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員需要掌握哪些內容
最近總收到私信:“想轉行做軟件測試,到底要學哪些東西?”“看了一堆教程,還是不知道從哪下手,感覺要學的太多了……”
說實話,軟件測試這行確實“入門易,精通難”。不像開發需要啃復雜的算法,測試的基礎技能上手快,但想做好、做深,甚至成為團隊里不可替代的“測試專家”,需要的能力可不止“點點點”那么簡單。
今天就結合我帶過30+新人的經驗,把軟件測試員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拆解開,從基礎到進階,全是能落地的干貨。如果你正糾結“學什么”“怎么學”,這篇文章能幫你少走至少半年彎路。
一、先搞懂“為什么要做測試”:別只當“找bug的機器”
很多新人入行前會有個誤區:測試不就是“點點點”嗎?把APP每個按鈕按一遍,找出bug就行。
大錯特錯。
軟件測試的本質,是“在用戶之前,替用戶把好關”。你測的不只是功能,還有用戶體驗、性能、安全性——想象一下,如果用戶用支付軟件時突然崩潰,或者個人信息被泄露,這鍋誰來背?測試員就是那個“擋在用戶和問題之間”的人。
我帶過一個實習生,剛來時只會按測試用例執行,發現bug就狂喜。有次測一個電商APP的“優惠券使用”功能,他按步驟發現“滿100減20”能正常用,就標記“通過”。但我讓他試試“滿100減20”和“滿200減50”疊加使用——結果系統沒限制,用戶能多減30元,這要是上線,公司得虧死。
所以,測試員的第一門課:別局限于“完成測試用例”,要站在用戶視角想“這個功能可能出什么問題”。 你得知道“為什么測”,才能明白“該怎么測”。
二、基礎能力:這些“基本功”沒掌握,后面全白搭
就像學開車得先懂交通規則,做測試也有必學的“基礎知識”。別覺得枯燥,這些是你和開發、產品溝通的“共同語言”。
1. 測試理論:不用背全書,但核心概念必須懂
你不用把《軟件測試大全》背下來,但至少要知道:
測試級別:單元測試(開發做)、集成測試(模塊聯調)、系統測試(全流程跑)、驗收測試(用戶/產品確認)——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干活,才不會越界或漏測。
測試類型:功能測試(最基礎,看功能是否符合需求)、性能測試(比如APP同時10萬人用會不會卡)、兼容性測試(安卓/IOS/不同瀏覽器是否都能用)、安全性測試(有沒有漏洞讓人盜號)——不同項目需要不同類型,別只會做功能測試。
測試用例:這是測試的“劇本”,包含“測試步驟、預期結果、實際結果”。舉個例子:測“登錄功能”,用例得寫“輸入正確賬號密碼點擊登錄預期跳轉到首頁”“輸入錯誤密碼點擊登錄預期提示‘密碼錯誤’”。
小技巧:寫用例時用“等價類劃分法”和“邊界值法”。比如測“手機號登錄”,等價類就是“正確手機號”“空手機號”“10位手機號”“12位手機號”;邊界值就是“11位手機號的第1位(必須是1)”“最后1位(0-9)”。這樣能少寫一半用例,還不漏測。
2. 測試流程:跟著“節奏”走,才不會手忙腳亂
正規公司的測試流程都差不多,記住這5步,到哪都能用:
第一步:需求分析
別拿到需求文檔就開測!先問自己3個問題:
這個功能是給誰用的?(用戶是誰)
核心目標是什么?(比如“支付功能”的核心是“安全到賬”)
有沒有隱藏需求?(比如用戶可能誤觸“退出登錄”,需不需要二次確認?)
