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報考科目有哪些組合
摘要
CPA考試6科要在5年內考完,科目多、難度大,每年都有考生因為科目搭配不合理,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要么貪多嚼不爛,要么科目關聯度低學起來費勁。其實,選對科目組合就像搭積木,既要考慮科目間的“兼容性”(關聯度),也要匹配自己的“體力值”(備考時間)和“技能點”(基礎水平)。這篇文章會從科目特點、不同備考場景(零基礎/在職/全職)、不同目標(一年2科/3科/4科)出發,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組合方案,避開90%的人都會踩的坑。
先搞懂:CPA6科的“脾氣”,是搭配的基礎
在說組合前,得先知道每科的“性格”——難不難?偏理解還是偏記憶?和其他科有沒有“親戚關系”?這直接決定了哪些科目能“組隊”,哪些只能“單飛”。
《會計》:6科的“老大哥”,基礎中的基礎
難度:(公認最難)
特點:內容多(30+章節)、邏輯性強,幾乎和其他5科都有關聯(比如審計要看懂財報,稅法要懂會計利潤怎么算,財管的財務報表分析更是直接用會計數據)。
適合人群:所有人(除非你想先考戰略/經濟法,但后面還是得回頭學會計,反而更費勁)。
《審計》:“天書”級科目,邏輯繞但套路深
難度:
特點:教材像“翻譯腔”,比如“認定”“風險評估”“實質性程序”,初學者容易懵。但和會計關聯度極高(審計審的就是會計做的賬),學好會計再學審計,能少走一半彎路。
適合人群:有會計基礎,或者對邏輯分析敏感的人。
《財管》:“計算狂魔”,公式多到記不住
難度:
特點:20+章內容,一半以上涉及計算(財務報表分析、企業價值評估、資本預算……),公式不僅要背,還得會推導、會應用。但只要練熟了,得分相對穩定(不像會計主觀題容易踩坑)。
適合人群:數學/理科基礎好,能坐得住刷題的人。
《稅法》:“碎法”,考點細到摳字眼
難度:
特點: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三大稅種占分80%,其他小稅種(房產稅、印花稅等)像“散落在沙灘上的貝殼”,需要耐心整理。和會計的“所得稅”章節高度重合(會計算稅會影響利潤,稅法規定怎么交稅)。
適合人群:記憶力不錯,能接受“細碎知識點”的人。
⑤ 《經濟法》:“背多分”,但要理解著背
難度:
特點:公司法、證券法、合同法、物權法是重點,法條多但邏輯性強(比如“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區別”“合同無效的情形”),死記硬背容易忘,理解邏輯后更好記。
適合人群:時間緊張、想快速過一科的人(難度相對低)。
⑥ 《戰略》:“框架王者”,搭好骨架就能填肉
難度:(公認最簡單)
特點:內容少(6章),核心是“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價值鏈分析”等框架,考試時結合案例分析就行。和審計有一點點關聯(審計的“風險控制”和戰略的“風險管理”思路類似)。
適合人群:零基礎、備考時間少,或者想搭配難科“調節節奏”的人。
不同場景下的“黃金組合”:從“穩”到“沖”,總有一款適合你
CPA科目組合沒有“標準答案”,但有“最優解”——根據你的備考時間、基礎、目標來選。下面分3類場景,給你具體方案(附真實考生案例,可直接參考)。
場景1:在職備考(每天3-4小時)——求穩為主,一年2科最靠譜
在職考生最大的問題是“時間碎片化”,下班后精力有限,貪多容易“一科都過不了”。建議一年報2科,3年考完6科,留2年緩沖期。
組合1:會計+稅法——“黃金搭檔”,關聯度拉滿
為什么這么搭?
會計的“所得稅費用”章節,會講會計利潤怎么調整成稅法認可的應納稅所得額;稅法則直接教你“怎么算稅”。學會計時帶著學稅法,相當于“一個知識點,兩邊都得分”。
適合人群: 零基礎/基礎弱(會計打基礎,稅法難度中等,壓力小)。
備考案例: 我之前帶過一個在職考生(會計零基礎,每天3小時),第一年就報了這兩科。他先學會計,學到“所得稅”時暫停,轉頭學稅法的“企業所得稅”,學完再回頭看會計,發現“遞延所得稅”突然就懂了。最后會計72分,稅法68分,穩穩過關。
備考重點: 會計先學“金融資產”“收入”“所得稅”等重點章節;稅法主攻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小稅種后期集中背。
組合2:審計+戰略——“邏輯CP”,理解>死記
為什么這么搭?
審計需要“邏輯推理”(比如“怎么判斷企業有沒有舞弊風險”),戰略需要“框架搭建”(比如“用SWOT分析企業戰略”),兩者都不靠死記硬背,適合喜歡“動腦”的人。而且戰略內容少,能給審計騰時間(審計教材厚,需要反復啃)。
適合人群: 已考完會計(審計需要會計基礎),或者邏輯思維強的人。
備考重點: 審計先啃“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銷售與收款循環”;戰略把“波特五力”“價值鏈”“SWOT”等框架畫成思維導圖,結合真題案例練分析。
組合3:財管+經濟法——“文理搭配”,勞逸結合
為什么這么搭?
