑
1. 別一上來就悶頭學,先搞清楚“你是誰”
備考前最忌諱“跟風學”——看別人先學實務就跟著學實務,看別人刷題你也刷題。不同基礎、不同時間的人,起步姿勢完全不一樣。
零基礎/基礎弱(比如非會計專業、多年沒接觸會計):先花2周補“會計入門課”(B站搜“初級會計實務基礎”,挑免費的看就行),重點搞懂“會計科目”“借貸記賬法”“會計分錄”這些底層邏輯,不然直接學中級實務的“長期股權投資”,就像沒學過加減乘除直接學微積分,純屬給自己找罪受。
有基礎(比如考過初級、做過1-2年會計):直接從中級教材入手,但別急著一章章啃,先翻目錄畫“知識地圖”——比如實務26章,哪些是基礎(存貨、固定資產),哪些是重點(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哪些是新增/變化章節(每年教材會微調,考前3個月關注財政部通知),心里有數再開始。
在職備考(每天能學3小時以內):別追求“完美計劃”,能落地的才是好計劃。比如我之前帶的一個寶媽考生,每天只能趁孩子睡后學2小時,她的計劃是“3科穿插學”:周一/四實務(難科放精力最好的時候),周二/五財管(計算需要清醒),周三/六經濟法(偏記憶,碎片時間也能看),周日復盤+調整。記住:每天學2小時,堅持6個月,比“某天學10小時,然后擺爛一周”強10倍。
2. 對抗“學了就忘”:用“3次重復法”把知識刻進腦子里
中級會計內容多、考點細,“學完第三章忘第一章”太正常了。但你要知道:遺忘不是因為你笨,是因為你沒給大腦“重復刺激”。分享一個親測有效的“3次重復法”:
第一次:當天睡前“快速過”。比如晚上學了“固定資產折舊”,睡前花5分鐘在腦子里過一遍:折舊方法有哪幾種?雙倍余額遞減法怎么算?最后兩年為什么要改直線法?不用寫,就靠回憶,想不起來的第二天早上立刻翻書。
第二次:周末“框架復盤”。每周日花1小時,用思維導圖把這周學的內容串起來。比如學了財管的“資金時間價值”,就畫個圖:復利終值/現值年金終值/現值各種系數的關系,邊畫邊想“這個公式什么時候用?和哪個考點結合考?”(舉個例子:年金現值系數在“租賃決策”里會用到,和“凈現值法”結合出題)。
第三次:學完一個模塊“做題檢驗”。比如實務的“資產模塊”(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學完,立刻做50道題(真題+模擬題各一半),錯的題標出來,在旁邊寫“錯誤原因”:是知識點沒懂?還是分錄寫錯了?還是粗心算錯數?錯題才是你最該反復看的“寶藏”,比刷100道新題有用。
3. 別被“完美主義”拖垮:允許自己“學得慢,但別停下來”
我見過太多考生,因為某一章學不懂就卡住不動,比如“長期股權投資”學了兩周還沒搞懂,直接放棄整個實務。其實完全沒必要!中級會計60分就能過,不是讓你考100分。
比如實務的“合并報表”,公認的難,但考試也就考10-15分,如果你實在學不會,可以先把基礎分錄(比如內部交易抵消)搞懂,復雜的“多次交易形成企業合并”可以暫時放一放,把時間花在“存貨”“收入”這些20+分的基礎章節上。等基礎分拿到手,再回頭啃難點,實在啃不動,放棄2-3分也不影響通關。記住:通關的關鍵是“抓大放小”,不是“面面俱到”。
二、再聊“怎么復習各科”:3科特點不同,方法必須“對癥下藥”
中級會計實務:別被“章節多”嚇退,抓主線+啃重點
實務一共26章,內容最多、綜合性最強,很多考生看到目錄就慌了。但你要知道:實務的考點是“重者恒重”,比如“收入”“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所得稅”這5章,每年考分加起來能占60%以上,把這些搞懂,實務基本穩了。
具體方法:
用“主線串聯法”學基礎章節:比如“資產類”章節(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其實都在講“3件事”:初始計量(怎么入賬)、后續計量(折舊/攤銷/減值怎么算)、處置(賣了怎么處理)。拿“固定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對比著學:同樣是買房,自用就是固定資產,出租就是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一個提折舊,一個可能用公允價值模式(不提折舊),這樣一對比,就不容易混。
分錄“動手寫”,別只“眼看會”:很多人學實務喜歡“看分錄”,覺得看懂了就會了,結果一做題就錯。比如“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被投資方實現凈利潤,投資方要按比例確認投資收益,分錄是“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貸:投資收益”。但你知道嗎?如果被投資方的凈利潤里有“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還要先抵消!光看分錄沒用,必須自己拿張紙寫3遍,寫錯了就對著答案改,改完再寫,直到閉著眼睛能寫對。
重點章節“分3步啃”:以“合并報表”為例:
第一步:搞懂“控制”的定義(別死記,就想“母公司能不能說了算”);
