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考經濟師
開頭:考經濟師不難,但你得先搞懂這幾件事
經常收到讀者私信:“30歲想考個證傍身,同事推薦經濟師,到底值不值得考?”“每天下班累得只想躺平,零基礎怎么備考才能一次過?”“專業太多挑花眼,工商管理和人力資源到底選哪個?”
作為一個3年前在職3個月上岸的“過來人”,我想說:經濟師真的是“性價比之王”——報考門檻不算高,備考周期可控,拿證后直接和職稱、工資掛鉤,尤其適合想提升職場競爭力的打工人。但“不難”不代表“不用學”,今天這篇文章,我會把從“能不能考”到“怎么一次過”的全流程掰開揉碎講清楚,都是實戰經驗,零基礎也能直接抄作業。
一、先搞清楚:你到底“有沒有資格考”?
很多人第一步就卡在這里:“我學歷不夠/工作年限不夠,是不是沒戲了?”其實經濟師的報考條件沒那么苛刻,關鍵看學歷+工作年限,而且“工作年限”的計算方式很靈活(比如本科畢業,只要從事經濟相關工作滿4年就行,不一定非得在一家公司干滿4年)。
1. 官方報考條件(以中級經濟師為例,初級更寬松)
大專學歷:從事相關工作滿6年
本科學歷:從事相關工作滿4年
第二學士學位/研究生班畢業:從事相關工作滿2年
碩士學位:從事相關工作滿1年
博士學位:直接報考,無工作年限要求
(注意:“相關工作”范圍很廣,只要單位能蓋章證明你從事經濟類工作就行,比如財務、人力、市場、管理崗都算,不用糾結“我到底算不算經濟類工作”,大膽報!)
2. 常見誤區:“我專業不對口能考嗎?”
完全能!經濟師對“專業背景”沒要求,不管你是學計算機的、教語文的,還是做護士的,只要工作年限夠,都能考。我當年就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互聯網公司做運營,一樣順利報名、拿證。
二、選對專業=成功一半:這3個熱門專業怎么挑?
經濟師分10個專業(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金融、財政稅收、農業經濟、保險、運輸經濟、旅游經濟、建筑與房地產經濟、知識產權),但90%的人會在工商管理、人力資源、金融這3個里面選。別跟風瞎選,選錯專業可能多走半年彎路!
1. 工商管理:最適合“想簡單拿證”的人
特點:內容最基礎,幾乎都是管理學常識(比如企業戰略、市場營銷、生產管理),沒有復雜公式,純文字記憶為主。
適合人群:企業管理崗、市場崗、創業者,或者只想“快速拿證評職稱”,不想費腦子學數學的人。
缺點:報考人數最多,競爭稍大(但經濟師是“合格線考試”,不是選拔性考試,只要過84分就行,競爭大影響不大)。
2. 人力資源管理:HR必選,寶媽/文科生友好
特點:和HR日常工作高度相關(招聘、薪酬、社保、勞動關系),很多內容考的就是《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實操知識,學完能直接用在工作上。
適合人群:HR從業者、行政崗,或者對勞動法感興趣、想增加職場議價能力的人。
優勢:案例分析題比較簡單,都是“情景題”(比如“員工懷孕被辭退怎么辦”),憑常識也能答個八九不離十。
3. 金融:適合“金融行業從業者”,但有門檻
特點:涉及利率、匯率、金融市場、貨幣政策等專業知識,有不少公式(比如貨幣乘數、債券收益率計算),需要一點數學基礎。
適合人群:銀行、證券、保險從業者,考下來對升職加薪幫助最大(很多金融機構明確“中級經濟師優先”)。
提醒:零基礎慎選!我同事去年跟風報金融,學到“IS-LM模型”直接崩潰,最后換成了工商管理才過。
小建議:如果實在糾結,優先選工商管理——內容簡單,適用范圍廣,幾乎所有行業都認。
三、在職3個月上岸全攻略:每天2小時,效率比時長更重要
“我每天下班8點到家,陪孩子到10點,只有1小時學習時間,來得及嗎?”絕對來得及!我當年就是這么過來的,關鍵是“抓重點+拒絕假努力”。
1. 備考分3個階段,節奏別亂(以3個月為例)
第一階段:基礎期(1個月)——別死磕教材,跟課劃重點
資料:官方教材太厚(兩本加起來1000多頁),直接用“三色筆記”(重點標紅、次重點標黃、了解內容標藍)+ 網課(選口碑好的老師,比如經濟基礎聽劉艷霞,工商管理聽肖磊榮,別貪多,跟一個老師就行)。
方法:每天1.5小時聽課(1.5倍速,重點章節反復聽),0.5小時做課后題。比如經濟基礎的“市場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消費者行為理論”是必考點,第一遍就要聽懂“需求曲線為什么向右下方傾斜”“邊際效用怎么算”,別等到后期返工。
第二階段:強化期(1.5個月)——刷題+總結錯題,抓“高頻考點”
核心:經濟師考試重復考點特別多!比如經濟基礎的“菲利普斯曲線”“奧肯定律”,工商管理的“企業核心競爭力”“SWOT分析”,每年都考,把近5年真題刷3遍,這些分就能穩穩拿到。
技巧:準備“錯題本”,但別抄題!直接把錯題考點記下來,比如“需求價格彈性的影響因素:替代品數量和相近程度、商品重要性、商品用途多少、時間”,考前只看這些考點,效率翻倍。