我剛工作時,有次沒仔細看需求,把“用戶注冊時需填寫郵箱”理解成“必須填公司郵箱”,結果測了半天,最后發現需求是“個人郵箱也能用”——白忙活一天,還被產品懟了頓。
第二步:設計測試用例
把需求拆成一個個可執行的步驟(就是上面說的“測試用例”),寫完后和產品、開發過一遍,確認沒問題再開始測。
第三步:執行測試
按用例一步步測,遇到bug就記錄。這里要注意:復現步驟一定要寫清楚!比如“在首頁點擊‘我的’點擊‘設置’切換到‘夜間模式’返回首頁,發現字體顏色沒變”——開發看到這種描述,才能快速定位問題,不會來問你“怎么操作的?我這好好的”。
第四步:缺陷管理
發現bug后,用工具(比如JIRA、禪道)記錄,包含:標題(簡潔描述問題,比如“首頁夜間模式字體顏色未變”)、復現步驟、實際結果、預期結果、截圖/錄屏(關鍵!有圖有真相)、嚴重級別(阻斷/嚴重/一般/建議)。
第五步:回歸測試
開發修復bug后,你要再測一遍,確認問題解決了,而且沒引入新bug(比如修復A功能,結果B功能壞了)。
三、工具是“武器”:這些工具不學,效率差10倍
別迷信“手動測試萬能”。現在項目迭代越來越快,一個功能改了,手動測所有關聯模塊要半天,用工具可能10分鐘就搞定。
1. 手動測試必備工具:讓流程更順暢
缺陷管理工具:JIRA(大公司常用)、禪道(中小公司友好)。重點學“怎么提清晰的bug”“怎么跟蹤bug狀態”(新建指派修復中已修復驗證關閉)。
用例管理工具:TestRail、Excel(別笑,很多小公司還用Excel管理用例)。核心是“用例分類”(按功能模塊分,比如“登錄模塊”“支付模塊”)、“版本管理”(記錄用例改了哪些地方)。
抓包工具:Fiddler(測Web端)、Charles(測APP)。比如用戶說“付款時提示‘網絡錯誤’”,你用Charles抓包,發現是接口返回“500錯誤”,直接把日志甩給開發,比你說“我也不知道為啥,就是報錯”強100倍。
2. 自動化測試工具:從“重復勞動”里解放自己
手動測試適合“探索性測試”(比如隨便點點找隱藏bug),但回歸測試(重復測老功能)、大量數據測試(比如注冊100個賬號),必須靠自動化。
Web自動化:學Selenium,用Python寫腳本(Python簡單,適合新手)。舉個例子:自動登錄百度的腳本(偽代碼):
```
打開瀏覽器輸入百度網址點擊“登錄”輸入賬號密碼點擊“登錄按鈕”判斷是否跳轉到個人中心關閉瀏覽器
```
學會這個,以后測登錄功能的回歸測試,直接跑腳本就行,不用每次手動輸賬號密碼。
APP自動化:學Appium,原理和Selenium類似,能測安卓和IOS。
接口測試:學Postman(入門)、JMeter(進階)。現在很多系統是“前后端分離”,前端頁面還沒做,后端接口先出來了,這時候就得用Postman測接口是否返回正確數據。比如測“獲取用戶信息”接口,輸入用戶ID,看返回的“昵稱、手機號”對不對。
四、編程能力:不是“選擇題”,是“生存題”
“測試員需要學編程嗎?”——這是我被問最多的問題。
答案:必須學,但不用像開發那么深。
現在的測試早就不是“純手動”了,自動化測試、性能測試、安全測試,都需要寫代碼。至少要掌握一門編程語言,推薦Python(簡單、庫多、測試領域用得多)。
學Python不用啃完《Python從入門到精通》,重點掌握:
基礎語法:變量、循環(for/while)、條件判斷(if/else)、函數。
常用庫:Selenium(Web自動化)、Requests(接口測試)、Pytest(測試框架,管理測試用例)。
舉個簡單的接口測試腳本(用Requests庫):
```python
import requests
測試“獲取用戶信息”接口
url = "https://xxx.com/api/user/info"
params = {"user_id": "12345"}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params=params)
判斷接口返回是否正確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 狀態碼200表示請求成功
data = response.json()
if data["nickname"] == "測試小能手": 預期昵稱
