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怎樣提升自己的能力
剛入行那幾年,我總聽老會計說“會計越老越吃香”??涩F在身邊不少同行卻在焦慮:每天重復做賬、對賬,感覺自己像個“數據錄入員”;政策一年一個樣,稍不注意就踩坑;年輕人帶著Excel快捷鍵、數據分析工具來應聘,自己連Power BI都沒聽過……會計到底怎樣才能真正提升能力,擺脫“內卷”,從“算賬的”變成“不可替代的”?今天結合10年財務經驗,跟大家聊聊最實在的提升路徑——不止考證,更要會“用能力換價值”。
一、專業技能:別只盯著證書,要讓知識“活起來”
會計的立身之本是專業,但很多人把“提升專業”等同于“考更多證”。其實證書是敲門磚,能把知識用在工作里解決問題,才是真本事。
1. 考證要“對癥下藥”,別盲目跟風
剛畢業1-3年,優先考初級會計職稱(基礎必備)+ 稅務師(稅務是會計的“高頻戰場”,尤其中小企業,懂稅務籌劃的會計太搶手)。我朋友小林,畢業2年考下稅務師,跳槽到一家電商公司做稅務專員,幫公司優化了直播帶貨的個稅申報流程,半年就漲薪30%。
工作5年以上想往管理崗走,中級會計職稱(管理層標配)+ CPA(審計、投行、大企業財務必備,考下來能接觸更復雜的業務,比如并購重組)。但千萬別為了考證而考證,我見過有人考了5年CPA,6科全過了,卻連基本的增值稅申報都磕磕絆絆——證書是“加分項”,不是“救命稻草”。
2. 政策學習:別等稅務局通知,主動“追著政策跑”
會計最怕“政策變了不知道”。去年有個客戶,因為沒及時關注“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減免政策延期”,多交了2萬稅款,老板氣得讓財務總監寫檢討。
分享3個實用方法:
關注國家稅務總局官網“政策解讀”欄(權威!比小道消息靠譜);
加入當地會計協會社群(同行會分享實操案例,比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怎么填明細表”);
每月花2小時看稅務師事務所的公眾號(比如“稅屋”“小陳稅務”,他們會把復雜政策拆解成“大白話”,還附案例)。
3. 實操經驗:從“做完賬”到“看懂賬”
很多會計做完賬就完事了,但厲害的會計會多問一句:“這筆費用為什么這么高?”“這個月毛利率下降,是成本漲了還是銷量跌了?”
建議試試“輪崗復盤法”:比如你平時做費用會計,月底主動幫成本會計核對一下成本計算表,看看“料工費”怎么分攤;做完季度報表后,自己寫個“簡易分析”,哪怕只有3句話——“本月收入同比增10%(主要是A產品銷量漲了),費用增8%(差旅費多了,因為開拓了新客戶),凈利潤增12%”。堅持半年,你對業務的理解會遠超同齡人。
二、數字化能力:別讓Excel拖后腿,工具是效率“加速器”
現在會計崗招聘,幾乎都寫“熟練使用Excel、財務軟件”,但“熟練”的門檻早就提高了。去年我們公司招財務主管,一個候選人說“會Excel”,結果讓她用數據透視表匯總3個月費用,她搗鼓了1小時還沒弄明白——這種“熟練”,早就不夠用了。
1. Excel:掌握3個“高級技巧”,效率提升80%
別只停留在“vlookup找數”,這3個功能學會了,老板都會夸你“專業”:
數據透視表:10分鐘搞定“按部門、按項目匯總費用”,比手動求和快10倍。我之前帶的實習生,用數據透視表把原本需要2天的季度報表,壓縮到2小時完成,直接被老板記住了名字。
Power Query:批量處理“亂七八糟”的數據(比如從銀行流水里提取“對方戶名”“金額”,或者合并多個Excel表)。之前幫一家公司做審計,對方財務給了50個分公司的費用表,我用Power Query 10分鐘合并完,對方財務當場說“要拜我為師”。
條件格式+圖表:把枯燥的數字變成“可視化報告”。比如用“數據條”顯示各部門費用占比,用“折線圖”展示半年收入趨勢,老板一看就懂,比密密麻麻的表格強100倍。
2. 財務軟件:不止“錄入憑證”,要會“挖數據”
很多人用用友、金蝶,只停留在“錄憑證、出報表”,但這些軟件的“高級功能”才是寶藏:
用友的“供應鏈模塊”:能直接關聯采購、銷售數據,自動生成“采購成本分析表”,不用再手動核對進銷存;
SAP的“CO模塊”(成本控制):能追蹤每個產品的“標準成本vs實際成本”,幫生產部門找到成本浪費的環節——之前有個制造業客戶,用CO模塊發現某款產品的原材料損耗率比標準高5%,調整后一年省了200萬。
3. 數據分析工具:入門不難,早學早受益
別覺得Python、Power BI離自己很遠,其實入門級應用很簡單:
Power BI:拖拖拽拽就能做動態儀表盤(比如“實時顯示各門店銷售額、庫存預警”),網上免費教程一堆,跟著練3天就能上手;
Python:學幾個基礎庫(pandas處理數據,matplotlib畫圖),就能自動爬取“同行上市公司財報數據”,或者批量生成“客戶對賬郵件”——我見過一個小公司會計,用Python寫了個腳本,把每月對賬時間從3天縮到3小時,直接從“賬房先生”變成了“技術骨干”。
三、業財融合:懂業務的會計,才是老板“離不開的人”
財務圈有句話:“只會算賬的會計,值5000;懂業務的會計,值2萬?!?為什么?因為老板要的不是“這個月花了多少錢”,而是“怎么花錢能賺更多錢”。
1. 主動“走進業務”,別只待在財務部
我剛做財務經理時,發現我們的銷售費用總是超預算,但銷售部說“為了拿大單,不得不請客吃飯”。后來我跟著銷售跑了2次客戶拜訪,才發現:有些客戶根本不用請客,是銷售“習慣性報銷”;有些重要客戶,反而因為預算卡太死,沒維護好關系丟了單。
建議每月做3件事:
參加1次銷售/生產部門會議(聽聽他們在聊“新客戶拓展”還是“產能瓶頸”);
跟1次業務流程(比如看看采購部怎么選供應商,倉庫怎么盤點庫存);
找1個業務同事喝咖啡(問問他們“財務哪些流程讓你覺得麻煩”,比如報銷太慢、預算審批太嚴)。
2. 用“業務語言”講財務,別只會說“專業術語”
財務最容易犯的錯,就是對著銷售說“應收賬款周轉率下降了”,對著老板說“毛利率波動較大”——他們聽不懂!