第三階段:沖刺期(0.5個月)——模擬考試+背押題,查漏補缺
模擬:嚴格按照考試時間(上午9-11點經濟基礎,下午2-4點專業課)做整套真題,訓練答題速度(經濟基礎105道題,平均1分鐘1道,別在難題上糾結)。
押題:別迷信“必過押題”,但可以看機構的“高頻考點串講”,重點背那些“年年考、考到爛”的知識點(比如經濟基礎的“財政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專業課的案例分析答題模板)。
2. 在職備考“時間管理”:碎片時間也能利用
早起1小時:我當時每天6點起床,用“艾賓浩斯記憶表”背經濟基礎的曲線和公式(比如“需求曲線是Qd=f(P),向右下方傾斜;供給曲線是Qs=f(P),向右上方傾斜”,早上記憶力最好,背完白天不容易忘)。
通勤路上聽考點:把高頻考點錄成音頻(比如“影響需求的因素:消費者偏好、收入、價格、替代品價格、互補品價格、預期”),坐地鐵時反復聽,磨耳朵。
睡前30分鐘復盤:躺在床上別刷手機,在腦子里過一遍當天學的內容(比如“今天學了企業戰略類型: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集中戰略,區別是什么?”),想不起來的第二天早上趕緊翻書。
3. 避坑指南:這些“假努力”千萬別做
死磕教材一字不落:教材里30%的內容是“了解即可”,比如經濟基礎的“對外金融關系與政策”,考分占比不到5%,別浪費時間。
刷題只刷不總結:做錯的題不搞懂,刷1000道也沒用。比如“需求交叉彈性為正,是替代品;為負,是互補品”,搞懂這個邏輯,不管題目怎么變都能做對。
熬夜學習感動自己:我試過學到凌晨1點,結果第二天上班昏昏沉沉,晚上學習效率更低。不如早睡早起,保證6小時睡眠,學習時專注比熬時長重要100倍。
四、考試當天:記住這3點,少丟20分
“平時模擬能考90分,一到考場就慌,怎么辦?”考試當天的細節也很重要,別因為小問題影響發揮。
1. 考前必帶:身份證+準考證+計算器(非智能)
準考證多打2張,一張放包里,一張放家里(萬一丟了能及時補)。
計算器別帶智能的(比如手機、平板),帶普通的科學計算器就行(能算乘除、開方的那種,經濟基礎有幾道題需要算彈性、收益率,手算容易錯)。
2. 答題技巧:先易后難,別空題
經濟基礎和專業課都是選擇題(單選+多選+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也是選擇題形式),遇到不會的題先標記,做完會的再回頭做,別在一道題上耗10分鐘。
多選題“寧缺毋濫”:多選有5個選項,選對一個得0.5分,選錯一個整道題沒分,不確定的選項別選,比如確定A和B對,C有點猶豫,就只選A和B,穩拿1分。
3. 案例分析題:別被“材料”嚇到
專業課最后有20道案例分析題(占40分),看起來材料很長,其實答案都藏在材料里。比如工商管理考“企業戰略”,材料里會說“公司推出高端產品,和競爭對手形成差異”,直接對應“差異化戰略”,別自己瞎聯想。
五、拿證后才知道:經濟師的好處不止“評職稱”
很多人考經濟師是為了“評中級職稱”,但拿證后你會發現,好處遠比想象的多:
1. 升職加薪“硬通貨”
體制內/國企:中級經濟師直接對應“中級職稱”,評上后每月工資多1000-2000元(不同單位標準不同),退休后養老金也會更高。
私企:很多公司把經濟師證書和“晉升資格”掛鉤,比如“部門經理需具備中級職稱”,有證的人明顯更有競爭力。
2. 積分落戶“加分項”
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中級經濟師能加60-100分(比如上海積分落戶總分120分,經濟師直接加100分,幾乎是“落戶加速器”)。
3. 抵扣個稅
拿證當年可以抵扣3600元個稅(在“個人所得稅APP”里填“繼續教育”專項附加扣除,直接減稅)。
4. 拓展職業路徑
考下經濟師后,可以考“高級經濟師”(需要中級滿5年),或者轉做經濟類培訓、咨詢,多一條職業退路。
最后:考經濟師,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我見過38歲的寶媽邊帶娃邊備考,也見過50歲的國企員工為了退休前評職稱咬牙學習。經濟師難嗎?確實要花時間,但比起考研、考公,它已經是“投入少、回報高”的選擇了。
記住:備考不是“比誰學得久”,而是“比誰用對方法”。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從現在開始規劃——明年這個時候,你也能拿著證書說:“原來我也可以!”
(注:文中考試時間、報名條件等以中國人事考試網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wenda/682618.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優路教育整理的怎么考經濟師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