print("接口測試通過")
else:
print("接口返回昵稱錯誤")
else:
print("接口請求失敗,狀態碼:", response.status_code)
```
這種腳本不難吧?花1個月學Python基礎,再花1個月練工具,完全能上手。
五、數據庫:測試員的“透視鏡”,不會查數據等于“睜眼瞎”
你以為測試只看界面?大錯特錯。很多時候bug的原因藏在數據庫里。
比如用戶反饋“我的訂單不見了”,你在界面上看不到,但查數據庫發現“訂單狀態被誤改成‘已刪除’”,這時候就能直接定位問題。
至少要學MySQL(最常用),掌握:
查詢數據:`select from 表名 where 條件`(比如查用戶ID=123的訂單:`select from orders where user_id=123`)。
修改數據:`update 表名 set 字段=值 where 條件`(測試時可能需要改數據造場景,比如把“未支付”訂單改成“已支付”)。
看日志:開發說“我這沒問題啊”,你把數據庫查詢結果和日志甩給他,他就沒話說了。
六、溝通:比技術更“保命”的能力
測試員每天要和3類人打交道:產品(確認需求)、開發(提bug、催修復)、用戶(收集反饋)。溝通不好,輕則被懟,重則背鍋。
1. 和開發溝通:提bug別當“甩鍋俠”
開發最煩的就是“你這功能有bug!”——不說清楚怎么復現,上來就指責。
正確姿勢:先描述現象(“我在XX場景下操作XX步驟,出現了XX問題”),再給證據(截圖、錄屏、日志),最后說預期結果(“按需求應該是XX樣子”)。
比如:“我用安卓10.0手機,在首頁點擊‘購物車’(空購物車狀態),頁面一直轉圈,3分鐘沒反應(附錄屏)。需求里寫‘空購物車應顯示“去逛逛”按鈕’,現在沒顯示,麻煩看看?”
這樣說,開發不會覺得你在挑刺,反而會覺得“這人專業”。
2. 和產品溝通:別當“需求的傳話筒”
產品給的需求可能不清晰,比如“這個頁面要好看點”——什么叫“好看”?
正確姿勢:追問細節,把模糊需求變成可測試的指標。比如:“‘好看’具體指什么?顏色用FFFFFF?按鈕大小30px?加載時間不超過2秒?” 寫進測試用例里,避免后期扯皮。
七、業務理解:決定你能走多遠的“天花板”
見過不少測試員,技術很好,但測了半年還搞不懂業務——比如測金融APP,不知道“貸記卡”和“借記卡”的區別;測醫療軟件,分不清“門診”和“急診”的流程。
結果就是:用例寫不到點子上,漏測關鍵場景。
怎么快速理解業務?
看產品文檔時,畫“業務流程圖”:比如電商的“下單流程”,從“加購結算選擇地址支付發貨確認收貨”,每個節點標上“誰操作”“可能出什么問題”。
多問老員工:“為什么這個功能要這么設計?”“用戶一般怎么用這個功能?”
自己當用戶:把產品用起來,比如測外賣APP,自己點幾單,感受從下單到收貨的全流程。
八、軟技能:這些“看不見的能力”,決定你是不是“靠譜”
最后說點“虛”的,但特別重要:
細心:我見過最離譜的bug,是測試時漏看了一個“0”——金額應該是“100.00元”,結果顯示“1000.00元”,上線后用戶瘋狂薅羊毛,公司損失幾十萬。
抗壓:項目趕工時,可能一天測10個模塊,還要改20個bug,這時候別慌,按優先級排序(先測核心功能,比如支付、登錄),一個個來。
持續學習:測試技術更新快,去年流行Selenium,今年可能流行Playwright;性能測試工具從JMeter到Gatling……別想著“學會一套吃一輩子”,保持好奇心,每月學一個新工具或新知識點。
其實軟件測試這行,門檻不高,但想做好,需要“技術+業務+溝通”的組合拳。剛開始可能覺得難,但只要按“基礎理論工具編程業務”的順序一步步學,半年就能獨立負責項目。
記住:測試員不是“找bug的機器”,而是“產品質量的守護者”。你多細心一點,用戶就少一點糟心;你多懂業務一點,產品就多一分靠譜。
這行沒那么光鮮,但看到自己測過的產品被千萬人使用,那種成就感,只有真正做過的人才懂。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wenda/661404.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南京和盈教育整理的軟件測試員需要掌握哪些內容全部內容。