換成“人話”試試:
對銷售:“這個月A客戶的貨款拖了30天,比合同約定多15天,再拖下去可能影響我們下個月給供應商付款,要不咱們一起催催?”
對老板:“B產品這個季度賣了1000件,但利潤比去年少了2萬,主要是原材料漲價了10%,要不要試試換個供應商?”
記?。豪习逡氖恰霸趺崔k”,不是“是什么”。
3. 從“核算會計”到“管理會計”,學會“給決策提建議”
普通會計做“過去的賬”,優秀會計做“未來的賬”。比如:
銷售部想上一個新產品,你別只算“成本多少”,要算“賣多少件能回本(盈虧平衡點)”“如果定價降5%,銷量要漲多少才能保持利潤(敏感性分析)”;
老板想擴產,你要分析“新設備的投資回報率(ROI)”“未來3年的現金流夠不夠”——這些才是“創造價值”的事,也是你不可替代的理由。
四、軟技能:會溝通、能抗壓,職場走得更遠
會計不止要“做事”,還要“做人”。見過太多專業厲害但溝通差的會計,明明做了很多事,卻因為不會匯報被老板誤會;也見過因為扛不住月底加班壓力,干了半年就辭職的新人。
1. 溝通:向上匯報“說結果”,跨部門協作“給方案”
向上匯報:別拿著10頁紙的報表找老板,先提煉3個核心結論。比如:“老板,這個月利潤比上月漲了8%,主要是C產品銷量超預期;但有2個客戶貨款超期,我列了催款計劃,您看這樣行不行?”(結論+原因+方案,老板最愛聽)
跨部門協作:遇到銷售報銷不合規,別說“這個不能報”,要說“這個發票缺付款憑證,我教你怎么補,下次就能直接過了”(給臺階+給方法,沒人會為難你)。
2. 時間管理:別讓“緊急的事”擠掉“重要的事”
月底結賬、稅務申報、審計對接……會計的事永遠做不完,學會“四象限法”:
重要且緊急(比如明天要交的報表):立刻做;
重要不緊急(比如考中級、學Power BI):每天固定1小時做(比如早上9-10點,沒人打擾);
緊急不重要(比如同事臨時讓你幫忙查個數):問清楚“什么時候要”,如果不急就說“我下午空了幫你看”,別放下手里的事;
不重要不緊急(比如刷會計群閑聊):盡量少做。
3. 抗壓能力:把“忙亂”變成“有序”
月底加班到凌晨、報稅系統崩潰、老板突然要“明天就要”的分析報告……會計的壓力無處不在。分享個小技巧:準備一個“問題清單”,把遇到的麻煩事寫下來,旁邊注明“怎么解決的”“下次怎么避免”。比如“這次報稅系統卡了,下次提前2天申報”“老板要報告太急,下次月初就主動準備初稿”。寫著寫著你會發現,很多壓力都是“重復踩坑”導致的,解決一次,下次就輕松了。
五、持續學習:會計是“活到老學到老”的職業
會計行業沒有“一勞永逸”,政策在變、工具在變、業務模式也在變(比如現在的直播電商、跨境電商,財務處理和傳統行業完全不同)。想要不被淘汰,就得把“學習”變成習慣。
不用追求“學得多快”,但要保證“一直在學”:每天花20分鐘看一篇財稅文章,每周學一個Excel技巧,每月讀一本財務相關的書(比如《財務智慧》《手把手教你做成本會計》)。哪怕每次只進步一點點,一年下來也會甩開很多人。
最后想說:會計從來不是“記賬機器”,而是企業的“財務軍師”。從“算清楚賬”到“管好錢”,再到“幫公司賺錢”,每一步提升都需要實打實的能力。別焦慮“年齡大了怎么辦”,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上,你會發現:真正的“越老越吃香”,靠的不是資歷,而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價值的底氣。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wenda/671708.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西安信達會計學校整理的會計怎樣提升自己的能力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