第二步:背熟“合并工作底稿的5步分錄”(調整子公司凈利潤按權益法調整長期股權投資抵消母公司長投和子公司所有者權益抵消投資收益和利潤分配抵消內部交易);
第三步:從“簡單案例”開始練(比如母公司花100萬買子公司100%股權,子公司賬面凈資產80萬,無內部交易,先做合并報表;再練“有內部交易”的,比如母公司賣存貨給子公司,子公司沒賣出去,怎么抵消未實現損益)。合并報表至少要獨立做5道真題,才能真正上手。
財管的痛點是“公式多、計算量大”,但你要知道:80%的公式不用死記,理解原理就能自己推出來。比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R=Rf+β×(Rm-Rf))”,記住“風險越大,收益越高”就行:Rf是無風險收益率(比如國債利率),β是風險系數,(Rm-Rf)是市場平均風險溢價,所以“風險溢價×風險系數”就是你承擔風險多拿的收益,加上無風險收益,就是預期收益率。
具體方法:
先“懂原理”,再“記公式”:比如“存貨經濟訂貨批量”公式(Q=√(2KD/Kc)),別上來就背根號里的字母。先想“為什么會有這個公式”:企業買存貨,買多了占資金(有儲存成本Kc),買少了要頻繁訂貨(有訂貨成本K),所以要找一個“訂貨成本+儲存成本最小”的批量Q。推導一遍(總成本=訂貨成本+儲存成本=(D/Q)×K +(Q/2)×Kc,對Q求導,令導數為0,解出Q),雖然考試不考推導,但推導完你會發現:K(訂貨成本)越大,Q越大;Kc(儲存成本)越大,Q越小,邏輯通了,公式自然就記住了。
用“場景化”記公式:比如“現金周轉期=存貨周轉期+應收賬款周轉期-應付賬款周轉期”,想象自己開了家奶茶店:存貨周轉期(奶茶原料從買到用完的時間)+應收賬款周轉期(賣奶茶收錢的時間),是你“錢出去到錢回來”的時間;但你買原料可能不用立刻付錢(應付賬款周轉期),所以減去這個時間,就是你實際需要準備的“現金周轉天數”。把公式放進具體場景,比孤立記字母好10倍。
計算“練到肌肉記憶”:財管考試時間緊(135分鐘做55道題),計算慢了根本做不完。每天花30分鐘練“計算題專項”:比如“資本成本計算”“本量利分析”“財務比率分析”,用真題練,步驟寫清楚(比如“凈現值=未來現金凈流量現值-原始投資額現值”,每一步的數怎么來的都寫上,避免粗心)。重點練“年金現值系數、復利現值系數”的查表和計算,別依賴計算器,考試時按計算器的速度會影響你答題節奏。
經濟法:別死記硬背法條,用“故事+邏輯”串起來
經濟法的特點是“法條碎、考點細”,但好處是“不深”,記住了就能得分。很多人覺得經濟法枯燥,是因為用錯了方法——死記硬背“第三條第二款”,當然記不住!經濟法要“先理解邏輯,再用口訣/案例輔助記憶”。
具體方法:
搭“框架”再填“細節”:比如“公司法”,先搭大框架:公司設立股東權利組織機構股權轉讓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每個框架下填“關鍵考點”:比如“設立”要記“注冊資本(認繳制還是實繳制)”“股東出資方式(哪些能出,哪些不能出,比如勞務不能出資)”;“組織機構”要記“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職權區別”(比如“修改公司章程”是股東會的事,董事會管不了)。框架搭起來,法條就不會散。
把法條“翻譯”成“人話”:比如“票據法”里的“追索權”,法條寫“匯票到期被拒絕付款的,持票人可以對背書人、出票人以及匯票的其他債務人行使追索權”。翻譯成人話就是:“我拿著匯票去要錢,對方不給,我就可以找前手(背書人)、開票的人(出票人),甚至其他欠錢的人要錢”。再記一個案例:小明給小紅開了張匯票,小紅背書給小李,小李背書給小王,小王到期去要錢被拒,小王可以找小李、小紅、小明要錢。案例記住了,法條自然就理解了。
用“口訣/順口溜”記易混點:比如“增值稅稅率”,記“貨物13%(大部分商品),服務6%(比如咨詢、餐飲),農產品9%(糧食、水果),出口0%(國家鼓勵出口)”;再比如“公司法定代表人”,能當的有“董事長、執行董事、經理”,口訣“董經經”(董事長、執行董事、經理)。口訣不用多,自己編的記得最牢,比如我之前有個學生記“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特別決議”(修改章程、增資減資、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編了個“修改增減合分解”,雖然土,但她考試時一眼就選對了。
最后想說:
中級會計備考就像跑馬拉松,拼的不是起跑速度,是中途的節奏和最后的堅持。別羨慕別人“學一遍就會”,大多數人都是“學三遍才懂”;也別焦慮“時間不夠”,現在開始,每天進步一點,6個月后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記住:沒有笨學生,只有錯方法。方向對了,方法巧了,堅持住了,中級會計證書就一定是你的。
(注:文中涉及的考試章節、分值占比等內容,以當年財政部官方公布的考試大綱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wenda/74967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