財管是“計算密集型”(刷題刷到吐),經濟法是“記憶密集型”(背法條背到暈),兩者“動靜結合”,學財管累了就看經濟法,不容易疲勞。而且經濟法難度低,能保證“至少過一科”,給備考信心。
適合人群: 數學基礎好,但記憶力一般的人(財管靠算,經濟法靠理解記憶)。
備考重點: 財管多刷真題(尤其是近5年),公式別死背,推導2遍比背10遍有用;經濟法重點背“公司法”“證券法”(占分高),小法條后期用口訣記(比如“合伙企業解散情形:期滿不愿續,約定解散事,全體都決定,只剩單人了”)。
場景2:全職備考(每天6-8小時)——效率優先,一年3科沖一沖
全職備考時間多,但壓力大(畢竟沒收入,想快點考完)。一年3科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3科難度適中,2年就能考完6科,留3年緩沖期。
組合1:會計+審計+稅法——“CPA鐵三角”,關聯度天花板
為什么這么搭?
會計是審計的基礎(審計審的是會計做的賬),會計和稅法又有交叉(所得稅),三科聯動學習,能省30%的時間。比如學會計的“收入確認”,可以聯想到審計的“營業收入審計程序”,再結合稅法的“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一個知識點串三科。
適合人群: 基礎好(比如本專業/有會計工作經驗),或者能吃苦的全職考生(三科難度都不低,需要高強度學習)。
備考提醒: 別貪快!會計至少學2遍(第一遍打基礎,第二遍攻克難點),審計多聽老師講“審計思路”(別自己啃教材,容易鉆牛角尖),稅法重點章節多刷計算分析題(比如增值稅的“銷項稅額-進項稅額”計算)。
組合2:會計+財管+經濟法——“一難兩中”,穩中有沖
為什么這么搭?
會計(難)+財管(難)+經濟法(中),看似兩科難,但經濟法能“調節節奏”。會計和財管雖然難度高,但關聯性弱(一個偏理解,一個偏計算),適合“文理思維均衡”的人——上午學會計(理解邏輯),下午學財管(刷題計算),晚上學經濟法(記憶放松)。
適合人群: 數學好,能接受“高強度計算”的人(財管需要大量刷題)。
備考重點: 財管從“財務報表分析”開始學(基礎章節),會計重點突破“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難點但占分高),經濟法考前2個月集中背(太早背容易忘)。
組合3:審計+財管+戰略——“邏輯+計算+框架”,適合“理科腦”
為什么這么搭?
審計(邏輯)+財管(計算)+戰略(框架),三科都不需要“死記硬背”,靠理解和應用。審計和戰略的“風險管理”部分可以聯動(比如審計的“風險評估”和戰略的“風險類型”),財管的“企業價值評估”也能用到戰略的“行業分析”思路。
適合人群: 已考完會計(審計需要會計基礎),對數字敏感、邏輯強的人。
備考提醒: 財管一定要用“機考系統”刷題(很多人平時用筆算會,機考時輸公式慢,導致做不完題),審計多總結“審計程序模板”(比如“存貨監盤”的步驟,不管什么題目都能套)。
場景3:學霸/基礎極好(每天8小時+)——沖刺型,一年4科挑戰極限
一年4科只適合兩種人:一是本專業學霸(比如會計碩士、CPA持證人帶學),二是全職備考且能“沉浸式學習”(每天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學)。普通人別試,容易“竹籃打水一場空”。
推薦組合:會計+審計+稅法+戰略——“三難一易”,平衡難度
為什么這么搭?
會計、審計、稅法是“鐵三角”(關聯度高),再加一個最簡單的戰略,用戰略的“簡單”平衡前三科的“難”。戰略內容少,考前2個月開始學都來得及,不會占用太多時間。
備考關鍵: 每天至少學8小時,且要“分科規劃時間”(比如會計3小時、審計2.5小時、稅法2小時、戰略0.5小時),每周留1天復盤(整理錯題、回顧框架)。
90%的人會踩的“組合坑”,避開這些等于成功一半
選科時,很多人只看“別人怎么選”,不看自己情況,結果白白浪費時間。這3個坑一定要避開:
坑1:貪多求快,一年報5-6科
案例: 之前有個考生,零基礎,看別人一年過6科的經驗帖,也跟風報了6科,結果每天學10小時,3個月后人直接累倒,最后6科全掛。
真相: CPA每科需要200-300小時備考時間(難科300+,易科200-),一年6科需要1500+小時,相當于每天4小時學1年,零基礎根本做不到。除非你是“學神”,否則別試。
坑2:跳過會計,先考“簡單科”
案例: 有考生覺得會計難,先報了經濟法+戰略,雖然過了,但第二年學審計時,因為看不懂財報,審計學了3遍還是不懂,最后又回頭補會計,反而浪費1年時間。
真相: 會計是6科的“地基”,審計、稅法、財管都需要會計基礎。除非你只想考2科就放棄,否則一定要先學會計。
坑3:跟風選“網紅組合”,不看自己基礎
案例: 有人看“會計+財管”是“黃金組合”(難科搭配),但自己數學差,財管公式怎么都推導不明白,最后會計70分,財管58分,白忙一場。
真相: 別人的組合再好,也不如“適合自己”的組合。數學差就少選財管,記憶力差就少選經濟法,時間少就別貪多。
最后想說:沒有“最好”的組合,只有“最適合”的選擇
CPA備考就像爬山,科目組合是“登山杖”——選對了能省力,選錯了反而拖后腿。記住:零基礎先啃會計,在職備考別貪多,全職備考抓關聯,學霸沖刺控節奏。
當然,每年CPA考試政策可能微調(比如教材變化、考試時間等),以上組合建議僅供參考,具體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你更適合哪種組合?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和時間,在評論區聊聊,我幫你看看~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wenda/665428.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會計學堂網校整理的cpa報考科目有哪些組合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